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美学范畴论》,安葵(本名王安奎)著,作者根据对戏曲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综合,提炼出十对戏曲美学范畴,即形神、虚实、内外、功法、流派、雅俗、悲喜、新陈、教化、美丑。对于每一对范畴都进行了历史发展的考察,内涵外延的分析,理论意义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的论述。通过这些范畴的论述,作者指出,戏曲艺术具有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内外结合、功法严谨、流派纷呈、雅俗共赏、悲喜相乘、推陈出新、寓教于化、追求尽善尽美等美学特点。
《戏曲美学范畴论/前海戏曲研究丛书 第二辑》附录六篇文章,其中四篇是作者对田汉、张庚、阿甲、郭汉城等前辈学者的戏剧理论、美学理论的学习体会,一篇是作者谈对“前海学派”学术传统的认识,一篇是《四川戏剧》编辑对作者的访谈,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戏曲研究的进程。
《戏曲美学范畴论/前海戏曲研究丛书 第二辑》的写作过程是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可供各层次戏曲创作者、研究者阅读,可作为戏剧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考教材。
洋洋大观的《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共12本即将出版。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的201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戏曲前海学派学术史整理与研究”的课题成果。丛书的出版要有个序,这个序,本该像第一辑一样,由汉城老写——我不配,没资格。请示了汉城老,他执意要我写。我很惶恐,只好硬着头皮,勉为其难。
2018年7月,组织安排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站了。人生不易,要在意想不到的环境和时代里漫游。想想看,没有哪种植物、动物,能适应所有的地方,但人可以。人还可以适应比自然差异大千倍万倍、且瞬息变化的人群社会。由此可见,那些冥冥中推攘或牵引着命运的力量,并不比布置了宇宙星图的力量更简单。如果有一种技术,能复现堆积如山的生命灰烬的全息影像,一点不湮灭流失,那该是一个多么复杂幽微的世界呀。但很难完全复现,每个人都和更多的人、更辽阔的社会和时代连在一起。比如,我工作的最后一站,是走到一棵郁郁苍苍的大树下。面对这棵郁郁苍苍的大树,我不了解它,它独木成林,太大太高了。年代久远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也伤痕累累,烟笼雾锁又霞光万道。我心生欢喜,也心生敬畏。我若更早些有一段和它一同成长的岁月该多好,不至于像个闯入者,疑虑重重又必须前行。我得想想,怎样干好这最后一桩活计。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在老之将至、一身困倦时,我成了守林人,要时时登上望楼,为森林歌唱。大树、老树,像老人,像隐秘而孤独的文明,可能会嗜睡、打盹、犯迷糊、沉湎旧梦,视无限的春光如无物。这时,需要春雷的轰唱,唤醒它、激励它,一个激灵,使它血脉贲张。要浇水施肥、除草打药、修枝剪蔓……这一切的细致烦琐,是为了提纯复壮,最大限度减少岁月的消磨、侵蚀和种性退化。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共和国艺术科学的奠基之地,在中华戏曲、音乐、美术等诸领域,涌现过一批声名赫赫的开拓者。今天,这些学术大家多已故去,健在的多是百岁老人。但我们居然没有一部院史,明年是建院70周年,我们需要一部清晰准确的院史,一个佐证生动的院史陈列,插上一根根庆生的烛焰,缅怀前辈恩泽,也为后来者鼓劲祈福。我们已经把一些学术先贤的肖像,挂在研究生院的厅廊里,正为他们创作雕像,想着将来立在院子里,让来这里的人能够抚摸、亲近、相拥而立、合影留念。我们启动了“口述史”的课题。以大家的名号,举办论坛、展览、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我们出版文集文丛,开辟名家讲坛,在报刊推出《他们是共和国艺术学科奠基人》栏目。我们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制定《中国艺术研究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这一切,都是为了接续学术传统,打造有形或无形的先贤祠,形成优良的学术生态和氛围。
安葵,本名王安奎(亦作王安魁),1939年生于辽宁省盖州市。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工作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退休。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戏曲研究》主编、《中华戏曲》主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是戏曲理论、当代戏曲史、戏剧比较研究和戏曲美学。经常发表戏剧评论文章。出版著作有《当代戏曲作家论》《新时期戏曲创作论》《戏曲“拉奥孔”》《张庚评传》《海边剧评》《戏曲理论与戏曲思维》《赏今鉴古集》《戏曲创作论评》《戏曲理论建设论集》《戏曲理论与美学》,以及《昆曲创作与理论》(与人合著)等。与人合作主编有《中国当代戏曲史》《中国当代百种曲》。任《昆曲艺术大典》副总主编兼《历史理论典》主编。
因负责撰写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文本及在昆曲研究方面的贡献,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
绪论 研究戏曲美学范畴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形神论
第二章 虚实论
第三章 内外论
第四章 功法论
第五章 流派论
第六章 雅俗论
第七章 悲喜论
第八章 新陈论
第九章 教化论
第十章 美丑论
结语 戏曲美学范畴研究需继续延伸
附录一 辩证对待继承传统与革新发展——田汉的戏曲关学思想及其戏曲改革实践
附录二 毕生探寻艺术真谛——读《张庚日记》
附录三 重视戏曲的独特的时空观——学习阿甲的戏曲理论和美学思想
附录四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戏曲研究和创作——读《郭汉城文集》心得
附录五 “前海学派”的学术传统和道路
附录六 须教园花齐绚丽谁言国粹向沉沦——戏曲理论家王安葵先生访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