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作者近两年来所写的教育随笔,从学校管理、家校沟通、课堂教学等切入,在实践中品悟教育的“服务”品质。这些随笔已发表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引起较大反响。作者作为一校之长,在安静中做真实的教育,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因此,他的文章之所以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实源自他管理学校的智慧和实力。
服务是我们的教育哲学
“教育无非服务”是我们的教育哲学观,是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我曾在《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一文中说:“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有学生学校就有价值。没有‘优质生源’,也许难有好的升学成绩,但完全可以建成好学校。关键在教师。我们确立了‘培育和提升一流的教育服务品质,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办学思路,将师资作为‘服务品质’的核心,视‘一流教育服务品质’为最高质量。真心服务学生成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既是我们的理想,也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载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真心服务学生成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始终是厦大附中的立校之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而面向本质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全面服务于人的成长,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服务。”[引自拙作《教育无非服务——我的教育行动指南》,载于《福建教育》(中学)2015年第4期]
本书分为“服务即信仰”“服务即陪伴”“服务即幸福”三编,表面上看各有侧重,但其实质本无区别。
“教育无非服务,服务是一种信仰”,这是我们的一种办学主张。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为什么说“服务即信仰”?是因为我觉得“教育服务”应当是“无条件”的、无怨无悔的、无所谓回报的,甚至是与“有偿”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不赞成将教育列入一般服务业。如果用做生意的思路办教育兴学校,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难免会有问题。既然说是信仰,服务的意识就应当刻进骨髓。如果进了骨髓,就有了自觉,就能一以贯之;没进骨髓还需要经常提醒。思路决定出路。从思维的定式中可以窥见信仰。如果将服务好学生作为坚定的教育信仰,我们就会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办法,否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便于自己管理的办法。服务不是迎合,服务也有底线,服务不等于大包大揽,因此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我相信,教育服务自有一种高贵的样子。
“服务即陪伴”是因为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教育即陪伴,陪伴即教育,这在家庭教育中无须证伪。至于学校教育,自有学校以来,无论方式方法如何演进,总是离不开人。人只能在人中间成长,人的教育只能靠人完成。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足可取代教师,那只能证明“人”离末日不远了。也许“两足无毛直立行走”的这个物种还在,但其实已经不是“人”了。另一种情形也应当警惕,有一派崇尚“民主与科学”的人,认为只要通过“民主”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教育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甚至让机器和“方法”教育孩子。一位中小学老师或校长,一年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时间“游走江湖”,他还能对校园、课堂、教师、学生保持足以使教育正确进行的熟悉程度是不可能的。这是常识!教育存在于师生相伴中,立足课堂方成名师。“教师生活在学生中”也是我们的教育主张之一。“教育服务品质”的核心目标是师生共同营造和美的人际关系,而和美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生活在学生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教师圈在学校里,而是更强调师生间情感、精神、灵魂的融合。我们希望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课程所在,希望每一个瞬间都是教育进行时。
“服务即幸福”这是更高的境界,这是伟大母亲的境界。一位年轻女性经历十月怀胎和分娩的巨大痛苦后,看到一个新生命躺在自己怀里吮吸着尚不丰足的乳汁时,她感到的是一种幸福,她体会到幸福和痛苦是一体的。一位耄耋之年的老母亲还能为同样年迈的儿女做一顿并不可口的饭菜时,她满眼都是幸福。所有伟大的老师都是“母亲”。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服务是我们的工作性质,某种程度而言我们无法改变。如果在服务中找不到幸福快乐,那就意味着享受不到职业幸福,也很难取得职业成就。因此可以说,“服务即幸福”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也是从一个角度诠释“劳动是幸福的,奋斗是幸福的”这一永恒命题。
脑海里反复回放这些故事,我确信它们体现了“服务即信仰”“服务即陪伴”“服务即幸福”,从而证明了“教育无非服务”的观点。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即这些故事发生在我们的校园,这些主张是我们的教育主张。我们丝毫没有贩卖理论的企图,只想告诉大家我们是这样做的。“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这些故事都是关于生命的故事,祈盼同行读者能从中体悟到教育行者的幸福快乐!
姚跃林,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师。著有《让教育更加尊重生命——姚跃林教育演讲录》《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等。
上 编 服务即信仰
服务是一种信仰 003
其实你没资格说“干多干少一个样” 005
门卫:这校长是怎么回事 008
柿子捡软的捏 012
背影(一) 016
背影(二) 019
“午间加油站” 022
30岁难道就老了吗 025
吃饭问题 029
“走路死”与安全教育 034
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为何会发生(一) 038
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为何会发生(二) 041
有些问题是不能过夜的 045
“你不要生气”让我真的有点生气 048
让“爷爷”满意也是学校的义务 051
不是天热就可以吃凉菜 054
如厕问题 058
老师为什么无动于衷 061
从佳蓓到永涛 064
我们无法拒绝“人设” 067
中 编 服务即陪伴
形 影 073
回 家 076
有一种尊重叫热情 081
一次没有期限的实验 085
我和学生在公交车上 089
善良有时就是多一点体贴 092
小心20年后当街遭掴的是你 096
天冷,找到他最重要 100
“我想吃稀饭” 103
我是“揭榜手” 106
有一种求助是无需语言的 111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114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117
“要命的”分数 120
“必须”往往是唯一的动力 123
用好你的选择权 127
手机问题 132
及时公开地沟通是减少矛盾的好方法 137
“你必须习惯孩子是最后一名” 142
如果没有学生干部 146
下 编 服务即幸福
稍稍有一点诗意地栖居,可以吗 153
幸福,停留在未来的什么地方 159
抒写诗意人生 163
早晨的一个电话让我幸福一天 167
那一刻,我不想惊扰他的美梦 170
我很担心有一天我们成了“木头人” 174
“你好!” 177
仪式感与幸福感 180
君子有终身之忧 183
努力让孩子免于恐惧 186
为了让百分百的学生都“绅士” 190
真的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 194
中秋望月及诗意体验 198
校友返校日 203
“寻人启事” 207
篝火晚会 210
当毕业典礼的大幕合上之后 214
你若自在,我便宽心 218
学生新书发布会 222
附录一 附中之美——让我们记住那些美好的瞬间 227
附录二 教育无非服务 239
后 记 发现故事 249
服务是一种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教育无非服务就是我的行动指南,我有专文阐述,也写过很多相关的校园故事。厦大附中的行政楼墙壁文化只有三处。三楼:培育一流的教育服务品质,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四楼:干部服务群众,行政服务教学,全校服务课堂,全员服务学生。五楼:教育无非服务,服务是一种信仰。它们的共同主题是:服务。既然说是信仰,服务的意识就应当刻进骨髓。如果进了骨髓,就有了自觉,就能一以贯之;没进骨髓还需要经常提醒。
上月底,学代会召开之前,有学生在提案中提到周日中午食堂就餐拥挤的问题,希望学校解决。因为周日中午到晚自习期间学校向家长开放,探访的家长很多,挤占了餐位。学校食堂本来可以满足2000人同时就餐,实际可以满足3000人陆续就餐。而周末初中生不在校,在校高中生通常不到1500人,按理说不存在拥挤的问题。但因为家长就餐后并不立即离开,座位腾不出来,后来的人坐不进去。更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探访的家人都是两位以上,加之占用空座,餐位利用率降低。今天午餐,我去食堂已经很迟,离开饭时间已过了一个半小时,餐厅还是人头攒动。我观察到,往往一家就占了一个餐桌。刚才晚餐,坐在我前几排的一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妹妹,加上学生共六人,占用了八个座位。就在我吃晚饭时,高三的罗同学过来向我反映周日中午就餐拥挤的问题。他反映了有学生提前拿书本过来占座的不良现象,他很纠结要不要效仿。他说为了避高峰,他让家长晚上到校。我肯定了他的做法。我告诉他,提前用书本占座的办法不可取,学校会重视此问题。
在研究学生提案的时候,有同事提出采取适度限制家长探访的办法,譬如两周或更长时间探访一次。不少同事也赞同。我谈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我们面向全市招生,学生不能每周回家,只能采取放月假的方式。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是我们的劣势。转劣势为优势的办法就是允许家长周日到校探访。这个办法多年来反响良好。所谓“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当初的承诺。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和家长联手营造家园一般的校园,要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具有家的气息。现在选择报考附中的学生可谓门庭若市,我们就忘了“初心”,这会有问题的。同时,分批探访实施起来难度也很大。家长来了我们不让进也不好,身份辨别也存在困难。我建议一方面加强引导就餐秩序,另一方面增加周六下午16点至18点半的探访时间。学校管理已经稳定,多管齐下,解决眼下问题应该不难。大家同意了我的看法和建议。现在看来推进得不够,宣传得不够,还没有落实到位,成效尚未显现出来。
思路决定出路。从思维的定式中可以窥见信仰。如果将服务好学生作为坚定的教育信仰,我们就会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办法,否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便于自己管理的办法。服务不是迎合,服务也有底线,服务不等于大包大揽,因此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服务有没有成为一种教育信仰,是一眼即可洞穿的。
2018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