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导演与公司研究》即以岳枫、卜万苍、李萍倩、徐欣夫、吴村、方沛霖、杨小仲、何非光这几位导演为研究对象,通过新的史料挖掘,新的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试图打破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仅仅以政治价值取向的维度来追忆“左翼电影”“国防电影”等当时的进步电影的状况。在对这批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中,极力避免孤立的艺术分析,尽量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既要针对导演的风格特色和影片的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兼顾导演本身的创作意图和影片的商业价值。尽可能地从经济维度、电影产业和导演身份认同的角度去阐述和评价这批导演所创造的商业电影的市场价值,以及对中国早期电影市场和电影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电影公司研究是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另一重要维度,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明星”“联华”“天一”等早期影业“巨头”的研究较多,对规模中等或较小的电影公司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影片公司既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甚至有所发展,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策略和鲜明的作品特点,而且这些“中小型”公司同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一样,共同形塑了早期中国电影文化,创造了数次电影商业浪潮。并且,20世纪30年代,这些电影公司出品的早期商业类型电影就与同时期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格局,并构建了适宜早期商业电影产业发展的规范化体系。早期电影公司的研究无论是对厘清中国早期电影发展脉络,还是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回溯中国早期电影史,20世纪20年代,正是我国民族影业在以好莱坞为首的外国电影所垄断的电影市场中,不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电影界人士,通过不断地探索揣摩,成立民族电影公司,拍摄国产影片,为中国民族电影业的建立创造了筚路蓝缕之功。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伴随着近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既展示出电影商业属性的脉络,也呈现为与历史局面深切的互动,为中国早期电影研究提出了多层次、多面向的要求。毫无疑问,作为电影作品创作者的电影导演和民族影业经营者的电影公司,在建构中国早期电影史的诸多因素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中国早期电影导演与公司的研究,理应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的重点。
谈及中国早期电影史,导演研究的传统由来已久,对于费穆、桑弧、黄佐临等具有较高关注度的导演,学界的研究也较为系统和完整。但是还有一批导演,如岳枫、卜万苍、李萍倩、徐欣夫、吴村、方沛霖、杨小仲、何非光等,他们的电影创作要么有别于纯粹为政治宣传服务、完全突出阶级斗争的电影,展现出极强的商业属性;要么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作被“革命史观”所建构的主流话语所遮蔽,无法被纳入统一的叙述体系;要么囿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现有资料的缺失,对他们的研究未能全面展开,需要新史料的探索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导演逐渐淡出电影史学家的研究视野之外。
本书即以岳枫、卜万苍、李萍倩、徐欣夫、吴村、方沛霖、杨小仲、何非光这几位导演为研究对象,通过新的史料挖掘,新的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试图打破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仅仅以政治价值取向的维度来追忆“左翼电影”“国防电影”等当时的进步电影的状况。在对这批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中,极力避免孤立的艺术分析,尽量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既要针对导演的风格特色和影片的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兼顾导演本身的创作意图和影片的商业价值。尽可能地从经济维度、电影产业和导演身份认同的角度去阐述和评价这批导演所创造的商业电影的市场价值,以及对中国早期电影市场和电影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电影公司研究是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另一重要维度,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明星”“联华”“天一”等早期影业“巨头”的研究较多,对规模中等或较小的电影公司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影片公司既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甚至有所发展,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策略和鲜明的作品特点,而且这些“中小型”公司同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一样,共同形塑了早期中国电影文化,创造了数次电影商业浪潮。并且,20世纪30年代,这些电影公司出品的早期商业类型电影就与同时期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格局,并构建了适宜早期商业电影产业发展的规范化体系。早期电影公司的研究无论是对厘清中国早期电影发展脉络,还是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着眼当下,在中国电影产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国产电影寻求一条既能立足于本土市场同本土观众有着良性互动又能与国际电影市场做到无缝接轨的健康发展之路则尤为迫切。
正因如此,早期电影导演和电影公司就电影的商业探索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不应该被忽视。对早期电影导演的创作,尤其是商业片创作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借鉴作用。同样,探讨早期电影公司的电影生产和经营策略,亦可为当下中国电影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照和经验。
为此,本书极力把这些电影导演和电影公司的作品放在当时的电影体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对这批电影导演和电影公司是如何适应市场需要,拍摄出既具备商业价值又兼具艺术诉求的影片,进行一个梳理,并对各自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总结其艺术特点,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研究早期导演的成就,总结早期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当下寻求电影的健康发展之路提供电影创作、生产,提供建设性思路。此外,也希望能对当前国产影片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提高观赏性和娱乐性还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饶曙光,重庆黔江人,1959年12月29日生,土家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兼职教授。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研究、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共300多万字。《创意制胜——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华语电影新发展及其前景》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出版了20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1、2、3、4》。主编有《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首席专家,已结项)。创作过多部电影、电视剧,主要有电视连续剧《大青椒红苹果》《审计报告》《婚里婚外那些事》《以何言爱》,电影《乡村教师》《梦想之城》(第一编剧)、《胜利日》(筹拍中)、《末代王妃》(荣获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电影优秀剧本奖),担任艺术总监的有《李雷与韩梅梅》《金珠玛米》《人怕出名猪怕壮》《你美丽了我的人生》《西兰姑娘》。
第一章 岳枫早期电影创作研究(1 949年前)
第一节 市场流脉的缩影:岳枫电影的发展轨迹
一、初入影坛:靠左翼电影一举成名(1933-1935)
二、软性电影时期:观点论争与电影实践(1935-1937)
三、孤岛时期:新华和其他商业电影公司(1937-1941)
四、沦陷时期:“中联”“华影”与“附逆影人”(1941-1945)
五、战后时期(1945-1949)与南下香港(1949-1974)
第二节 熔中西于一炉:岳枫电影的商业策略
一、类型选择
二、题材改编
第三节 商业艺匠的镜语:岳枫电影的导演技法
一、单镜头叙事
二、镜头组合段
三、多样化的电影手法
四、个人化的价值诉求
结语
第二章 卜万苍电影研究(联华时期)
第一节 联华公司制片宗旨与卜万苍的创作态度
一、联华影业公司诞生的背景及其制片宗旨
二、卜万苍在联华时期的创作
三、个人创作与片厂制度的契合
第二节 类型与倾向:卜万苍的多元化创作
一、卜万苍的创作倾向
二、卜万苍电影的人物形象
三、卜万苍电影的影像与叙事
第三节 和而不同:卜万苍与左翼电影之间的关系
一、新兴电影运动的相关背景
二、卜万苍与左翼电影之间的关系
结语
第三章 李萍倩电影道路初探(1926-1948)
第一节 风格的探索和初立
一、有感而发的社会伦理片试验
二、国产有声片的开拓
三、从”天一“到”明星“:新类型的试水
第二节 左翼电影运动与社会片
一、《时代的儿女》《丰年》:左翼风潮下的锐利之作
二、《人伦》《夜会》:审查阴影下的曲线创作
三、女性电影:一种例外
第三节 艰难的选择——”电影的探索
一、《费贞娥刺虎》:“孤岛”时势与古装片
二、安全的“改编片”和通俗言情剧创作
结语
……
第四章 徐欣夫导演研究
第五章 吴村电影研究
第六章 方沛霖导演研究
第七章 杨小仲导演研究
第八章 何非光导演研究(1937-1945)
第九章 大中华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
第十章 国泰影业公司与大同影业公司研究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