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图史(1902-1949)
北京师范大学拥有百多年历史,出现了很多著名学者,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影响很大,具有很深的发掘价值,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史系列丛书中的一种,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勾连起北师大中文系从1902年到1949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其中包括国文系名师、校园变迁、历届校长和系主任、校园生活以及毕业生名录等等图片资料,图片十分珍贵,花了很大的功夫进行收集整理,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为梳理北师大中文系系史增添了许多线索。
百年名校北京师范大学,众多名家,四色印刷,国文系图史。
总序
北师大中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02年师范馆开设之时起,即设有经学、习字、作文等科目。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院遵照北洋政府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正式开设国文专业。自此,中文学科在北师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引领着全国中文学科的发展。
北师大中文学科成立以来,秉着开放的思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开设出很多新学科,摸索发展出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为中文学科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如1933年师大国文系各年级的必修课有:中国文字概论、国语发音概略、古今文法比较、中国文学史大纲、周至唐思想概要、书目举要、古今音韵改革、宋元明思想概要、经学史略、文字形义沿革、清代思想概要、诸子概论等;选修课有甲骨彝器文字研究、周秦古音研究、近代语研究、中国修辞学、文学概论、文章源流、诗歌史、三百篇选、辞赋选、汉魏六朝诗选、唐宋诗选、词史、词选、曲史、小说史、散文选、史记选、白话文学选、新文学概论、古书校读法、先秦古书真伪略说、三礼名物研究、国文教材研究、简体字练习等。这个课程目录虽然偏于传统学问,但也以巨大的勇气,开出在当时被视为浅俗的现代文学和语言课程。课程纲目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充实和系统的。此外,师大国文系还相当重视教师的职业训练,在这个课表中,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国文教材研究”“简体字练习”,四年级开设的都是教育、心理类课程,以及国文教学法。这个课程体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北师大中文学科人才荟萃,是当时文化和教育的一时之选:吴汝纶、钱玄同、马裕藻、高步瀛、黄节、朱希祖、马叙伦、刘文典、范文澜、吴梅、沈尹默、刘半农、吴承仕、杨树达、骆鸿凯、黎锦熙、梁启超、鲁迅、马衡、刘师培、周作人、黄侃、陈中凡、梁漱溟、袁同礼、杨晦、俞平伯、商承祚、余嘉锡、郑振铎、郭绍虞、王汝弼、李嘉言、李长之、陆宗达、刘盼遂等。这一长串名单,是一道文化的长城,显示了师大中文学术之雄厚,教泽之绵长。这一批国学名师,他们在极为艰难的草创时期,在军阀统治和抗日战争的困苦岁月里,坚持为国育才,为民族文化续命,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才华,甚至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北师大中文学科是中国现代学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如钱玄同所提倡的“简化字运动”和“国语罗马字”,得到黎锦熙、胡适、杨树达、刘半农、沈兼士、周作人等人的支持。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给汉字注音并有统一国语之用;1935年由钱玄同主持编写的《简体字谱》正式颁行,这是中国国文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公布的简体字表,对今天的汉字有着巨大影响。此外,黎锦熙、钱玄同、汪怡、杨树达、刘半农等怀着强烈的科学精神和积极的文化热情,著有多种著作、课本、字典等,推动了语言革新成果的普及。可以说,当代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师大教师的学术贡献。
北师大中文学科还是文学创作的沃土,结出丰硕的文学果实。除了鲁迅外,诗人沈尹默、刘半农、孙席珍、王学奇,散文家陈西滢、周作人、朱自清等,都在师大讲堂上执掌教鞭。受教师影响,学生的文学创作积极性也非常高,诞生了不少的作家,如小说家、散文家叶丁易、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公木、诗人吴奔星、彭慧等。此外,1919年由程俊英、苏雪林、王世瑛、冯沅君、庐隐、许广平、陆晶清等组成的“女高师文学群体”,更是名震一时,创办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专门由女性成员组成的文艺性社团。可以说,师大中文学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学创作也成为北师大中文学科的传统和特点之一。
北师大中文学科有着强烈的革新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1903年日俄战争前夕,针对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师范学堂学生就曾“鸣钟上堂”。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国文系学生周予同是“火烧赵家楼”的主力之一。在1925年“女师大风潮”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女师大学生为了自由和反对迫害而进行了坚决的流血斗争,得到了鲁迅等一大批进步教师的有力支持。此外,1935年“一二九运动”、1947年“反内战、反饥饿、反暴行”等学生运动,师大国文学生都冲在最前列,给历史投下了不屈的身影。北师大中文师生为民族大义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彰显了师大中文学科的血性和尊严。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北师大中文学科历经磨难,倔强发展,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术文化,甚至青年革命的一个缩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活的“文本”。师大国文学科史料储备相对丰富、完备,但对其专门研究还非常少,令人遗憾。当然,整理师大中文的历史,也是我们师大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窦可阳来我院做博士后工作,在征求其合作导师李青春教授的意见后,我与可阳商议能否以师大中文早期历史为题开展博士后工作。可阳很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个题目的学术史、文化史和教育史的价值,非常痛快而诚恳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可阳为人朴实而有激情,早年毕业于北师大文学院,后在吉林大学获得古代文学硕士和文艺学博士学位,无论从其学习经历,还是从其知识结构来看,都非常合适做这个题目。在此后的数年里,可阳差不多翻遍了师大档案馆中与系史有关的每一个资料袋,搜集整理了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开展了大量的访谈和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编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图史(1902-1949)》、《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史(1902-1949)》、《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史资料汇编》三卷,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形成了系列学术成果,史料翔实,史实清晰,学术价值很高。
可阳出色的研究工作,可以告慰先贤,亦将激励后续的系史编写,我对此充满敬佩而且感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过常宝
窦可阳,男,1976年3月9日出生,江苏江都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比较研究中心、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命理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文论及中国古典美学。出版专著《接受美学与象思维》、《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等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吉林省专著类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第一届说课大赛一等奖等,主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总序
见证
校园
先师
学长
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历届毕业生名录
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02-1949)大事年表
后记
北高师国文系大事年表
1913年2月24日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本科分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本科各部通习之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
其中规定国文部分习之科目如下:
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等。
本月,北高师遵照《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文科第二部改称英语部,本科分为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
3月27日
教育部第27号令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预科、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和博物部等7个课程标准表,详列学科目及每学期每周授课时数。在此学制改革中,原优级师范开设的“人伦道德”、“经学源流”、“经学大义”等科目被取消,代之以“实践伦理”和“伦理学”等,在本科二、三年级,则分别教授“西洋伦理学史”和“中国伦理学史”。
9月
聘任马裕藻为兼职教员,任英语部国文教授;聘学监鲍诚毅任历史地理部国文教授;钱夏(玄同)任预科国文教授。
1914年3月
教育部拟将高等师范改为国立
1915年2月
袁世凯批准财政部筹拨6万元,并自捐1万元,北高师积极扩充,增设国文部、数理部、教育专攻科、国文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单科教员讲习班,另设各种讲习科。至此,《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的六部全部建立。
4月
北高师集合国文教员,专门商议国文教学方法。
7月,国文专修科录取33名。
8月,国文专修科续招42人。
9月各省选送预科学生复试,国文专修科续取18名,备取6名。
10月
陈宝泉呈报教育部北高师扩充办法,包括增设国文部、新招国文预科班、国文专修班,请求补发扩班经费。
12月
增加中文参考图书357种
1916年2月
教育部颁布《关于扩充师范学校令》
4月
北高师公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行简章》,同时公布《国文专修科规程》等。其中规定,国文专修科入学试验科目: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
国文专修科以养成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校国文教员为主旨;学生名额以50人为限;修业期2年;毕业后应服务2年。课程包括:伦理、心理及教育、国文及国文学、英语、论理、哲学、美学、历史、体操。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实习。
1917年2月
女子师范学校制订改组计划,将学校分为三科:教育文学科、数学理化科和家事技艺科。修业年限为预科1年、本科3年。未招预科前先设各科专修科,修业年限为2-3年。改组计划获得教育部批准。后于8月添设附属中学2班,停招师范预科。
8月
女子师范停止招收预科,增设教育国文专修科,公开招考新生24名。
10月
女子师范学校呈报教育部的《教育国文专修科简章》获准照办。简章规定:招收女子中学或师范毕业生,修业3年,以养成女子师范学校、中学校教员及管理员为主旨。学习科目有:教育、国文、修身、地理、历史、图画、体操、乐歌等。
同月,北高师国文学会成立。
12月1日
图书馆开馆仪式。
1918年4月
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提出“废孔学”、“废汉字”,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6月1日
教育部通令各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国语讲习科。
7月
举办暑期国语讲习科,毕业24人。
10月5日
北高师修订简章获批准。
11月21日
举行校役夜学开学式。校役夜学分为高等班和普通班。
11月23日
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正式公布39个注音字母。
11月24日
北高师举行辩论会第一次演讲会。辩论会名誉会长陈筱庄、名誉会员陈哲甫、李培初、池宗墨、韩景陈等莅临会议。
本年度
陈宝泉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国语教科书编辑会议。钱玄同担任编辑主任,计划编成后在北高师附小开展实验。
女子师范学校编制《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一览》,取消“读经”课程。
1919年1月
教务会议公决:每年1月至2月、10月至11月间,集合本校及附属学校职教员各开教育、国文、英文、数学、体育各种研究会一次,讨论各科教授方法并审核教授参考用书,以敦促实际之进行。
2月9日
数理部学生匡互生、刘薰宇,国文部学生周予同等人成立“同言社”,5月,该社成立工学会,提倡“工学主义”。
3月12日
教育部颁布《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共6章35条。
本月 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计划书》,提出:整理添设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筹设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项,统筹全国设立高等师范七所。
本月 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文艺研究会(由文科发起),分演讲、编辑、庶务三部, 并于6月出版了《文艺会刊》创刊号。研究会成立之后的一年里,共召开演讲会24次,发表论文30篇,文艺作品80篇。女高师文艺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由女性成员组成的文学社团。文艺研究会主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虽然只出版了6期,但是延续时间长达6年。《文艺会刊》发表名人学者的演讲笔记,如蔡元培、李石曾、黄炎培、陈宝泉、胡适、杜威等的演讲笔记。鲁迅在女高师所作的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最早就是以演讲笔记的形式发表在《文艺会刊》第6期上。从女高师文艺研究会中,产生了一个对现代女性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女作家群: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陆晶清等,她们是时代号召下最早的女性觉醒者,为后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月18日
教育部准令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名为背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即日筹备改组。
4月20日
校友会德育部成立平民学校,由本科学生分任教授管理之责,学校派职员工友各一人负责日常工作。
5月4日
我校学生参加了“五四运动”。
9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正式改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正式设立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自此,女高师开始了由中等层次的师范教育机构向高等层次的师范教育机构迈进的改造。该校将原有的国文专修科二年级改为文科国文部一年级,除去原来的24名学生外,加上13名选科生,共计37人。此时,全校共有学生260人,职员26人,教员45人,其中兼职教员3人。
本月,成立“平民教育社”,前后延续5年之久,10月10日,创刊《平民教育》,前后出版73期。
本年度
陈中凡升任女高师国文专修科级部主任,聘请胡适到国文部教授“中国哲学史”。1920年秋,还聘请李大钊来校讲授“社会学”、“女权运动史”、“伦理学”等课程,聘请了周作人、蔡元培、陈独秀等来国文部任教或演讲,营造起女高师浓重的学术氛围。
1920年1月6日
周作人应附中少年学会邀请作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
9月15日
教育部准北京高师将各部学科改行单位制。各部各科之学科,大别为必修科、选修科。以主要学科为必修科,余均为选修科。原设预科改为本科1年。更分补习科为文、理二部,以使学生有所关注,并可就能力之所及,增进其程度。
10月9日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师附设补习科。为推广女子教育,招收在中学卒业或有相当程度者入学。补习学科分国文、英语、物理、化学、博物五科。
1921年1月12日
鲁迅第一次到北京高师讲授小说史,任教直至1926年8月2日。
7月
女高师缪伯英转为共产党员,她不仅是中共北方区第一名女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
8月24日
批准女高师于暑假后招收国文部预科1班40名。
10月
《高师内部改组计划草案》,共七章,将本科之六部总分为文、理两院,修业年限各为4年。研究科则设教育、文、理三部,修业2年,授予学士学位。三部内分9科,即教育、国文、历史、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矿物学。
本年度
许兴凯、冯品毅、楚图南等人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先后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3月20日
学校筹组文科补习学校,为秉师范生服务社会之精神,以辅助青年补习国文、英语、史地诸学科为宗旨。补校分国文学科、英语学科、史地学科三部分,以北京高师校长为名誉校长,国文、英语、史地三部主任为名誉主任,三部助理员为名誉赞助员。26日选出第一届正式职员,均由学生担任。
3月27日
教育部令准女高师废止预科、选科,现有选科生一律改为本科,免收膳费,以后不再添设选科。
4月3日
第一届教育研究科毕业。全中国第一届。
5月
修改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和课程标准。本科分四年和六年两种。四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等,均为4年毕业;六年科略异于四年科,授学士学位。
7月9日
夏令学校开学。
7月18日
许寿裳任女高师校长。
9月
教育部通过了北高师校长李建勋所提《请改全国国立高等师范为师范大学案》。
10月25日
接教育部令,开始筹办师范大学。
本月
新图书馆落成。中文旧籍848部1200册,中文新籍2527部3682册,日文书籍2360部2917册,英文书籍4395册,德文书籍101册,法文书籍22册。
11月2日
大总统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11月4日
教育部公布《筹备北京师范大学校委员会章程》。
12月2日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高师停办补习学校,改设补习科。
本年度
许兴凯、冯品毅等一批团员转为党员,成为北高师最早一批共产党员。
1923年3月5日
补习学校“乐群预备学校”开设第二期,分为高级班71人,初级班32人。
本月
女高师评议会决定改办女子大学,从本年度开始招收大学预科生:文理科各1班,师范科体育学系1班。
5月
颁定《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暂行组织大纲》,规定:课程采用学分制,以每学生每周上课1小时及需要自修时间1小时至2小时历半年者为1学分。预科共习106学分,初级大学习80学分,高级大学习70学分。
7月1日
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成业典礼,宣告正式成立。此亦为硕果仅存的高等师范学校。
9月28日
北京师范大学开学。
10月
鲁迅到女高师任教。7月应许寿裳之聘兼任国文系讲师,开设《小说史》课程,任教至1926年8月。
12月8日
批示北师大实验国语教科书8册,附册1册。
12月26日
鲁迅应女高师国文系学生组织的文艺会的邀请,发表了他在女师大第一次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演讲结束后,学生们连续公演《娜拉》3天,场场爆满。
本年度
国语统一筹备会组织成立“国立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黎锦熙、钱玄同等11人为委员。同年,黎锦熙首创并领导国语统一筹备会设立国语辞典编纂处。
《国语月刊》第一卷第七期“汉字改革号”特刊出版。钱玄同教授主张汉字改用字母拼音,以作“根本改革”。同时他大力提倡写简体字。
1924年1月3日
北师大董事会成立。董事会成员:梁启超、李石曾、熊希龄、袁希涛、张伯苓、王祖训,并派部参事邓萃英、司长陈宝泉为董事,校长范源廉为例任董事,公推梁启超为董事长。国立大学中,北师大为第一所创立董事会的大学。
2月20日
杨荫榆被委派为女子高师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3月6日
女高师董事会成立,聘任王章祐、毛邦伟、朱其慧、沈景英、杨荫榆、梁启超、谈荔孙为董事。教育部派司长陈宝泉、图书审定处审定员沈步洲为女高师董事。
5月1日
令准女高师改为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为校长。
6月
修订并公布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共有9系。
7月29日
令准《女子师范大学组织大纲》试行。新的女子师范大学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地质学、教育学、哲学、史学、国文学、英文学、音乐、体育等12系,修业年限4年。大学预科设甲乙二部,修业年限2年。本校本科毕业学生为学士。办学宗旨:(1)养成中等学校师资;(2)养成教育行政人员;(3)研究高深学术;(4)发展女性特长。
本年度
黎锦熙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新著国语文法》,这是他借鉴了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并继承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基础上,为探索白话文规律而撰写的第一部有创造性、有影响的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著作,被学者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鸣钟之一”。
1925年1月13日
华北五大学(师大、燕大、北大、清华、协和)国语辩论会举行,师大正组胜协和反组。
1月23日
女师部分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请愿,请求杨荫榆离校。请愿未获准许。
3月25日
女师大哲教系游艺会在新民剧场演出《爱情与世仇》(即《罗密欧与朱丽叶》)。鲁迅先生前往观看。
4月16日
北师大国语演说决赛在风雨操场举行。评判员有北大教授袁同礼、师大教授汪典存等,主席为师大教务长查良钊。魏江渔获第一名。
5月12日
鲁迅到女师大参加会议,并作《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列述杨荫榆之罪状,要求“迅予撤换,拯本校于阽危,出学生于水火”。
5月27日
《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宣言》在《京报》发表,该宣言由鲁迅拟稿,并邀请马裕藻等6名教师签名。
8月1日
杨荫榆武装到校,宣布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班,高师国文科三年级及大学教育预科一年级各1班。
8月6日
政府内阁决议,决定停办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由教育部派员接收。
8月21日
鲁迅、钱玄同、马衡、沈尹默、顾孟余等41人发表宣言,不承认章士钊为教育总长。
本月
鲁迅等人组织成立“女师大校务维持会”,起草《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邀请其他教授共同签名发表,表示严正态度。女师大被宣布解散后,鲁迅、许寿裳、马裕藻等教师在报子街的女师大补习学校设立临时办事处,筹备招生和开学。
9月21日
女师大租定阜成门内南小街宗帽胡同14号为校址,在校务维持会的主持下,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在会上讲话。当天到会的师生、家长和各校代表达200多人。
本月
北大教授刘半农组织语音学 团体“数人会”,我校钱玄同、黎锦熙均为会员,开始研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12月24日
临时执政府令“国立北京女子大学及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均着继续兴办,着财教两部迅筹办法呈报”, 并撤销杨荫榆校长职务。
12月31日
易培基任教育总长,自兼女师大校长,欢迎宗帽胡同的护校女生复校。
本年度
钱玄同、黎锦熙等创办《国语月刊》(作为《京报》副刊之一),提倡“丰富的、美丽的、新鲜的、自然的”民间文艺。
1926年1月13日
女师大开会欢迎易培基任校长,教务长许寿裳主持大会,鲁迅代表校务维持会致欢迎词,许广平代表学生自治会致辞。持续一年的女师大风潮宣告结束。
3月8日
女师大选举林语堂为教务长,解题许寿裳。
3月18日
三一八惨案爆发。
3月25日
举行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追悼会,许寿裳主持、鲁迅在会后作《记念刘和珍君》。
5月30日
鲁迅在“五卅”纪念会上讲话。
7月1日
由国文、英文、史地三系高年级学生开办的第十期文科补习学校开学。
7月2日
教育部聘熊希龄、王宠惠为我校继任董事。
7月14日
《世界日报》刊载我校文科补习学校开办以来成绩甚著。本届暑期班特设儿童文学一科,由文科主任李遇安担任讲授,并以北京儿童报社编辑之《儿童周刊》为教材。
8月
鲁迅离开北京南下,结束了他在两师大的教授生涯。
10月16日
国立女子学院师范大学部聘请黎锦熙为国文系主任。陈衡哲、林砺儒、王谟、谢冰心(?)为教授。
10月23日
教育部训令:女子师范大学所办之国文研究科成绩甚佳,自女子学院成立即拟将该班裁省,以节经费,但为免学生半途而废,将该项学生送入师大研究科肄业。
本年度
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作了题为《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演讲。这次大会通过了“数人会”拟定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后来由国语统一筹备会两次公布。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决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这项成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为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之一。同年,黎锦熙创编的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变化潮流图》作为当年举办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中国教育陈列品之一,获该博览会颁发之奖状与奖章。黎锦熙还撰著了《国语文法例解详解》一书(中华书局出版),以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早期散文《笑》为文本,用“图解法”对汉语语法进行了清晰的解释。
1927年
1月10日
女师大评议会召开成立大会,毛邦伟、艾华、吴筱明、张敬虞、黎锦熙、白眉初、王文培、傅铜、刘吴卓生等9人被选为评议员。
2月
女师大改组后,原来8系合并为文理两科。经学生多次要求,评议会决定恢复分系制,暂设教育哲学、国文、外国文、史地、数理化5个系。
4月28日
奉系军阀杀害李大钊等20人,包括我校学生谢伯俞(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吴平地和张挹兰(女师大学生)。
5月21日
女师大平民学校成立。
6月12日
师大部分学生创办升学预备学校,校址设在师大校内,他们利用暑假为中小学校毕业生补习功课,帮助其升学。
7月
教育总长刘哲呈请大元帅府将京师原有9大学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其下分设文、理、法、医、农、工六科,师范一部,商业、美术两专门部,女子师范分设第一、第二两部。随后,教育部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筹备委员会,原北高师校长,现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陈宝泉被任命为师范部筹备员。
8月
京师大学校合并,教育部长刘哲兼任校长。北师大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张贻惠为师范部学长。女师大改称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毛邦伟任学长。
本月
女子第一部国文系主任聘定黎锦熙。
9月
师范部事务教务两方面组织就绪。
11月27日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附设之平民学校,开办以来已历8载,毕业生700余人,肄业学生300余人。教育部对名不副实的平民学校严加取缔,师大的平民学校成为仅存硕果。
12月23日
女一部公布新的考试规则。
1928年6月
北师大恢复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名;
7月19日
南京国民政府议决北平各高校合组为“国立中华大学”,李煜瀛为校长,李书华为副校长。
7月22日
邵力子在风雨操场演讲,提出:“学生不求高深之学问,实为中国前途之大患”。
本月 师大请求独立。、
9月21日
国民政府议决国立中华大学改称为国立北平大学,并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大学区辖河北、热河两省及天津、北平两特别市),李煜瀛仍为北平大学校长。
本月
女师大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二部。
11月
北平国立九校与俄文法政学校、天津北洋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改组为11个学院和5个附小。我校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黎锦熙为院长,旋辞职。后请张贻惠为院长。女师大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李书华代院长。
1929年1月29日
陈垣就任史学系主任。
2月19日
我校学生因请愿增加预算与大学办公处门警冲突,5人被捕,学潮又起。
6月2日
鲁迅在第二师范学院演讲,希望青年将眼光放大,学识、理论不可固持偏见,不可为少数人不值之牺牲,须为大多数利益而牺牲。
6月
国民党第三届执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议决废除大学区制。
8月7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2次会议议决北平大学拆伙。
9月9日
北师大重新成立评议会。
11月14日
应学校文艺团体人间社的邀请,黄庐隐在我校第五教室做了题为《天才与恋爱》的演讲。
12月14日
教育部批准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改称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徐炳昶为院长。
本年度,师大学生发起,并联络各校进步学生30人组织“我们的读书会”。为防敌人识破,又用英文our的译音称作鏖尔读书会。出版刊物《鏖尔》,不久改名《转换》。
1930年1月31日
《女师大学术季刊》创刊,徐炳昶为刊物撰写卷头语。
2月17日
国民政府任命李煜瀛为北师大校长,暂派李蒸代理。
3月26日
女师院决议成立研究所,徐炳昶兼任所长,购买校园附近石驸马大街乙90号,原镶红旗都督署为研究所办公地点,并于11月迁入办公。
5月8日
女师院讨论通过研究所章程。
5月20日
女师院聘国文系主任黎锦熙、高步瀛、史地系主任王桐龄,外文系主任王文培,教育系主任杨荫庆为研究所委员会委员,所长徐炳昶,副所长黎锦熙。
6月4日
女师院研究所召开成立大会,研究所宗旨为“提高本院毕业生之程度,及增进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之贡献”。研究所暂定分为8组:1、工具之学;2、语言文字学;3、史学;4、地学;5、哲学;6、教育学;7、文学;8、民俗学。各组之下又分若干细目,如语言文字学下分形音义、文法、语根、国语、土语、学史、译语、词典、译述等。
11月1日
女师院研究所迁入石驸马大街乙90号办公。
12月23日
女师院研究所审定录取7人。
本年度
《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公布国学学会简章、捐款人姓名。
1931年1月1日
《女师大旬刊》创刊。
2月9日
教育部订正整理北平大学各学院7项办法,包括女子师范学院及附属学校与北师大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2月10日
教育部训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合并。
2月16日
教育部令筹备改组,两校合组。
2月21日
徐炳昶被任命为北师大校长。
3月18日
女师院在石驸马大街校园内修建纪念碑,为刘和珍、杨德群。
4月3日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部(师大)和第二部(女师院)联席会议召开,决议:组织本校20年度预算委员会、组织计划委员会等。
5月15日
《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二期出版,公布国学学会职员名单。
5月26日
两部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各系课程至多以60小时为限,每系以4班为标准。
5月30日
联席会议决议各系实设科目时数:国文系89小时。
6月6日
教育家邱怡爽等提出6月6日为教师节,目的在于“改良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增进教师修养”。不久,国民政府改教师节为8月27日(孔子生日)。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7月1日
两师大正式合组。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钱玄同为国文系主任。文学院在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黎锦熙为文学院院长。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
7月3日
学校布告:两师大合组为北平师范大学,过渡时期名义取消。
7月20日
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章程》。
9月14日
合并的北师大举行开学典礼。黎锦熙在会上说明师大与其他大学的区别。
9月19日
社会学系主任由黎锦熙代理,许德珩协助,潘怀素任教授。
11月13日
两校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办日定位新校庆。
1932年3月3日
徐炳昶、钱玄同等教授致电国民政府,请求立即抗战。
7月15日
李蒸任校长。
7月22日
文模在《世界日报》发表《我对于师大的意见》,对师大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在于师大除了研究高深教育学术之外,更肩负传播学术的责任。
7月25日
行政院讨论教育部提出的师大停止招生的议案。
7月26日
校务整理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整理委员会简章》,草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计划书》提出了整理方针和原则,认为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性,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同时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师大办学的目的:1、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2、造就行政人才;3、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训育方面,“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方面,“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
教育部训令北师大改“研究院”为“教育研究所”,承担两大任务:一是培养有关教育学术之专家;二是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设特别班。师大各院系毕业生一律称教育学士,而研究所得按其上课的时间、研究的性质与分量,授予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
8月1日
师大接到教育部关于停止招生的训令:设施不完善,学潮迭起,教育内容与普通大学无异,名不副实,特令整顿。还令饬各省区为师大选送的新生,分送其他大学。
同日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开始教务整理,教务委员会包括黎锦熙、钱玄同等。
8月5日
李蒸返平,介绍教育部决议的情况。
8月11日
学生自治会召开护校委员会会议。
8月12日
北平的师大毕业生在文学院礼堂开大会,100多人参加。
9月14日
校务会议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委员会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细则》、《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纂辑工作细则》等规章。
10月
钱玄同、黎锦熙撰写《师大研究院历史课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教材纂辑工作”之计划》。
11月
《师大月刊》第1期出版,李蒸发表“发刊词”。
11月6日
教授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整理校务。
11月9日
我校教授王桐龄、钱玄同等38人呈文教育部,说明师大学制不能更改,指出师范大学具有特殊任务,是普通大学所不能代替的。
11月17日
学生自治会执委会决议发起护校运动。
11月23日
学生自治会致函毕业生,呼吁建立分会、护校
11月25日
自治会决议进行护校演讲。
11月27日
鲁迅应师大文艺研究社邀请,在教理学院操场演讲,题目为《再论第三种人》。演讲地点本来在风雨操场,后因无法容纳而转移到露天广场,听众2000多人。此次演讲为1932年鲁迅在平5次演讲中规模最大、听众最多的一次。
12月9日
世界语学会召开会议,议决内容为:请学校将世界语列为公共选修课,购置世界语书籍,扩大世界语宣传;通过排演世界语戏剧,参加33周年纪念活动;职员职务分配等提议。
12月17日
李蒸在33周年纪念活动致辞。
12月18日
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在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高等教育案》,涉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停办事宜。
12月21日
三中全会对教育提案讨论结果,明确师范学校独立设置,师大学生恢复公费待遇。现有师范大学应力求整理与改善,使其组织、课程、训育各项,切合于训练中等学校师资之目的,以别于普通大学。
《确定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有一系列规定。
本月
李蒸上报教育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社会学系代主任马哲民、教授许德珩、侯外庐被捕。
教育部公布由钱玄同主持修订和审定,黎锦熙、白涤洲参加意见的《国音常用字汇》,计9920字,加上异体异音,共12220字,对国语运动以往成就的总结、继承和今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本年度
刘汝霖编撰的《汉晋学术编年》出版,该书为北师大研究所丛书之一。
1933年1月1日
黎锦熙为《师大月刊》第2期(文学院专号)撰写《文学院概况》。
本月
《师范教育论》结集。
2月20日
李蒸在纪念周上说明,学校将根据教育部规定,修改课程标准,并准备在普通毕业文凭外,增发主副科文凭各一张,以便学生就业。
本月
教育部计划将北师大迁往西安,学校坚决反对。
3月6日
召开课程标准委员会议,由黎锦熙、刘拓分别审查中学师范文理科课程标准。该委员会由校长聘任,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康绍言、徐金湶等7人组成。
3月15日
师大师生急起护校。
5月2日
宪兵到校逮捕“师大生活社”正在文学院开会的会员,共14人,搜出中共六大决议等文件。
5月12日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内容:课程标准及学分标准,修养课程占比例10%,体育为6分,教材类占66%,专业类占23%,毕业总学分为146分。
6月25日
教育部同意北师大下学期继续招生,对各院招生比例规定为:文、理学院招生人数不得超过教育学院;社会学系下届停止招生,学生转系;研究院因经费缩减改为研究所;奉部令增设音乐、工艺两系。
本月
取消史地系,暑假后设了10个系。
8月2日
学校聘定各系教授,并发布布告。
8月25日
《世界日报》刊文《师大应规定录取女生名额》,认为女生入学比例减少,势必影响女子教育的发展。
本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
学校设教务会议等5种会议。校务会议有各系主任参加;
《学则》对课程做出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主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为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9月6日
续聘文元模、李顺卿、陈垣、凌善安、杨荫庆等人为教授。
9月13日
史学系聘陶孟和、张星烺、胡道维、张景汉、王揖五,特约陈垣。
9月30日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6期出版。
10月
学校秘书处决定设立毕业生事务股。近期对毕业生调查结果公布,两校共毕业学生为3706人(含未合并前师大2389人,女师大839人),在教育界服务的学生占总数67%。
10月28日
本年度各院系注册人数统计:文学院417人,合计864人,其中女生269人。
11月18日
国语演说竞赛举行,萧廷奎以“新疆问题的探讨”获第一名。
1934年1月
《师大晋声》杂志创刊。
2月12日
国文系和外文系军训科目移至文学院进行,“树常奖学金”专奖励军训勤课学生。
2月16日
注册课对教员上课请假情况进行统计,其中国文系及修养类课程教员请假最多。
2月19日
文书课统计教职员人数,总数为242人,其中教员为128人,职员114人。
3月26日
民国二十二年教职员为294人,学生842人。
3月31日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0期出版。
4月22日
学校在来今雨轩宴请在校服务满20年的教职员,教员为马裕藻、钱玄同、王桐龄、杨立奎。
4月24日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核定文学院学生组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生主办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等事。
5月25日
修改校歌、修改校徽等。
6月8日
教育部令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合组职业教育师资训练营。
6月19日
修订各系名称。
7月6日
教育部指令燕大和师大进行改进
7月15日
本年度暑期讲习班及中等学校理科教员讲习班正式开班。
7月29日
胡适在暑期班演讲《习惯在知识生活的地位》。
10月12日
研究所编纂员白涤洲赴内蒙古考察期间,感染伤寒病逝。
10月30日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4期出版。
11月1日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指定国语辩论会题目为:“中华民族复兴应从乡村建设入手”,“国民军训应强迫实行”。
11月2日
聘定国语辩论会评委,名单: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李飞生、包明钤、杨立奎。
11月4日
国语辩论会举行,正方获胜,张光涛为个人第一名。
11月12日
国语促进会为白涤洲举行追悼会,黎锦熙主持并演讲其生平,钱玄同总结白涤洲在文字学、语音学和方言研究的贡献。
11月19日
学校公布各委员会名单。
11月21日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准学生呈组办国剧研究社备案。
11月30日
国剧研究社成立,聘苏镜清为指导,黄潭等为研究员,剧社首先排练《法门寺》。
12月4日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决定定期成立新剧研究社。
12月7日
新剧研究社成立,熊佛西担任指导员。
同日
国剧研究社首次召开会议,讨论会址、练习时间及选举干事。
12月13日
胡适来学校演讲《印度禅》。
1935年2月4日
文书课公布教职员人数统计,总数为226人。
3月4日
国剧研究社排练《汾河湾》、《法门寺》、《斩龙袍》、《南大门》、《骂店》等剧目,定期公演。
3月13日
生活指导委员会议决定期举行国语、英语演说竞赛,以及具体事项。
4月12日
国语演说竞赛结束,题目为“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国目前之最需要的文化建设”,第一名王鸿达。
4月28日
国乐研究社在风雨操场演出,听众达700余人,无线电台同时转播。
4月30日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8期出版。
5月4日
国剧研究社在风雨操场举行首次公演,校内外听众一千余人。
5月23日
教务会议决议组织暑期教员讲习班委员会,由黎锦熙等人组成。无国文组。
6月4日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准予学生主办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备案,举行学生课外活动给奖大会。
同日
过卿撰文介绍《师大话剧研究社》。
7月29日
学校召开第十一次事务会议,决定文学院增减男生宿舍,取消白庙胡同宿舍。
8月16日
《世界日报》开辟《师大新剧社公演》专页,介绍演员和剧目。
8月31日
校务会议:历史系移至文学院;黎锦熙代钱玄同兼国文系主任;
10月15日
黎锦熙在纪念周报告校务,国语辩论会题目:“第一期义务教育,应以16岁之青年为对象,其年限亦应改为2年”。
10月26日
《世界日报》出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乐研究社第一次国乐演奏会特刊》,柯政和撰文介绍《国乐演奏会的宗旨》,李蒸为特刊题词。
11月1日
我校与女一中、贝满女中、清华、燕京等十所大中学校自治会发表《平津十校学生会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
11月14日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议决同意学校为昆曲研究社聘请导师,准国文学会备案,准新剧研究社改选干事备案。
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爆发。示威归来,北师大学生决定成立学生自治会,于刚当选为执委会主席,执委有姜文彬、阎世臣、张修义、杜书田等。
1936年2月1日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文学院召开代表大会,敖白枫担任总队长,我校多人参加。
4月30日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6期出版。
5月4日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发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讲演。
6月30日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7期出版。
7月21日
新聘教授。
9月14日
注册课公布新生复试试题。
10月12日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包括演讲学校及全国语文教育等。
10月25日
生活指导委员会决定定期举行国语辩论会,题目为“中小学师资应由国家统制训练”和“先秦法家思想较儒家思想更为适合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指定评定标准。
10月26日
钱玄同撰《我对于周豫才的追忆和略评》在《世界日报》上发表。
10月30日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30期出版。黎锦熙撰写《鲁迅与注音符号》。
同日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国剧研究社修正简章备案等。
11月22日、
国乐研究社慰劳绥远将士演奏会,所得票款捐助绥远抗日将士。
12月30日
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成立,我校教授吴承仕等参加该组织。
1937年4月10日
生活指导委员会准许话剧研究社改选职员备案。
4月30日
文学院添女生调养室;文学院宿舍安装太平梯。
5月
学校决定成立文理两科研究所。
7月15日
新聘教授。
9月10日
教育部训令在西安成立临时大学,北师大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在西安合组西安临时大学,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决,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的目的是“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高教良好基础”。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分散在西安三处安顿,分别称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
9月17日
筹委会决定在西安城隍庙后门前一中旧址筹设临大校址,各校合并同性质系科组成13个系和医学科。
10月11日
教育部颁发《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李蒸等为委员。6个院,23系。
10月20日
发布招考新生布告,即日开始招生,11月1日进行入学考试。
本月
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系等;
11月15日
西安临时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11月18日
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学上课。学校决定1938年1月10日伪学生到校最后期限。后来延迟到1938年2月底,除元旦停课一天外,春节寒假不放假也不补假。
12月
我院教授吴承仕等发起“新启蒙运动”。
1938年3月16日
西安临时大学迁移到城固,行程255公里。
4月3日
教育部下发《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命令西安临大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规定:“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迁移,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院系仍旧,经费自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份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院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
4月10日
校常务委员会举行第24次会议,决定本部及文理学院在城固考院;
5月2日
西北联大正式开学,在本部补办开学典礼。李书田任主席。
7月22日
教育部公布《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及《师范学院规程》,规定国立中央、西南联大、西北联大、中山、浙大自1938起各设置师范学院。师范学院设国文等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令设立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建勋,研究人员有韩温冬、许椿生等。
本月
国民政府颁布《战时教育实施方案》,决定西北联大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设国文等8系及劳作专修科。
9月
许寿裳、李季谷分别向军训学生做了《勾践的精神》、《中国历史上所见之民族精神》等演讲教育学生。
10月13日
西北联大举办陕南六县小学教员讲习会。暑假期间开办,经费由各县分别津贴,教师由西北联大担任,各系主任选派指导委员。李蒸、李建勋、黎锦熙等担任了演讲。
10月20日
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在重庆召开。
本月
联大公布《规定讲师授课时数及待遇办法》,每周8-12小时,但无加薪。师大教师身体很差,1939.3.8-1939.3.29,短短20天内326人次就诊。
11月12日
黎锦熙、许寿裳撰写的《西北联大校歌》报部备案。“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
12月1日
师范研究所成立。
12月31日
师范学院学生234名。职员183人,全校1265人。
1939年1月
钱玄同逝世。西北联大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国民政府颁发了褒奖令。黎锦熙先生作《钱玄同先生传》以示悼念。
2月22日
黎锦熙代理师范学院院长。
3月
历史系发掘张骞墓。
4月
校训改为“礼义廉耻”。
6月21日
指定各系招生人数,国文等各20人。
8月14日
西北联大改为国立西北大学,设文、理、法商三个学院。医学院独立,师范学院独立,校址在城固。
本月
西北联大解体。西北师院设立10个系1个专修科。又设立“西北师院第二部”,招收中学教师等进行培训。国文系主任为黎锦熙。
9月23日
教育部命令颁发师范学院分系必修科及选修科目表和实施要点。
1940年1月16日
刊登关于钱玄同逝世的校友信函。
3月1日
王汝弼致函黎锦熙,悼念钱玄同,并附诗六首。
教育部1月8日电令学校,整理古代文化学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并与西洋学术进行比较研究;收集通史、断代史、专史等资料,充实教学内容等9项要求。
4月3日
教育部命令师院迁设兰州,原甘肃学院的文史教育两个系并入师院,本年暑假办理完毕。
6月8日
教育部长陈立夫来校宣讲“礼义廉耻”。
本月
李蒸选定兰州西郊6公里处为师大新址。
10月14日
黎锦熙担任教务主任。
11月10日
著名古典文学家高步瀛逝世。西北师院称其“足扶持国家正气,实为青年师表”,上报教育部请求国民政府“明令褒扬,以资激励”。
12月
金树荣、谭戒甫、杨立奎等出席院务会议。
1941年1月19日
在城固邯留乡成立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近1000人参加开幕仪式。
2月12日
组织中等学校国文教学实习委员会,调查中学国文教材、教法等事项。
4月7日
本部不再招收新生。
6月3日
教育部公布《部聘教授办法》,次年黎锦熙成为第一批部聘教授,本批共30人。
8月1日
推举黎锦熙等拟订本区中等教育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
12月13日
新年金石书画展览筹备会举行。
本年度
中外教职员增加到283人,在校男生增加到1368人,女生增加到899人,共计2267人。
1942年3月15日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创刊,刊有教育、文学、理科等论文。
3月23日
中等学校国文教学实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通过在附中进行讲读实验,规定实验班级等方面。
3月31日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40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颁布注音运动命令、汉字改称国字命令、修正学校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招生;本院学术季刊创刊号总目。
5月31日
国语注音符号讲习会成立。
9月
学校 添设国文、史地、理化三专修科。
12月17日
西北师院召开“师大及本院40周年纪念日”庆祝大会。
本年度
黎锦熙出版《国语文法》。该书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白话文法的专门著作,在我国语言界、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印行达24版之多。
1943年5月15日
《说文月刊》第3卷第10期发表何士骥的《修理张骞墓工作报告》。
本年度
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附设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教员进修班及函授学校办法》
1944年7月15日
教育部训令,要求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
11月
学校向兰州迁移完毕。西北师院除之前10系1科之外,还有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专修科(国文、史地、理化三科初设时名“初级部”),以及劳作师资训练班、优良小学教师训练班和先修班,学生1000余名,教职工225人。
6月
《甘肃青年》刊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之简史与校风》,校风为“实事求是,埋头苦干”。
8月
李蒸奉调离任,院务由教务主任黎锦熙代理。
9月6日
抗战胜利后第一个新学年开学,注册学生达2271人。
11月21日
教育部特派员沈兼士、接收委员陈雪屏接收北京师大,因学生对接收后的安排不满,致使接收没有结果。
11月22日
北师大被接收后,暂称北平临时大学第七分班,汤茂如出任七分班主任。
12月1日
李宗仁参加师大联欢会,并致训词,希望同学团结一致,克服困难,达成“建国事业,教育第一”的使命。
12月3日
朱家骅对记者谈,北师大将留在兰州,为保留师大传统,在校址上另成立北平师范学院,将来如能增设三院,亦可改称大学。
同日
第七分班公布组织系统和人员安排,原13系合并为11系,历史地理两系合并为史地系,物理化学两系合并为理化系,工艺系改为图画劳作系。
12月17日
七分班国文系改聘梁启雄为主任,图书馆主任为张鸿来,张国璘为斋务股长。
1946年1月7日
西北师院师生于上月底因复校无果而罢课,要求恢复校名,在北师大原址复校,恢复李蒸校长职务。
1月8日
七分班举行国语演说辩论会,题目为“青年与建国”、“现代青年之责任”。
1月25日
李蒸辞职,教育部请黎锦熙继任。
2月8日
教育部令北平师大在原址复校,改名为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袁敦礼;西北师院久设兰州,黎锦熙任校长。
2月8日
教育部特派员沈亦珍督学到兰州商讨北平师大复员问题,决定校名维持北平师院,经过一段筹备,分设三个院后,再改师大名;校址、校长等等。
5月20日-6月1日
为派赴台湾推行国语,西北师院举办“暑期国语讲习讨论会”,学习讨论注音符号、国音练习、矫正方言、注音符号教学法、国语语法、国语运动史、国语练习等,后选派10余人赴台推行国语。
6月1日
黎锦熙正式上任西北师院院长。
7月1日
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在北平厂甸(北师大原址)正式成立。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黄如今暂时代理北师院院长职务。招生名额在200-250人之间,师生待遇不变。
7月13日
招生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各省各地区分区招考,每系招收30-40人;
7月18日
北平师院聘定教授,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
同日
石驸马大街原文学院校产收回,92军野战医院迁移他地。
同日
国、史、教招考研究生人数为20人。
8月13日
黄如今、张德馨、关辅德等赴长春筹备长春大学。
9月18日
北平师院开学日期,取决于聘任教授来平日期。
9月26日
西北师院学生200人由徐英超教授率领,经解放区,平安抵达北平,师院全体师生在校门欢迎,高唱校歌,高呼师大万岁。
10月8日
石驸马大街校舍整修完毕,教职员入住。各系积极增加设备,准备开学。
10月13日
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
北平师院学生共912人,其中西北师院转学生284人,临大学生612人,其他16人。
10月22日
《世界日报》发表落台的文章《师院国语速记研究会简介》。
10月29日
袁敦礼在复校开学典礼上演讲,教务长黎锦熙提出四个口号:课程第一,出版第一,技术至上,创造至上。
12月3日
袁敦礼谈西北师院国语专修科开办后成绩良好,毕业生已有十余人赴台推行国语运动,现北平师院遵教育部指令推行此项教育,增设国语专修科,即将开始报名。
12月5日
黎锦熙担任国语专修科主任,该科课程、学分标准均已制定,学时为两学年,共16分。
12月14日
复员后首次院务会议召开,发起公葬钱玄同、高步瀛,出版刊物等动议。
12月21日
国语专修科发榜,共录取29人。
1947年1月21日
教育部令师院培植国语师资,通令执行“促进注音汉字推行办法”。
2月19日
学校成立聘任委员会,教务主任黎锦熙成为委员。
3月15日
文化教育界联合公葬钱玄同、高步瀛。
3月22日
学校筹备本年师范教育运动推行周,活动项目包括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师范教育座谈会等。
3月28日
师范教育运动推行周安排的讲演有:金澍荣演讲的《欧美师范教育之起源》,黄国璋演讲的《时代赋予吾人之使命》。还有安排文体活动:话剧《雷雨》,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以及教育座谈会。
本月
各系科开始利用电影辅导讲学。
4月4日
师范教育运动推行周举行教育座谈会。
5月7日
复大运动开始。
5月20日
我校师生参与“反饥饿,反内战”游行活动。王汝弼、叶丁易等参加。
5月29日
我校黎锦熙、叶丁易等参与《平津各大学教职员五百余人呼吁和平宣言》。
5月31日
教授会选举干事,黎锦熙、焦菊隐、王桐龄等当选。
6月28日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会议,从国文等系三年级学生中选派12人,利用暑假进行各科实验工作,在本区内教育失学的学龄儿童,使其在三周内能够阅读“国语小报”;本区办公地点为冉村。
8月17日
朱家骅对北师复大提出建议。
8月25日
黎锦熙等26人为部聘教授,任期5年。
9月14日
袁敦礼宣布复大步骤为:将现有13系组成文学、理学、教育学三部,逐步成立各研究所,酌增员工名额等。
10月9日
准予河北师专8人转入国语专修科和劳作科。
10月25日
钱玄同遗体安葬于福田公墓,师院全体职员致祭。
11月11日
河北师专126人编入北平师院各系。
12月17日
《今日之教育》周刊创刊。
1948年2月23日
许寿裳在台湾遇害。
4月4日
秘书长黄金鳌接待记者,表示学校复大准备工作完成,已经成立文、理、教育三部,13系2专修科,教育部已批准备案,五年制课程标准改制后即可实施。
4月5日
《反饥饿反迫害宣言》。
4月9日
“四九”血案发生。
5月7日
为纪念鲁迅先生,学校在国文系、历史系阅览室展出鲁迅遗迹,有照片、著作、墨迹等。
5月24日
学校呈文教育部,请改四年制为五年制。
6月11日
教务会议呈文教育部,请资本年暑假起正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6月25日
袁敦礼辞职,黎锦熙代校长职务。
7月
学校制定《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在平招生简章》。
8月19日
北平国民党当局“特种形势法庭”连续三批公布了平津465名学生的黑名单,其中师院有34人,除一部分已经去了解放区,当时有14人正在学校。中共组织学生转移,无一人被捕。
10月7日
现有学生1171人,新聘教授阵容充实。
10月18日
行政院通过复大议案。
10月19日
因为复大成功,三部决定改称院,文学院长黎锦熙。
本月
国民政府企图将北平的大专院校迁往南方。
11月
“复大”后,文学部正式恢复为文学院,黎锦熙担任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2月11日
学校正式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名。
1949年1月22日
“北平师范大学迎接解放委员会”成立,黎锦熙、焦菊隐等参加。
1月31日
北平解放。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