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生赋予教育的民生内涵、功能和责任,体现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创新发展。教育民生由“教育”指向于“民”、旨归于“生”,使教育目的和价值转向人的生活观照,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民生保障、教育民生功能和教育民生压力纾解三重内涵。
《教育民生论》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教化取向、功利取向、人本取向和发展取向等四种不同内涵的教育民生论的回顾与审辩,提出中国特色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民生论,探讨形成教育民生保障论、教育民生功能论、教育民生压力纾解论,为教育民生改善提供“保障网”“筑梦梯”和“解压阀”。
一直以来,对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术界更多关注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以大社会为背景和服务方向,关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显得“高大上”,而较少落实到小社会即社会成员——人所生活的具体社会。同样,对于教育与人的关系,也主要关注遗传、环境、教育等要素及其关系的分析,揭示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化、个性化的作用,而忽视了教育所培养的人如何进入社会、进入到社会的哪个领域和阶层,以及教育是怎样影响到人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进而关涉人的前途命运和生活幸福的。进一步说,教育学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认识上,总是更多着眼于两者各自的关系,而忽视所指向的对象-一人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被忽略的交叉地带,从社会角度看,就是社会成员——人的社会角色、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取得;从人的角度看,就是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将二者交叉叠合,这个被忽略的地带就是个体人在一定社会体系结构中所享有的生活——民生。
事实上,教育所培养的人总是来自社会,通过接受一定的教育再经由一定的社会流动机制进入社会系统结构。每一个人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成为教育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背景变量,这一背景变量——社会流动机制、社会体系结构是怎样影响人的发展的,以及教育是如何影响所培养的人进入社会的,教育学缺乏应有的学科关照。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在特定社会关系和条件下的“具体个人”“现实的个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必须“能够生活”,首先需要获得吃、喝、住、穿等生活资料。人类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进而推动人们去“创造历史”,也“创造人自身”。这种“创造人自身”的活动就包括教育。换言之,教育作为创造人自身的活动,是建立在“能够生活”和生产满足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个“人类第一个活动”基础之上的。舍此,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都是子虚乌有。因此,在关心教育作为国家大计的同时,思考教育怎样关涉百姓民生,在发挥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如何关照人的“能够生活”这个“第一活动”需要,必将成为教育学的学科使命。
阮成武,男,1964年生,安徽六安人,法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入库专家,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求是》《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成果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20多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成果要报》及主管部门采纳6项;出版专著4部;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教育科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6项。
导论
一、教育民生研究的背景和缘起
二、教育民生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三、本课题研究的历程、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教育民生的生成逻辑与内涵
第一节 教育民生的历史生成逻辑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民生
二、制度化形态的教育民生
三、现代教育民生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民生的理论生成逻辑
一、由“民生”而生发的教育民生
二、由“教育”而生发的教育民生
三、教育民生的概念特性
第三节 教育民生的实践生成逻辑
第四节 教育民生的属性与内涵
一、认识教育民生属性与内涵的两种路径
二、教育民生的基本属性
三、教育民生的内涵构成
第二章 教育民生论的探源与开新
第一节 教育民生论的发生源头
第二节 教育民生论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离开生活:教化取向的教育民生论
二、教育为了生活:功利取向的教育民生论
三、教育即是生活:人本取向的教育民生论
四、教育引导生活:发展取向的教育民生论
五、教育民生论的历史发展逻辑
第三节 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民生论探源
一、西方思想史上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民生论
二、马克思主义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民生论
三、中国思想史上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民生论
第四节 中国气派和特色的教育民生论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教育民生主体论
二、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宗旨的教育民生目的论
三、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根本途径的教育民生实践论
四、以国家担当与依靠人民相结合的教育民生建设论
……
第三章 教育民生保障论
第四章 教育民生功能论
第五章 教育民生压力纾解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