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画创作、以改革开放的宗旨,突破旧有的局限,诠释出了“水墨”的全新观念。水墨的艺术创作,不再是以毛笔、水、墨、中国画颜料、宣纸或丝绢为基础材料的绘画形式,涌现出了像“抽象水墨”“实验水墨”“前卫水墨”“新水墨”等全新的概念与艺术现象。2010年之后的水墨艺术创作更为百花齐放。作为一种不断更新的观念与媒介,“当代水墨”拓展了“中国画”的外延,并经过长期的实验、发展与积累,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体系,以其有别于传统的作品面貌和艺术观念,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具体而言,当代水墨创作分为两个趋向:一是以水墨寄物抒情,在对自然的向往中吟咏生命;二是尊重生活体验,以笔锋直逼当代文化主题,直接描绘当代都市生活。而在创作方式与表现技法上又分为四类:在回溯水墨精神、强调承继传统基础上的精研与创新,注重延续中国传统水墨的格调与韵昧,深研笔墨语言但又强化笔墨语言拓展,如周韶华、贾又福、王明明、崔振宽、潘公凯、何家英、陈平、周京新、梁占岩、丘挺、袁武等:打破传统中国画风格、技法、题材的固定程式,注重与现实生活、当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艺术观念上的突破,如田黎明、李孝萱、刘庆和、徐累、靳卫红、李津、方力钧、彭薇、徐华翎、康春慧等;以抽象的艺术形式解构笔墨、解构画面,以实验精神积极探索水墨形式语言,如刘国松、仇德树、王冬龄、梁铨、王璜生、杨诘苍、章燕紫、杭春晖、郝世明等;摒弃“水”“墨”等传统媒材,仅以水墨为媒介以水墨精神为内核,进行非架上的艺术创作,多运用新媒体、综合材料等媒材进行影像制作、现成物拼贴、并置甚至行为等,如徐冰、谷文达、邱志杰、姜吉安等。
多样的水墨艺术形式、表达方式、情感内核、社会思考,在不断融合之中构筑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新面貌。
多样的水墨艺术形式、表达方式、情感内核、社会思考在不断融合中构筑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新面貌,《中国水墨年鉴2020》即是对阶段性成果的某种呈现。《中国水墨年鉴2020》以学术高度、当代思考、国际视野为着眼点,秉持“老艺术家有新作,青年艺术家有突破”的原则,精选出76位水墨艺术家的创作,从整体关照中国水墨艺术,集中展现了中国水墨艺术现状。
自唐以降中国的水墨艺术主要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以写实为基础的视觉再造,注重再现现实、追求形似,以达气韵生动;二是以写意为主体的精神表达,注重笔墨趣味的传达,往往“信笔草草,不求形似”,意在抒写胸中逸气,尤以元明以来的文入画为代表。二者的相互渗化,既是水墨艺术的自律性演进,也是对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等的整体体认。
20世纪面对外来画种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画界仿照“日本画”的命名方式,提出了“中国画”的概念,以此有别于西方的绘画体系,同时出现了立足于中国画学传统传承和强调中西画法融合的两类创作实践。前者,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他们在坚持承继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进行革新,尤其是潘天寿所提出的“中西绘画拉开距离”,强调了坚守民族艺术语言主体性的诉求。后者,以“中国画改良”的徐悲鸿、“调和中西艺术”的林风眠、“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高剑父为代表,他们关注现实与人生,是艺术家基于中国社会转型所做出的艰苦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关中国画的讨论聚焦在如何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反映新时代的风貌上。改造中国画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旋律。“新中国画”创作也成了时代主流。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的彩墨画科扩建为系,直至1958年才又恢复中国画系之名。这样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在自身求新求变的更迭演进中所遭遇的定义困难,其背后隐含的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历史积淀过程中的转型与革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画创作、以改革开放的宗旨,突破旧有的局限,诠释出了“水墨”的全新观念。水墨的艺术创作,不再是以毛笔、水、墨、中国画颜料、宣纸或丝绢为基础材料的绘画形式,涌现出了像“抽象水墨”“实验水墨”“前卫水墨”“新水墨”等全新的概念与艺术现象。2010年之后的水墨艺术创作更为百花齐放。作为一种不断更新的观念与媒介,“当代水墨”拓展了“中国画”的外延,并经过长期的实验、发展与积累,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体系,以其有别于传统的作品面貌和艺术观念,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具体而言,当代水墨创作分为两个趋向:一是以水墨寄物抒情,在对自然的向往中吟咏生命;二是尊重生活体验,以笔锋直逼当代文化主题,直接描绘当代都市生活。而在创作方式与表现技法上又分为四类:在回溯水墨精神、强调承继传统基础上的精研与创新,注重延续中国传统水墨的格调与韵昧,深研笔墨语言但又强化笔墨语言拓展,如周韶华、贾又福、王明明、崔振宽、潘公凯、何家英、陈平、周京新、梁占岩、丘挺、袁武等:打破传统中国画风格、技法、题材的固定程式,注重与现实生活、当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艺术观念上的突破,如田黎明、李孝萱、刘庆和、徐累、靳卫红、李津、方力钧、彭薇、徐华翎、康春慧等;以抽象的艺术形式解构笔墨、解构画面,以实验精神积极探索水墨形式语言,如刘国松、仇德树、王冬龄、梁铨、王璜生、杨诘苍、章燕紫、杭春晖、郝世明等;摒弃“水”“墨”等传统媒材,仅以水墨为媒介以水墨精神为内核,进行非架上的艺术创作,多运用新媒体、综合材料等媒材进行影像制作、现成物拼贴、并置甚至行为等,如徐冰、谷文达、邱志杰、姜吉安等。
多样的水墨艺术形式、表达方式、情感内核、社会思考,在不断融合之中构筑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新面貌。
赵力,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和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中国书画鉴定、当代美术批评、艺术经济研究、展览策划推广等。著作有《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合著)、《中国油画五百年》(合著)、《京江画派研究》、《京江画派》、《2006—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主编)、《中国美术史简编》(合著)、《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2016》(主编)、《最美中国画100幅》(合编)、《中国画鉴赏》(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