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特的一种批评方式,由于其中渗透着编选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态度,选本实际上参与了文学理论、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批评的建构,但由于其自身的具象化、零散化以及片段化等原因,选本在文学理论及文学思潮发展中的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在对明清时期古诗选本进行全面爬梳的基础上,选取具代表性的八部古诗选本作为具体观照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神韵”的内涵扩充与解读。由陆时雍的自然天成、情韵兼至,到王士祯的兼容闲远古淡与沈著痛快,“神韵”的内涵发生了很多改变,这是缩削式误读的结果。第二,“风雅”的回归与时代特色。吴淇通过“汉道”的建构回归到诗歌的风雅传统,王夫之甚至将风雅传统附加到审美趣味上,体现了明清之际诗学回归风雅的时代思潮。第三,“格调”的演变与重新建构。明代复古派的“格调”论偏重在诗歌的风格体貌,经过竟陵派与陈祚明的理论修订,“格调”论“情志”欠缺的一面得以补充,沈德潜在此基础上融合“神韵”说所形成的新格调说,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总结和终结。第四,“辨体”的理论论争与发展。“唐无五言古诗”的论争、汉魏古诗的分离以及古诗乐府的区分都体现了“辨体”理论的发展。第五,“误读”的六朝性情与审美。情感表达不合儒家诗学传统的六朝诗歌经过明清人的“误读”被合理地纳入到传统之中,是这一时期诗论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现象。本书结合诗话、序跋等其他诗学文献,运用误读理论、经典化理论等西方文艺理论,力图通过古诗选本的文本分析与比较,探讨“格调”、“神韵”等诗学理念的传承与流变,在明清诗学理论的历史流变中动态地考察选本之间如何相互吸收、借鉴与转化,并如何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具体诗学理论的建构与完善。
创新之处:
本书借助古诗选本清晰描述了明清核心诗学理念在时代诗学发展的历史流变中建构与完善的动态过程,以往研究者较少系统论及这一变化的、动态的诗学理论建构与流变过程,这是本书关注的一个重点。以古诗选本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为基础,结合诗话序跋等其他诗学文献,辅之以“误读”等西方文艺理论研究成果,文献考索与理论思辨相结合,将明清时期的核心诗学理论与古诗选本纳入到时代文学思潮中加以辨析,探索其间的相互影响与触碰交融,以证见作为明清诗学论争有效载体的古诗选本在诗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书的另一个关注重点。
序一
献力君的新著《明清古诗选本的诗歌阐释与批评》要我写序,可是从她着手写这个题目算来,已很有些年头了,所以“新著”对我而言是“老熟人”。当然,“慢工出细活”,大凡只要不是应急,学术著作即便完稿,也不妨搁一搁,多改一改,兴许能成熟些,严谨些。翻阅一过,果然,书中一些论证要比当年更圆融、更丰满。
用“范文+”的选本形式来提倡某种文学主张,是传统的老办法,但像明朝人那样热衷于用讲学与选本来煽起思潮乃至参与政治者,倒是不多见。这已经是一种颇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作者所论古诗选正在此语境中,故能以小见大。通观全篇,作者将明清古诗选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始于明人“师心”与“复古”之争,经文化选择与整合,终于清朝人之“回归传统”。其间不但注重每种选本细部之分析,抽绎出其中主要观点,而且与其他选本对比,左顾右盼,从某些具体批评中提取出共通的内在精神,显示其规律。谨举一例以见其余。
作者论王夫之《古诗评选》,主要从“气本论”与“情景论”着手,旨归在“温柔敦厚”。所论不但涉及其文论,且深入王氏之哲学思想与政治主张,并与后来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新诗群”作比对,除上编专章论述外,还在下编末章论对六朝诗“误读”时兜底,再作专节论及,可谓思转自圆。
王夫之论诗,历数曹植、陶潜、杜甫、白居易、苏轼诸大家而讥斥之,谓其啼饥号寒为一己之小欲,且诗夹讽刺也不过是“骑两头马”,“岂敢以笔锋试颈血者”。每读此总觉得不舒服。但将它放在明亡的背景下,则叹其用思之深。明代诸帝无不忮刻残忍,每以酷虐廷臣为乐,久而久之,臣民亦不惜以自虐顶风而上,君臣并民众相激而成一代矫激暴戾之风,促......
景献力,1971 年生,女,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近年从事中国古诗选本的诗歌阐释与批评研究。
上编
绪论
一古诗选本概述
二明清主要古诗选本概述
三古诗选本研究现状
第一章“格调”与“性灵”的对抗与融合
第一节偏重风格体貌的《古今诗删》
一李攀龙《古今诗删》编选标准
二复古派“格调”论中的“性灵”要素
第二节融合复古与公安的《古诗归》
一公安派的“性灵”说
二《古诗归》对“格调”与“性灵”的融合
第三节折中复古与《采菽堂古诗选》
一《采菽堂古诗选》的“泛情化”倾向
二“择词而归雅”
三神、气、才、法
四小结
第二章“风雅”的回归与时代特色
第一节以“情志为本”为论诗标准的《六朝选诗定论》
一“三际”说
二“汉道”之体裁论
三“汉道”之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以“温柔敦厚”为论诗旨归的《古诗评选》
一“气不昌则更无文”
二判定诗歌雅俗的标准
第三节王夫之情景关系理论审美功利并重之二重性与时代思潮
一情的主导作用
二情的真实性
三情景相反相成
四王夫之诗学理论与时代思潮之关系
第三章“神韵”的内涵扩充与演变
第一节自然天成与情韵兼至的《诗镜》
一“自然之妙,难以力与”
二“情欲其真”
三“韵欲其长”
四小结
第二节以清远释“神韵”的《五言古诗选》
一“神韵”的两种审美类型
二以清远释“神韵”的审美选择
第三节对传统的“缩削式误读”——神韵说的另一种解读
一对五言传统的“缩削式误读”
二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
三缩削式误读的目的及功利性
第四章“格调”的兼容与集大成性
一风雅遗意
二“情真”与“厚”
三以自然为宗
四沈德潜“格调”论的集大成性
下编
第一章明清古诗选本与诗歌“辨体”批评
第一节明清古诗选本与五言古诗正宗之辨
一关于“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的争论
二关于“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
第二节明清古诗选本与汉魏五古之别
一汉诗的自然与魏诗的造作
二汉诗的深婉与魏诗的直露
三汉音的古朴与魏响的鲜妍
四汉诗的道德价值
第三节明清古诗选本与古诗乐府“辨体”批评
一古诗十九首与乐府之差异
二古诗十九首与乐府之相通
第二章明清古诗选本与典范诗人之选择
第一节明清古诗选本中的陶渊明评价
一何景明的“诗弱于陶”
二基于文如其人的陶诗评价
三基于儒家诗教观的陶诗评价
四沈德潜陶诗评价的集大成
第二节明清古诗选本中的谢灵运评价
一关于“古诗之法亡于谢”
二谢灵运诗歌的“自然”
三谢灵运诗中的哲理
第三节明清古诗选本中的鲍照与谢朓评价
一乐府圣手鲍明远
二唐诗先声谢玄晖
三小结
第三章明清古诗选本与六朝诗歌之“误读”
第一节明清时期六朝诗歌评价之演变
第二节明清时期对六朝诗的“误读”
一对六朝诗歌性情蕴含之“误读”
二对六朝诗歌审美趣味之“误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