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尝试对生产性服务业OFDI对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现状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初步界定。在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衡量时,发现其上游度指数偏高,意味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处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中低端位置,比较劣势明显;中国制造业出口内含的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呈上升态势,但来自国外的生产性服务含量占比逐渐上升。本书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OFDI进行了典型化事实描述,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上市公司更偏好进入拥有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发达东道国。在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之后,发现我国与美、日、德等创新强国之间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并初步判定中国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技术创新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中国技术创新研究》在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尝试对生产性服务业OFDI对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首先,该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现状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初步界定。
其次,在全球要素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该书通过构建国际专业化分工的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以及OFDI对发展中国家突破技术创新障碍的重要意义。
再次,为使生产性服务业OFDI逆向创新效应的作用机理更为直观,该书构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OFDI为杠杆的中国技术创新提升机制,将生产性服务业OFDI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施加影响的过程分解为中国企业“深度嵌入”并利用全球价值链和塑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国国家价值链两个阶段。
最后,在对生产性服务业OFDI逆向创新效应进行了理论和机制分析之后,该书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OFDI对中国的技术创新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
为了激发和强化生产性服务业OFDI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结合该书理论模型、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的主要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顺应全球要素分工发展趋势,继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OFDI;(2)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OFDI重点区位选择;(3)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融合;(4)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储备;(5)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
闫付美(198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主任,“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创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OFDI研究
2.2 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母国技术创新研究
2.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第3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衡量
3.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OFDI的典型化事实
3.3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之间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提升障碍机理
4.1 理论基础
4.2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提升障碍的机理
4.3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OFDI提升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
5.2 国际生产分割的最优组织结构
5.3 生产性服务业O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OFDI逆向创新效应的作用机理
6.1 全球要素分工格局为发展中国家创新升级提供了可能
6.2 生产性服务业OFDI“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创新效应
6.3 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国家价值链的全方位创新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产性服务业OFDI提升中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7.1 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中国技术创新——微观层面
7.2 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中国技术创新——宏观层面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本书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