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古诗文猛增,一年级课本中就已出现文言文的身影,面对这样的变化,
教师有疑问:如何帮助孩子“降低”古文学习的难度,激发学习热情?
家长有顾虑:我自己都不会,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古文?
孩子有困惑:背古文太难了,好枯燥!
面对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和孩子的困惑,“小古文首倡者”“全国语文名师”朱文君结合小学现阶段语文教材的新变化和语文教学大纲的新要求,以及自身十余年“小古文课程”实验的教育教学经验,全新推出了全国首套与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的古文学习读本——《让课文遇见小古文——朱文君带你这样学语文》,将古文学习与课文学习相结合,并通过特有的“文白对读”学习方法,让孩子在一“文”一“白”的对比阅读间“穿梭”,既温习了课文,又学习了古文,高效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
书中精选了51篇短小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古文,它们有的与课文出自同一个故事,有的探讨了共同的话题,有的则写了同一事、同一物……在这些熟悉的内容间,通过“文白对读”,孩子们很容易打破学习的壁垒,提高文言学习效率。其后的“文化小讲堂”“师生小圆桌”“古文小剧场”,或延伸阅读,或讨论问题,或情境表演,更是增加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间让语文学习变得高效。
同时,本书也给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辅导范例,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和辅导策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古文。
书中还提出全新的“5分钟学习理念”,即课堂5分钟,教师由课文延展到古文,帮助孩子学好课文、积累古文;课后5分钟,孩子读古文温习课文,提升语文读写能力、学习效率。
总之,让课文遇见小古文,让古文帮你学语文。
让小古文帮你学语文
词汇量构造了不同的大脑。
人类发展学家贝蒂·哈特与托德·雷斯利博士有一个著名的研究,他们发现,词汇量越多的孩子,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发展得越好。
其实,即便没有这个研究,我们也知道,一个能用更准确的词汇、更清晰的句子来讲述事件、表达思想的人,一定会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词汇量从哪里来?
微博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叫“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
当别人称赞一个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时,你只会说:“哇,太好看了!”
当别人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思念时,你只会说:“想死你了!”
当别人赞美景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你只会说:“天哪,好美,好多鸟!”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这样文绉绉地说话,但无可否认的是,多读书会让人拥有更丰富的语汇,能更优雅、更淋漓尽致地表达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感。
问题来了,是否不管读什么书,比如读游戏秘籍、读动漫,都能让我们的语汇更丰富、更有品质呢?
“春和景明”“皓月当空”“东方既白”这样典雅的汉语从哪里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晓畅的汉语从哪里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深情的语言从哪里来?从文言文中来!
因为五千年华夏文明,汉语是一条没有断流的长河;因为文言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是现代汉语最深层的沃土;因为文言和白话作为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两套系统并存,彼此间的渗透从未停止过。
今天,我们的日常语言里,还夹杂着大量的古代语汇,它们像鱼儿一样活泼泼地“游”在语言之河里。“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出自汉朝,是“东市”和“西市”的并称。“口”和“嘴”被我们娴熟地运用在不同的场合。“出口”绝不会是“出嘴”,“口红”也绝不会是“嘴红”。我们绝不会不知道“读者”“作者”就是“读的人”“写的人”;当今大热的电视节目《朗读者》,我们绝不会因为它的名字是一个文言词,而硬要把它改为“朗读的人”。更不用说,七万多条成语是现代汉语里活着的文言,正是因为这些成语,我们的表达才常常能“一言以蔽之”,变得更凝练、更精准。
所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说:“文言是‘好的白话’的母亲。”口语可以不讲究,但是落到书面上,表达一定是精确的、凝练的;一定是文从字顺的、音韵和谐的。
古人作诗,讲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炼字功力;古人作文,崇拜吕不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无人能增一字减一字的千金功力。
清代学者阮元说得:“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故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
文言,作为中国沿用三千年的书面语系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条, 把文化传承了下来,把语言锤炼了出来。现代我们所谓的“好词好句”,在文言中俯拾即是,举不胜举。当它们被运用到现代表达中时,又为我们的现代语言增光添彩。
台湾学者薛仁明曾指出:“白话文之‘文’,出自文言。”的确,今天白话文从单纯的口语走向书面语,走向“文”的要求,祛其俗病,变得富赡奥美,势必要回溯到“文言”这个源头上来,势必要从文言文的宝库里采集丰富的语言矿藏,从文言文中获得大量凝练隽永的词汇和简洁灵动的构词方法。
民国语文老课本上有一段课文经常被我拿来做例子:
我们吃了午饭,再坐船,到了湖心。看见一座小岛,上面有精致的建筑。四面临水,花木掩映,风景很好,这就是湖心亭。我们泊船,走上亭子,凭栏一望,水色岚光,尽入眼底。
这是一段白话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温润典雅。仔细一琢磨,你就会发现,文中包含着不少文言语汇和句式,比如“泊船”“凭栏”“尽入眼底”,等等。而句与句间主语的省略,让全文犹如流水,轻快流畅;犹如水墨画,清雅恬淡。
当年编写语文教材的民国大先生们,童年都是在文言文中浸濡出来的,他们即便是写白话文,也自然地将文言的语汇与风貌融入其中。
其实,“语文”这个词,不就包含了“语体”和“文言”两个方面吗?想表达一个意思,如果你既能用口语说,又能用书面语说,还可以娴熟运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精确得体地表达,这不就是把语文学好了吗?
让小古文帮孩子们学好语文吧!最美好的童年,应当吟诵着、咀嚼着最经典的母语长大。最宝贵的时间,应当记忆着母语最纯正的味道,唇齿留香,经久不忘。
这本《让课文遇见小古文》中,所选的小古文继续秉持“小”的原则,篇幅不长,内容有趣,文意向上,文字隽永。最重要的是,我们采用“文白对读”的形式,来唤起孩子们对课文的再认知:哇!课文可以和文言文对着读!
读完白话文读文言文——嗯,意思明了,读文言文也不难嘛;
读完文言文再读白话文——哟,言简意赅,汉语真是措辞精准,表达精妙啊;
一字一句,比对着读——呀,还能溯本求源,了解现代词语出处,知晓古代汉语字义变迁;
颠来倒去,多读几遍——竟烂熟于心,迁移运用,信手拈来。
瞧,这就是课文与小古文对着读的妙处!
文白对读、对比阅读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来讲,就好像是打通他的“任督二脉”。通过文白之间的来回穿梭,他们自然会感受到汉语表达上的魅力,同时收获阅读的视野、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深入。
五分钟——语文老师只需每节课腾出五分钟,延展到文言文,就能帮学生学好课文,积累古文;五分钟——学生只要课后多花五分钟,读了古文,再温习课文,就能拥抱丰厚、多彩、高效的语文学习。
不仅如此,后面的三个栏目,也是学习语文的有效策略。“文化小讲堂”拓展延伸文化常识,像一个智慧加油站,引发更多阅读和思考,语文课更有深度了;“师生小圆桌”往往戳中语言训练点,师生共同讨论,语文课更活泼了;“古文小剧场”有时是文言文,有时是白话文,设置情境,爆笑趣味,可读可演,简直停不下来,哪个孩子不爱这样的语言训练?谁说语文课无挑战、无趣味、低效率?
童年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孩子们有灵敏的判断力,有充沛的好奇心,我们要把最好的语言和文化传递给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跟着课文读小古文,借助小古文学语文,能学得更有灵气、更有底气。
中国的魂魄与梦想,藏在我们日日夜夜、时时处处都要相处的文字里。于此,母语教育有独当之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开拓中传承。让我们活泼泼地把好东西交到活泼泼的孩子手里,让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学语文、爱语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