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新框架》将巨额货币存量和资产价格普遍上涨两个现象结合起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资产型通货膨胀,即货币量过多更多地体现在资产类物品的价格上涨中。并以此为线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辨析了传统实物型通货膨胀和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区别,针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数据对后危机时期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演进及向实物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货币总量和货币结构两个视角剖析了货币政策与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双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经历了五轮通货膨胀,分别为1998年、1994年、2004年、2007年和2010年。前三次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型特征,2007年以后的物价上涨其需求拉动特征并不显著,却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一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温和减速的同时CPI出现了上升;二是经济复苏过程中并未出现以往通货膨胀发生时煤电油运紧张的情况;三是国内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涨,导致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国内许多研究认为应从“供给面”进行解释,将2007年后的通货膨胀分为两类: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口品价格等途径传导至国内;二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认为中国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低端劳动力供需紧张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推动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虽然许多研究从供给面的角度可以解释近几年通货膨胀的一系列具体原因和传导机制,但如果着眼于整体价格体系的变动态势,这些解释仍然缺乏足够说服力。首先,在2007年后的通货膨胀中,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固然可以部分解释CPI的上涨,但显然不能解释以房价为代表的各类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其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以及CPI中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影响较为显著,但对带动CPI上升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上涨的解释力不足。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使用通胀预期来解释,认为长期负利率引发了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刺激相关商品的投机需求,最终推动价格水平上涨。但是通胀预期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影响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现有的研究无法清楚说明这些疑问。可以说,2007年以后中国通货膨胀的产生有成本推动、预期推动,以及需求拉动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单从某一个方面的成因无法准确解读,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治理范式,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考量后危机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李健,女,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金融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获得全国首届高等学校国家教学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理论与政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编教材12部,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10项。
邓瑛,女,现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后危机时期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1.1.2 中国资产价格的“超调”现象引入注目
1.1.3 资产型通货膨胀成为金融危机后亟须应对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3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3.1 资产型通货膨胀概念的提出
1.3.2 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
1.3.3 资产型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1.3.4 应对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1 实物型通货膨胀和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异同比较
1.5.2 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形成和传导机理
1.5.3 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研究与中国的经验研究
1.5.4 货币结构与房地产价格、物价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1.5.5 治理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并重理论模型分析与逻辑推演
1.6.2 综合运用各种计量分析和模拟分析方法
1.6.3 注重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1.7.1 研究视角独特
1.7.2 研究内容系统
1.7.3 研究方法创新
2 资产型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范式转变:文献综述
2.1 资产型通货膨胀的特点
2.2 资产型通货膨胀的产生机理
2.2.1 理论研究
2.2.2 经验研究
2.2.3 国内的研究动态
2.3 资产型通货膨胀的促成因素:货币及流动性的作用
2.3.1 增强的看涨预期
2.3.2 内生的流动性推动
2.4 如何建立应对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2.4.1 通过预期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4.2 利用改进的货币政策规则防范资产型通货膨胀
2.4.3 编制包括广义CPI指数在内的更加全面的指标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实物型通货膨胀和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异同比较
3.1 实物型通货膨胀和资产型通货膨胀的相同点
3.1.1 产生的本源相同
3.1.2 对经济的终极影响相同
3.2 实物型通货膨胀和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区别
3.2.1 两者的反映和表现不同
3.2.2 两者的产生原因及机理不同
3.2.3 两者对经济的影响不同
3.2.4 两者的治理方法不同
3.3 本章小结
4 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形成和传导机理
4.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传导的理论分析
4.1.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货币供应量传导渠道
4.1.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利率传导渠道
4.1.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信贷传导渠道
4.2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4.2.1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
5 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货币因素研究:国际比较分析
6 货币结构与房地产价格、物价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7 治理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框架:基于中国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