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6 元
丛书名: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道路丛书·企业管理
- 作者:(美) 叶恩华, 韦薇, (荷) 马克·格瑞文著
- 出版时间:2021/1/1
- ISBN:9787521724127
-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79.23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重点分析了那些还没有引起注意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锋企业、隐形冠军、黑马企业、创变者,通过创新比较评估模型,从产品和流程模式到组织和商业模式等角度,对200多家中国企业的竞争策略、创新方式、关键驱动因素,如何在走向全球化过程中输出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指南,告诉我们是什么让中国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量级竞争者,什么是“中国式创新”。
本书围绕中国创新的动因、主体、内容、方式以及未来等问题展开讨论,讲述了谁是中国的创新者——先锋企业、隐形冠军、黑马企业和创变者,从战略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语境下的创新多样性,并探索它们为中国和全球市场带来竞争性影响。
引言:中国的新兴创新者
科技独角兽、数字化颠覆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全部来自硅谷的时代早已远去。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家,包括那些海外留学归来后建立科技企业的精英企业家,以及那些颠覆了现有产业领域的数字原生代,树立了英雄企业家的形象,并不遗余力地寻求发展。此外,数百个来自中国的全球市场领军者似乎被广大公众忽视。而本书正是要讲述这些中国新兴创新者的崛起。
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讲述了谁是中国的创新者,以及它们是如何创新的。尽管企业专家和学术观察家已经盛赞过那些诸如*、海尔、华为等公司背后的创新者,但仍有更多值得讲述的。数十家(甚至数百家)隐形冠军 ,已经在各个行业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导地位,另外还有大量的中国创新者并不被人熟知。此外,中国新一代的创变者正在摆脱束缚,培育出一种颠覆性的商业思维模式。如果说一个*便足以震撼全球股市并颠覆传统产业的话,我们无法想象成千上万个不为人知的科技企业、全球“隐形冠军”以及年轻的创变者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中国的创新者们——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大型企业,还有那些并不引人注目的新一代创变者。
我们从战略的角度关注管理问题,探索中国的创新者为中国及全球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公司来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商业观察家们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高度竞争、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但中国的创新者却对此不以为意。事实证明,这些公司有着充分的准备,能够应对并接受在技术、市场和监管领域四处丛生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自身的竞争地位。
本书围绕中国创新的“动因(why)”“主体(who)”“内容(what)”“方 式(how)”“未来(what’s next)”等问题展开讨论。关于中国创新的动因问题需要回答的是:是什么让创新在中国成为一种长期需求。第一章的其余部分讲述了创新背后的驱动力,包括政府激励、劳动力成本增加、竞争加剧以及有较大需求的中产阶层崛起。我们简要回顾了促进和抑制中国创新的关键条件,如制造能力、风险投资、标准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创新岛(innovation islands)等要素。
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为了寻找中国创新主体的答案,我们没有像传统商学院那样只关注大型成功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是国内市场的领军者,也是全球性公司。我们也没有只着眼于经济学家所说的“小企业”,这个术语通常是指那些由夫妻经营的小企业,它们在任何经济体中都是主要的驱动力。本书也不只关注新创企业、初生创业者或天生的全球化企业(此处是指那些从一开始就使用多国资源,并把产品销往多国的公司)。这本书的目的是定义和评估所有类型的创业创新者,不论其规模大小或知名度高低。
基于我们长达 10 年的深入研究和既有的关于创新的文献,我们将“创新者”定义为成功研发并实现产品商业化,给客户带来新价值的公司。新产品可能包括新的商品和服务、新的业务流程、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价值链组织方式或新的组织制度安排。关键在于创新给客户(不论他们是现有客户还是新客户,也不论他们是消费者、企业还是政府客户)带来了新的价值,创新(的成果)对于世界、产业或国家、地区而言可能都是全新的事物。根据大众市场和利基市场 a 两个维度,我们将中国的创新者分为先锋企业(pioneer)、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黑马企业(underdog)和创变者(changemaker)四个类型。我们区分了既有企业和新兴企业、大众市场和利基市场。
第一种类型(见第二章),先锋企业,是其产业领域中的创新领导者,年收入超过 100 亿美元,占据全国前三的市场份额,并具有全球知名度。我们区分了制造业冠军(如海尔、华为、联想和三一集团)和互联网先锋(如*、百度、腾讯和小米)。
第二种类型(见第三章),隐形冠军,是指规模中等但居于创新领导地位的企业,它们年收入低于 50 亿美元,享有全国前三的市场份额且公众知名度较低。我们讨论的是作为各自市场中领军者的隐形冠军,诸如金风科技、海康威视、迈瑞医疗等。
第三种类型(见第四章),黑马企业,通常成立于 2000 年以后,是由技术驱动、拥有重要知识产权但并不知名的科技企业。我们关注诸如生物技术、柔性显示器、纳米技术和光伏设备等科技密集型产业中的黑马企业。
第四种类型(见第五章),创变者,通常是成立于 2007 年以后的科技企业,以拥有跨产业创新能力以及数字颠覆力为特征。我们讨论的创变者包括滴滴出行、饿了么、摩拜、今日头条等企业,它们中有很多在近 5 年内就已成长为世界*的独角兽公司。
在第二章到第五章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创新比较评估模型,从产品和流程模式到组织和商业模式等角度,考察中国企业创新的类型。其次,我们研究了它们所遵循的竞争战略类型。最后,我们确定了中国创新者们的关键创新驱动力,包括效率、客户、科学技术等。本书介绍了各种创新类型,这些创新不只是对流程和效率的改良,更是对产业和消费市场产生了改进、支撑和颠覆作用。
第六章探讨了中国创新者如何创新。我们通过归纳研究发现,中国公司的创新能力至少包含六个基本要素。尽管一些批评家声称,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中国独有的,但它们的结合却培育出了独特的中国创新风格。我们的研究一直在探索这些创新方式,而不是考虑公司的规模、经验或所处行业领域如何,并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公司只能缓慢追赶”的假说提出了质疑。中产阶层和企业家阶层的兴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创新加速。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创新型公司可以从中国创新中学到很多东西。
最后,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聚焦未来以及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第七章中,我们讨论了中国创新者走向全球的方式,包括销售和市场全球化、研发全球化、构建创新网络、在国外扩展数字生态系统以及输出颠覆性商业模式。我们还讨论了成长为全球创新者所要面临的挑战,并用百度、德马科技、远景能源、海康威视、华为、摩拜和惟华光能等多个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的第八章总结了上述四种创新者,讨论了它们对发达经济体的公司的重要启示,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领域。我们探讨了中国创新模式在其他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适用性,得出的主要论点是,中国的创新者不仅包括备受关注的冠军企业,而且还包括未被关注的隐形冠军和黑马企业,以及那些年轻的创变者,它们的创新并不局限于流程和效率,还对市场产生了改进、支撑和颠覆作用。我们探讨的重点是中国创新者及其迅速发展的创新与竞争能力。尽管我们在第一章中概述了中国创新者的驱动力和条件,但我们主要将这些条件视为商业生活中的事实。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在现有经济和政治制度下,中国的创新者是如何运作的。我们确定并评估了中国创新者面临的挑战,但更加聚焦于中国企业中谁成功实现创新、创新的内容以及它们是如何成功创新的。尽管这还涉及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中国宏观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但本书的重点是战略和管理,而非经济和政治因素。
对于学术读者,我们推荐乐文睿(Arie Y. Lewin)、马丁·肯尼(Martin Kenney)和约翰·穆尔曼(Johann P. Murmann)最近出版的《中国创新的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周宇、威廉·拉让尼克(William Lazonick)、孙一飞的《作为创新型国家的中国》,以及充分彰显傅晓岚卓越学术视野的《中国创新之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挑战和成就。对于那些关注在中国出现的全球创新者的读者,我们推荐乔治·豪尔(Georges Haour)和马克斯·冯·泽德维茨(Max von Zedtwitz)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
对中国技术发展创新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我们推荐道格拉斯·富勒(Douglas Fuller) 创作的《纸老虎,隐藏的龙》,以及丹·布莱兹尼茨(Dan Breznitz)和迈克尔·默夫里(MichaelMurphree)创作的《红皇后的奔跑:政府、创新、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他们在书中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重要论述。
更倾向于从战略视角出发的是叶恩华(George S. Yip)和布鲁斯·马科恩(Bruce McKern)合著的《创新驱动中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还有曾明与彼得·威廉森(Peter J.Williamson)的《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热销书籍包括雷小山(Shaun Rein)的《山寨中国的终结:创造力、创新力与个人主义在亚洲的崛起》和陈映兰(Yinglan Tan)的《创新的国度:看当代中国创新者如何改变世界》。
近几年来,中国关于创新的出版物数量急剧增长。快速检索一下商业领域的*学术期刊就可以发现,过去 5 年内已经发表了百余篇文章。在《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和其他期刊上刊登的商业类文章也是数量众多。通过关注大量不为人知或相对隐匿的创新公司,我们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中国创新可持续性问题做出了贡献。我们认为,在目前关于中国创新可持续性的辩论中,多数人都忽略了来自中国的大量创新企业。
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已经有公开发表的教学案例关注了*、百度、滴滴出行、饿了么、金风科技、海尔、华为、三一集团、腾讯和小米。研究*、百度、海尔、华为、腾讯和小米的许多书籍也已出版。最近一项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比较案例研究,出现在马克·格瑞文(Mark J. Greeven)和韦薇(Wei Wei)撰写的《中国的商业生态系统:*及百度、腾讯、小米和乐视》一书中。7 但是,还没有教学案例或已出版的书籍对本书讨论的大多数公司进行过研究,比如易能微电子、吉凯基因、海利得、大族激光、巨哥电子、瑞普生物、先临三维、优纳科技、惟华光能和纵目科技等。本书为讲授创新理论、国际贸易和战略管理的大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讨论视角。
第一,本书不只关注少数大型企业,而且对中国的创新者——先锋企业、隐形冠军、黑马企业和创变者,进行了独特而全面的描述。我们讨论的公司中至少有三类是其他研究常常忽视的。
第二,我们分析了中国背景下的创新多样性,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创新并不局限于过程、成本和效率,还对竞争产生了持续的颠覆性影响。
第三,我们着眼于创新过程的结果、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以及创新过程本身。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中国创新方式。整本书中,通过丰富的图表和详尽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四,我们从战略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创新,并记录了它对中国以及全球企业产生的竞争性影响。虽然关于先锋企业的知识是现成的,但是我们主要从比较的视角来提出见解。对于那些活跃在中国市场或寻求向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张的跨国企业而言,从大量隐形冠军和不为人知的黑马企业中获得的知识见解,将会产生巨大的竞争性影响。对创变者的更深入了解,可能有助于从现有或新兴产业的隐蔽角落里发现意想不到的机遇。
第五,我们通过提供大量关于中国创新者的线索,为饱受争议的中国创新可持续性问题做出了贡献,而迄今为止,这些创新者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此外,这些创新者所遵循的创新方法表明,它们有能力在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茁壮成长。我们认为,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创新企业,中国创新的长期可持续性能够得到保障。
第六,尽管大多数关于中国创新的出版物都只关注几个冠军企业,但我们的书中有超过40个案例以及更多的例证。这种包括先锋企业、隐形冠军、黑马企业和创变者的比较案例的视角,对企业管理者、专家、学生和创新领域的学者来说都很有价值。本书是为商业读者而非学术读者准备的,希望我们对中国创新者进行的长达 10 年的深入研究,能够成为研究人员理论假说和灵感的源泉。
韦薇,GSL Innovation联合创始人、创新咨询顾问。
目录
第一章引言:中国的新兴创新者
这本书讲了什么
中国创新企业的崛起:不再模仿
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的研究:跨行业案例的比较
第二章先锋企业:来自东方的巨人
谁是先锋企业
华为是全球研发领导者
海尔数十年的组织经验
中国的卡特彼勒:三一集团
联想崛起为全球计算机领域领导者
互联网时代的 BAT 商业生态系统
小米智能硬件的社交营销革命
先锋企业的创新优势
第三章隐形冠军:未知的全球市场领导者
谁是隐形冠军
根源迥异的快速增长
强大的研发能力
持续的产品创新
利用“隐形”优势
全球创新者
隐形冠军的启示
第四章黑马企业:低调的科技企业
谁是黑马企业
精英企业家
较早的国际接触
低调行事
尖端科技
利基创新者
黑马企业的启示
第五章创变者:新一代企业家
谁是创变者
新一代企业家:第五代
数字颠覆性创新
风险资本推动创新
高曝光度
对速度的需求
创变者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创新者之路
中国创新者之路是什么
群体创新:集体寻求机遇
不断修补:快速尝试和快速学习
以客户为中心:满足本地需求和产品多样性
快速完成技术升级:红皇后竞赛和领先于仿冒者
快速集中决策:有高度紧迫感
网络思维:发现机会并获取资源
中国创新者之路的启示
第七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创新者
中国的创新者正崛起为全球参与者
全球数字生态系统:BAT
全球创新网络
新兴的海外创新基地
技术前哨站
天生的全球化:输出颠覆性商业模式
中国全球创新者面临的挑战
结语
第八章中国的新兴创新者:从*到纵目科技的经验
谁是中国创新者
中国创新者的核心特征
中国创新者的独特之处何在
中国创新者能否在国外复制其成功经验
中国创新者面临哪些挑战
跨国公司该如何应对中国创新者
中国的创新是否可持续
中国如何改变全球创新领域
注 释
参考文献
鸣 谢
译后记
中国创新者的独特之处何在
我们承认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见第一章)。首先,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地理的多样性,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制造了强烈紧迫感。如果不持续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流程、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中国企业很容易失去竞争优势或错失新机会。这种创新的需求并非来自国际压力或在华外国公司的发展,而是源于根基强大、不容忽视的驱动力。其次,中国的创新环境良好,并且正在不断改善(见第一章)。即便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的缺点经常被提及,但如今这也不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尽管地理位置比较集中,但获得关键资源(如资本、人才和知识)的途径非常畅通。正是在这种独特的背景下,我们对中国创新者及其创新方式进行了评估。
在不确定性中茁壮成长:六项行动
中国的创新者已经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创新方式。第六章概述了中国创新方式的六种特征,这里我们结合案例突出其关键要素:
群体创新:是指创业者集体寻求机遇,而不是注重个性化差异和独特优势。大量的中国创新者,尤其是黑马企业,会涌向特定的新兴领域。例如,在支付宝推出并取得成功后,其他线上和线下的参与者也纷纷抓住了这个机会。截至2016年底,中国政府已经颁发了超过250 张第三方支付服务牌照。类似地,在小黄车和摩拜取得初步成功后,全国各地涌现出数十家新的共享单车公司,其中很多都非常本地化。
不断修补:快速尝试和快速学习促使企业家将“差不多好”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而不是一开始就开发接近完美的产品。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客户的日益复杂,创新者几乎不可能遵循传统的市场研究逻辑,即强调小组座谈、阶段门模式,以及在广泛的战略性新兴商机面前对新产品研发进行线性规划。相反,中国的创新者倾向于修补(或者用卡尔·韦克的话说是“拼凑”)。它们深入了解可用资源,认真倾听和观察客户,对客户的想法抱有信心,寻求反馈以进行更新和自我修正。例如,小米在 MIUI 操作系统准备就绪之前就对外发布,并且在推出之后每周都会进行更新升级。同样,摩拜最初将初级单车投放在街头共享,当了解到消费者想要什么后,迅速对单车进行了技术创新升级,如更换实心轮胎、用轴驱动代替传统链传动、安装带有远程通信功能的智能锁、内嵌 GPS 和报警模块、骑车自发电等。
以客户为中心:倾听客户有助于深入了解市场并关注本地和特殊需求,而不是标准化批量生产。中国的创新者对特定的,有时是特殊的客户需求非常警觉,部分是由于市场规模大(利基市场在中国的规模有所不同)。但中国的创新者一直愿意为客户量身定制,并为此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例如,海康威视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的智能安全摄像头,从小型街道商店、婴儿房到亚马逊大大小小的仓库和机场,其产品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同样,著名的“好孩子”婴儿推车种类繁多, 以至于外国父母也已经被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征服。
快速完成技术升级:中国创新者往往处于红皇后竞赛中,因为它们试图领先于竞争对手。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创新者不得不重组现有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许多创新者进行创新,是为了保住其当前的竞争地位,而不是保持领先地位。尽管中国的创新者,尤其是先锋企业和隐形冠军,在较低端的技术基础上运作,但它们不断推动增量式和基础式研发,以快速升级其技术。例如,像迈瑞医疗这样的隐形冠军不断升级其产品,以保持在利基市场的领先地位。这通常不会带来新的优势,但却能让它们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以求生存。此外,快速升级技术的能力表明,尽管大多数中国创新者不是激进的技术创新者,但它们正在迅速学习和追赶。黑马企业显然是这一规律的例外,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发展尖端科技。
快速集中决策:创始人和领导者的频繁干预,确保决策过程虽不那么规则化但十分迅敏,并带来了快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内生动力。中国的创新者非常果断,有时甚至为了更快地做出决定而忽略潜在的相关信息。虽然建立共识可能会使社会效益更具确定性,但中国创新者更注重速度。例如,吉利从生产摩托车转向生产汽车只用了一年时间。比亚迪能够冒着很大风险迅速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也正是因为王传福的果断推动。联想的新采购云平台使多个流程可以并行运作,从而加快了整个采购进程。海尔的新产品开发周期比大多数竞争对手的都要短,例如智能凉爽抽油烟机从最初的市场需求到产品上市仅用了4个月时间。
网络思维:在中国创新者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迅速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或断开联系,以寻求机会、调动资源。任何观察家都可能会发现,这些创新者有时是漫无目的、天真无知的,但它们总是在寻找相关资源以进行整合或重组。网络思维方式使创新者可以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因为它们拥有更多信息,并且可以在较早的阶段就掌握这些信息。例如,BAT 的整个组织逻辑都建立在网络思维上——由相互依赖的业务组成商业生态系统。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黑马企业,都表现出了网络思维。例如,惟华光能在其产品开发和进入市场的早期阶段就开展了各项合作。
我们承认这六种创新方式并不新鲜,但中国创新者将它们结合起来后却使其变得独特。中国公司创新方式的最独特之处也许在于,它们能够在不确定性中茁壮成长,而不是试图管理或对抗它。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更喜欢动态环境,因为它们在这种环境中更有能力竞争。如果从更传统的角度来看待创新,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做得如此出色。例如,阶段门模式和创新系统方法的传统观点,会假定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较低复杂性。相比之下,我们的研究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创新视角,并识别出了那些企业在不确定性中茁壮成长所采取的行动。这些发现不仅适用于其他新兴市场,而且对在发达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也有借鉴意义。由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最近 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之类的术语,开始出现在对西欧和美国发达市场的描述中,而中国的创新者可能比欧美公司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因为它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