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怀念》是季羡林散文精选集,收录季羡林写人纪事的散文代表作《我和济南》《遥远的怀念》《回忆陈寅恪先生》等近五十篇,全面展现了这位国学大师与老舍、冯至、郑振铎、朱光潜等的交往情形。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
季羡林散文精选集,
钱文忠力荐,
老舍、冯至、郑振铎、朱光潜……
国学大师带你一一认识他身边的故人、朋友
季羡林(1911—2009)
字希逋,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
《留德十年》《牛棚杂忆》
第一编 遥远的怀念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3
西谛先生 8
我和济南 17
遥远的怀念 20
悼念曹老 28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32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38
回忆梁实秋先生 45
悼念沈从文先生 49
回忆雨僧先生 55
忆念胡也频先生 59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65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69
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 76
我的老师们 83
记周培源先生 91
哭冯至先生 95
回忆陈寅恪先生 103
我的第一位老师 116
第二编 道德文章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123
为胡适说几句话 129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35
周作人论 164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170
何仙槎(思源)先生与山东教育 175
我眼中的张中行 177
第三编 渐行渐远
忆章用 187
怀念衍梁 199
寿作人 203
怀念乔木 210
悼许国璋先生 218
悼组缃 226
我的朋友臧克家 232
回忆汤用彤先生 235
记张岱年先生 245
忆念张天麟 247
追忆哈隆教授 255
痛悼克家 262
第四编 笑着走
Wala 267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274
我的女房东 280
迈耶(Meyer)一家 288
我写我 291
赋得永久的悔 294
寸草心 301
老年四“得” 310
笑着走 313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即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窜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里是第一家!”
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它说的是实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十一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使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ín)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绝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北京大学那一位“老佛爷”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
后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的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于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样,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情况。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