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由印度禅演化为中国禅是一个外域文化本土化的过程,由于中国文人士大夫具有“追道”这一文化身份特征,伴随着魏晋审美自觉,禅宗的审美境界也深深影响到这一群体,文人画的始祖王维即生活在禅宗成熟兴盛的唐代。文人对于生命的感发感悟,随着笔墨这一载体用诗化的形式加以彰显,并由此而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为中国画来讲,在近现代深受西方影响做了诸多探索之后,也逐渐沉静了下来,并开始在审美领域追根溯源,注重在民族审美层面的深入探索。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是儒释道长期交流、碰撞、积淀的产物,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结晶。
禅宗思想注重本体感悟,是无分别的清净文化,这种“不分别”的审美状态可以在本体层面与西方文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多元化相处方式会产生东西方文化良性互动。
近几年江波同学一直致力于文人画与禅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喜可贺!
说到作为宗教修持方式的禅,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它是舶来品,是从古代印度传到中国的。鸠摩罗什将禅译作“思维修”,即思维方面的训练;玄奘译作“静虑”,即宁静安详的思虑。也有人译作“心一境性”或“心专一境”,都在强调将人的精神——“心”,由散乱回归统一状态,其特征大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注意力的集中”。显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先秦哲学中也有大量的类禅观念,如庄子讲“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世间》)又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达生》)还讲到“一志”、“坐忘”、“朝彻”、“见独”、“守一”、“守神”等。荀子也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解蔽》)此外,孟子的心学也与禅学有着相通之处。
禅定之禅在中国的演进方向,一是与道家方术形影不离,一是向慧学即魏晋时期的般若学和玄学老庄思想靠拢,继而又充实以大乘唯识学、心性论、佛性论以及如来藏思想,突出以“心”为本体,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便是后来中国化的禅宗之禅。如果说禅定之禅和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基本一致,那么禅宗之禅的“心”本体,即佛教通称的佛性、如来藏、真如、觉,则转化为艺术本体——性灵、灵性、灵感、悟性。由此开拓的一切禅行和艺术追求,都是内向的,连自然界也都成为自心的延展,是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象征。
综上所述,禅学在中国的发展是儒释道长期交流、碰撞、积淀的产物,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结晶。因此我们谈禅学对书画艺术的影响,就不应当局限在狭义的佛教艺术范围之内,摘取某种风格或题材,贴上禅意的标签。而是应当在广义上审视禅对整个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如汉末魏晋时期书画艺术如何在玄禅背景下走向艺术自觉,无情有性论和禅的泛化、生活化与山水花鸟画的诞生,禅学思想与文人写意的总体演进方向,禅与意境,禅与中国书画艺术的本质特征,禅对当代书画艺术的指导意义等课题。
关于禅对书画艺术的影响,前些年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表述:
禅由早期的禅定走向禅宗之禅,是儒、释、道交流融合的产物;禅与书画艺术,亦即儒、释、道与书画艺术的关系。
禅的“心一境性”,与书画创作的心理条件极为一致;禅宗的“心”本体以及“明心见性”之纲领,影响所及,书画艺术亦朝向表达心性的写意方向发展。中国书画最终由写实走向文人写意一途,实基于旷日持久的禅学运动。
坚持以“心”为本体的禅和禅意书画,必然强调自证自悟,反照心源,重视个人主观心性的表现,摆脱外在规矩的束缚,自我作古,自出新意。这种“新意”,在禅学则为禅境,在书画则为意境。
禅的特点在于即体即用,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始终能成为书画艺术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禅意书画可总结为:
纵浪大化,涵养心性;
营造意境,悟入丹青。
杨江波,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当艺文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云岫乡村书院创始人。201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中国诗学、传统画论与中国画创作;2018年博士后出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研究方向:文人画与禅宗思想关系。多次举办画展,在核心专业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出版专著《八大山人笔墨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二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禅宗及文人画相关概念的梳理和界定
第一节 文人画概念辨析
一 文人概念分析
二 文人画概念分析
第二节 禅宗对文人画审美的影响
一 禅到底是什么
二 禅宗对文入画家创作审美的影响
三 文人画“诗性”和禅宗思想之关系
四 小结
第二章 明末清初到民国文人画三次高峰与禅宗思想之影响
第一节 社会经济文化境况分析
一 西方地理大发现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二 禅宗教派的演变弱化
第二节 董其昌“南北宗论”对于三次文人画高峰之意义
第三节 三次文人画高峰与禅宗审美思想关系之分析
一 明末清初
二 嘉道时期
三 清末民初
第三章 明末清初到民国文人画禅宗审美思想的存续途径及其影响
第一节 阳明禅: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儒学
第二节 由“潘徐教育体系”来看近现代回归唐宋精神的禅意诉求
一 潘天寿教育体系回归唐宋禅意精神的隐性诉求
二 徐悲鸿回归“师造化”
第三节 禅宗审美的日本存续及其对近代留学生的影响
一 禅宗审美的日本存续
二 美术教育及文化氛围对留学生之影响
三 结论
第四节 明末清初到民国画僧体系探究
一 画僧体系含义及其特征
二 明末清初至今画僧体系沿存及其影响
三 新中国成立后画僧体系分析
四 笔墨像教
五 细草幽花尽禅理
六 结论
第四章 中国文人画禅宗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人画演变
第二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第三节 禅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第四节 文人画禅意审美的当代复兴趋向
结语
附录
明末清初到民国释氏书画名家辑录
明末清初至今画僧名录补遗
画僧作品附图(部分)
访谈
访谈材料之一
访谈材料之二
《世说新语》中涉及支道林之内容辑录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