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士论丛(第十六辑):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研究
定 价:35 元
丛书名:金融博士论丛
- 作者:黄亚林 著
- 出版时间:2014/1/1
- ISBN:9787504972460
- 出 版 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842.66
- 页码:20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金融博士论丛(第十六辑):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研究》首次将协同学理论和保险学理论相结合,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构建模型并深入农村调研,从对协同度的评价和对协同效应的分析两方面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作出了现实评价,提出了完善建议。
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增大并且集中化,灾害事故的破坏力和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从2004年到2013年(除2011年外),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然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农业保险标的的脆弱性、农业保险产品的准公共物品性等)和各主体参与保险的目的不同等因素造成了农业保险三大主体潜在利益的冲突,而有效的利益协同机制的缺失导致主体间的潜在冲突现实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共同形成一个开放的协同系统,单个主体为其子系统,在自组织过程中,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系统能够逐渐从无序演进到有序、从低级有序演进到高级有序,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内生式”发展道路的重点。
黄亚林博士首次将协同学理论和保险学理论相结合,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用三个部分的内容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到第五章组成。这一部分分别从对协同度的评价和对协同效应的分析两方面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进行了现实评价。首先,通过构建SAR模型评价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度。认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历年的协同度都比较低。这揭示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各子系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关联并不强,表明在该时间段内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在宏观上仍处于低而有序的发展状态中。其次,基于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演化的历程和实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农业保险系统的演进是周期性成长、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与协同效应的演化规律相符合,在大的演化规律中包含了小的演化规律;并以农业大省湖南省为例,采用描述方法和构建Logistic模型来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各主体利益的协同效应。探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动力,揭示了驱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演进的各种力量。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的完善提出建议:一是激励机制的完善,即各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达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稳健发展的目标,这主要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合同的合理设计来实现;二是保障机制的完善,即如何保持各主体的目标行为与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相符,这主要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来实现;三是效率机制的完善,即如何提高各主体的行动效率,这主要通过双到户模式的采用与智能系统的引入来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坚持深入农村访谈调研,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谨密思考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创新成果。当然,本书所提出的观点与建议等,毕竟仅仅是作者六年来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的系统总结,它们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都有待该领域的专家们去评价、取舍和完善。总的来说,本书是一部很有特点和价值的论著。
黄亚林博士是一位农业保险领域的勤奋探索者,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和科研业务能力,近年来围绕农业保险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希望她以本书作为起点,积极探索,不断奋进,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的内容框架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的理论基础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的界定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定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的内涵与外延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中的协同学理论
2.2.1 协同学理论
2.2.2 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协同学特征
2.2.3 基于协同学的农业保险系统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度评价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3.1.1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的概念
3.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的目的和意义
3.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不协同的后果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取向的现状分析
3.2.1 农业保险需求与农户的利益取向
3.2.2 农业保险供给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取向
3.2.3 农业保险市场均衡与政府的利益取向
3.3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的协同度评价
3.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序参量的选取
3.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的协同度概念
3.3.3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的协同度测算
3.4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度低的原因分析
3.4.1 农业保险政策还处于一个完善过程中
3.4.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
3.4.3 保险公司的利益难以满足
3.4.4 农户的利益有待进一步保障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的协同效应分析
4.1 协同效应及其演化规律
4.1.1 协同效应
4.1.2 协同演化规律
4.2 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演化的历程
4.2.1 1950-1958年:利益高度集中
4.2.2 1982-1992年:主体利益分化
4.2.3 1993-2003年:主体利益分裂
4.2.4 2004年至今:主体利益多元化
4.3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4.3.1 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
4.3.2 政府利益的实现:农业保险对农作物生产影响效应——以东安县为例
4.3.3 保险公司利益的实现: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以安化县为例
4.3.4 农户利益的实现:农业保险市场的需求——以湖南省六县为例
……
5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的动力分析
6 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的完善
7 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