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峰村,历史上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 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6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2018年4月,尤溪桂峰古村落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桂峰村现存明清古建筑39幢,古建筑保护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 2.6万平方米,是福建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桂峰近八百年的文明史给人们留下了瑰丽璀璨的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古厝、古街、古庙、古树、古书斋、古书画、古诗文、古族谱等,使桂峰以古朴的形态展现于世人面前。
引言漫说桂峰之“路”
峰回路转间,在金秋时节的一个傍晚,背着西挂的太阳,望着蓦然间由东顺流而西下的淙淙溪水,仿佛进入了一个丹桂飘香的世界,抬头环视层层环抱的山峦,只见错落有致的散落在群峰之间的古民居正被炊烟唤醒,迎着夕阳的游客兴高采烈地谈兴而来,仿佛一下子让自己融入了这座已有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趁着余晖,在古村落居民的引领下,完成了一次文化的洗礼,也从中读懂了八百年的桂峰所走过的“路”。所谓“千年双标、枕凤衔桂”,讲的不仅是古村落桂峰的兴盛往事,而且也是桂峰实现“九路”通衢的完好呈现。
桂峰是“祖路”通衢的呈现桂峰历史悠久。这个位于尤溪洋中镇之东北向、半高山的谷地,海拔550米,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水清嘉,气候宜人,历史上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有八百年历史。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便成了实现理想与承继“祖训”的首选之地。蔡氏子孙经过几个世纪的辛勤耕耘、文明培育,使桂峰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名乡望村,实现了蔡氏祖训所要求的“祖路”通衢。引言-1
桂峰是“脉路”通衢的呈现桂峰地形犹如鼎窟,更像是挂在壁上的一盏“学灯”。山坳约二里见方,北、东、南三面环山,三面大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西来的寒风;水尾出西坑,几株参天大树锁住坑尾;后山龙脉逶迤千里,如凤飞至,凤首一片竹子如冠似盖。面前数十丈外一坡平展,如案横陈。住房建在鼎窟中,春季东风和煦,炎夏南风送凉,寒冬北风山头过,四季如春。有诗形容桂峰的山水形胜:一龙飞来衔书凤,双凤朝阳舞在东;二水三分八卦地,四峡护村如屏风;五峰六脉村央戏,七池棋布水尾收;八桥飞架通南北,九潭连珠聚财丰。桂峰的山水,不仅使移居至今八百年的蔡氏子孙枝繁叶茂,而且祖先开示的“脉路”越来越造福于后代子孙。引言-2
桂峰是“水路”通衢的呈现在中国文化概念上,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山脉走向的格局都属于南北走向,为此“一江西水向东流至大海”乃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常态性地理呈现。而从屈指可数的几个“东水西流”呈现的地区来看,有众所周知的孔子出生地曲阜,有同在福建三明地区的泰宁古城,非常有趣的是,桂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呈现形态,也成为一处“东水西流”的特殊地方。当我们一踏进桂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泓由东而西的淙淙溪水。桂峰“水路”的由东而西,得益于其地形面貌的千差万别,既有高耸的山峰,又有奇秀的盆谷;既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又有碧水环绕的山涧;既有苍翠欲滴的竹林,又有阡陌纵横的田野。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使桂峰成为适于人居躬耕的优选地,而且使蔡氏祖先训导的“水路”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引言-3
桂峰是“驿路”通衢的呈现明代后期尤溪县城至省城福州的官道经过桂峰,一条蜿蜒在山岭间的卵石长道“驿路”,东至省城福州,西接县城尤溪。至此,官家、商人和艄排工人从福州返回尤溪途经此地歇脚休息,住宿过夜、大量人流往来、物资流通、文化消费等使桂峰快速发展。至清乾隆年间,桂峰功成名就者比比皆是,经商发财者不乏其人,有钱人置办田产、营造华屋,拥有的田产远至本省的建阳、邵武、古田、闽清等地,这样的繁荣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晚期,桂峰成为名副其实的旺族名村。与此同时,随着通往桂峰的“驿路”不断通达,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尤其是众多近在尤溪、建阳等地附近的理学名家及其后裔在往返省城期间也多选择在桂峰下榻,有讲学传道的,有办私塾育人的,不仅让理学思想在桂峰生根发芽,使桂峰文化盛享“九峰世泽长”之誉,而且使这一“驿路”更加造福于桂峰百姓。引言-4
桂峰是“厝路”通衢的呈现组屋筑厝历来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为此,建筑自然而然就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而一方“厝路”格局和风格的形成又是一方百姓文化选择的综合呈现。桂峰层层叠叠的古建筑,不仅是桂峰人才辈出、底蕴深厚的最佳证言,而且是桂峰八百年来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厝路”话语的独特呈现。众所周知,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乃至海外。承祖训以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断,保存至今的39座古建筑风格不同、变化各异,但都十分突出了屋主亦儒亦官的文化品位,文化之地的风气巍然。因桂峰受地形限制,即使村中局部建筑遭火灾之劫,大多也是在原址上复建,故能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面貌。现今经过时光之历练的桂峰,不仅长久以来形成的富有自身特色的“厝路”的呈现方式未改“初衷”,而且因自身独特的积淀,正重新成为闽西北一颗闪耀的“新星”,成为游客络绎不绝前往的“AAAA级”乡村游览目的地,也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引言-5
桂峰是“学路”通衢的呈现众所周知,桂峰古来地灵人杰而闻名闽中。蔡氏自长以来大力推行“耕读传承,经史名世”的祖训,使桂峰历代儒风不衰。在桂峰现存的39幢古建筑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专门的书斋,由此彰显桂峰蔡氏独特的文化品位与对儿女教育的重视。据考证,桂峰从南宋开基至明清两代进入鼎盛,是时桂峰已有祠堂管理的供全村子弟读书的“玉泉书斋”和“半月池书斋”,家庭书斋二三十处,形成了一个处处有朗朗读书声的氛围,族人中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诚如桂峰族谱自叙:“闽中之蔡,大抵肇於莆阳,则吾与君皆族人也”,“然桂岭山川之幽奇,风俗之素朴,人情之笃厚,非诸处所及”……“故已神往,而眷念於心目之间”。有学人赞叹桂峰的“学路”盛景乃是“龙脉所系,文脉相传”,进而盛赞:“桂峰无今古,学海有先人!”引言-6
桂峰是“鳌路”通衢的呈现宋宣和七年(1125),宋徽宗驾崩,钦宗赵桓即位,蔡京被贬到岭南,途中死于潭州。莆阳蔡氏也受到牵连。据《桂峰蔡氏家谱》载:“长公,行三十,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末(1247)由三石井湾肇基桂岭(今桂峰),为桂岭之始祖”。由此可见,蔡氏在桂峰的衍发也不是一下就兴旺腾达的,而是经过了长达数百年的“蛰伏”期。在古村落中可看到“蛰伏”于流淌在由东向西的溪水中的一尊大型“鳌石”,已静静地在那守候了几百年,仿佛在默默地告诫后人,应谨记这一“鳌石”存在的文化意义,善于学习与借鉴“鳌”之动时能兼济天下、静时也能独善其身的深刻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鳌石”的存在乃至这一“鳌路”理念的形成,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桂峰蔡氏后裔的通达自信,而且使人们看到这八百年来桂峰的后人真正做到了秉承祖先的处世之道,并将这种“鳌路”理念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血脉之中。引言-7
桂峰是“仕路”通衢的呈现众所周知,八百年来桂峰承继了中华蔡氏文化的精华,其中一道可圈可点的文化理念乃表现为他们对“仕路”文化的独到把握与深邃理解。著名的石狮厝门楼的一副青石雕石楹联“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以上;九峰衍派,渊源从朱李而来”、横批“紫气东来”最具代表性,也最能表达桂峰人对“仕路”文化的把握与理解(对联的大意是:蔡襄敢于进谏,他的功勋伟业在苏东坡和黄庭坚之上;蔡沈是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弟子,他学问源自于朱熹和李侗)。在石狮厝中堂正门额上方还有精美的卷书石刻,中为“复吾庐”,左为“居仁”,右为“由义”,与《论语》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一致的,体现了石狮厝的主人乃至桂峰文化中的持家、为人、致仕等的基本准则。为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桂峰石狮厝的这一副对联与石刻,不仅彰显了蔡氏文化中崇文尚学的家族史,而且充分阐明了蔡氏家族传承理学、诚正为官的“仕路”精神与理念。引言-8
桂峰是“文路”通衢的呈现桂峰近八百年的文明史给人们留下了瑰丽璀璨的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古厝、古街、古庙、古树、古书斋、古书画、古诗文、古族谱等,使桂峰能以古朴的“文路”形态展现于世人面前,而且现今桂峰在荣获“AAAA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更使得这一传统的“文路”理念与精神能在创新的“文路”上越走越好。《尤溪县志·古迹》记载的桂峰八景“金鸡耀日”“石笋擎天”“三峡虎啸”“双漈龙吟”“印桥皓月”“酒座清风”“玉泉涌蜜”“丹桂飘香”,已在传统“文路”再造的基础上应时代要求不断发展,让来往于古村落的人们能尽情地怀古探幽,为隽永的桂峰“文路”拓展增添更多原生性的文化内涵。引言-9
该丛书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总主编为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邱运华。丛书福建卷组成福建省编委会。
引言 漫说桂峰之“路”
第一章 源流衍脉
第二章 建筑风貌
第三章 理学传承
第四章 民俗信仰
第五章 风味特产
第六章 民间文艺
附录
盘诗文本(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