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崂山和大海的波涛,成了作者难以化解的乡愁,而江南沉淀的文化已成了他血脉中的因子。两种情感的碰撞,便成了这部《幽兰若故人:刘敬堂散文集》。
作者一直坚持手写,前期以诗歌、中短篇小说为主。1966年以前的作品和藏书,全部在“破四旧”中化为了一堆纸灰!后来他偏重长篇历史小说的写作,只是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顺着他的笔尖流淌在纸页上,散见于报刊中。因他疏于保存,不少作品和手稿已难以收集。幸好他将部分手稿和作品赠送给了市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收藏了他的部分作品和手稿。
从这三部散文集中,能依稀看到他83年的人生轨迹。
去年岁末,九省通衢的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疫情很快波及全国,紧接着武汉封城,公路、铁路停运,城乡严防严控,小区居家隔离。各省派出的医疗救援队迅速奔赴千湖之省的湖北,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疫大战。
在隔离的日子里,是刘敬堂先生先前发给我的散文集《人在江南》(后更名为《幽兰若故人》)的电子稿,陪伴着我度过了一段寒冬阴冷的日子。
我和先生结识已久,私交颇笃。因他出生在“海上第一仙山”崂山的南麓,于是“崂子”便成了他的笔名。他当年住的房子,推开窗子就能看到前海琴岛的灯塔和伸向大海的栈桥;他读书的青岛三中,就在胶州湾之滨。他在海滩上挖过蛤蜊,在退潮时赶过海,在波浪中学会了游泳。他认为大海是有生命的,每天的涨潮退潮就是大海的呼吸。他的第一部散文集的书名,是《海之恋》。
当他的人生在大海中扬帆航行时,却触到了深藏不露的暗礁!他的命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回到温馨的海湾,要么放逐未知的荒原!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我和朋友们在为他惋惜的同时,也为他留下的故事所感动。
25岁时,他离开了大海,也告别了崂山,千里迢迢地去了江南的一座古城,并在那里生活了57个春秋,已将那里视为他的第二故乡,于是便有了第二部散文集《西山采灵芝》。
巍峨的崂山和大海的波涛,成了他难以化解的乡愁,而江南沉淀的文化已成了他血脉中的因子。两种情感的碰撞,便成了这部《幽兰若故人》。
他一直坚持手写,前期以诗歌、中短篇小说为主。1966年以前的作品和藏书,全部在“破四旧”中化为了一堆纸灰!后来他偏重长篇历史小说的写作,只是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顺着他的笔尖流淌在纸页上,散见于报刊中。因他疏于保存,不少作品和手稿已难以收集。幸好他将部分手稿和作品赠送给了市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收藏了他的部分作品和手稿。
从这三部散文集中,能依稀看到他83年的人生轨迹。
来势汹汹的疫情已被三月的春风扫荡而去,小区里的白玉兰和桃、李、杏、梨次第开花,已是春深如海。我似乎闻到了一种久违了的芬芳,也许江南的幽兰已经吐蕾绽放了。
刘敬堂,出生于1937年,笔名崂子,青岛人,湖北省鄂州市原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鄂州文艺》主编。曾在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600余万字。
小说《迷路》曾获全国短篇文学征文一等奖,散文《春满鄂城》曾编入湖北省中学语文课本。已出版散文集《海之恋》《西山采灵芝》;短篇小说集《海之心》;中篇小说集《野人之谜》;长篇小说(含合著)《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传》《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柳如是传》《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传》《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传》《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传》《苏东坡别传》《辛亥忠魂彭楚藩》《名相晏婴》《孙权别传》《非常追杀》《文天祥别传》等。
第一辑 江南风物
寻访二十四桥
我心中的观音阁
没有桃树的桃花岛
姑苏行(三则)
诗人与酒
旅中断想(三则)
也说庾楼
古塔·剑池
古钓台拾遗
汛期见闻
江南第一人
龙城探龙
武昌鱼传奇
第二辑 挑灯温史
严子陵是一种文化
读《梦溪笔谈》
读韩愈《上宰相书》
从《渔家傲》到《苏幕遮》
孔雀胆与《吐噜歌》
读书二则
人品与文德
诗苑往事
手札四则
剑胆诗魂
苏海泛舟(五则)
北宋文坛三人行
第三辑 文苑轶事
男儿到死心如铁
陆游之悲
谜一样的女校书
李清照的改嫁之谜
才女多舛
张飞是位书画家
苏东坡与鄂州
苏东坡与米芾
鲁迅和他的《杨贵妃》
文坛旧闻(二则)
第四辑 芳草天涯
幽兰若故人
美哉,梁子岛
红豆有毒吗
九曲亭和小山亭
途中,与柳永相遇
荷花三章
兰亭半日
悲歌田横岛
……
第五辑 乡愁如酒
第六辑 文坛拾珠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