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谷好好
中国戏曲学会颁奖词
主创篇
景阳钟声 回荡心底昆剧《景阳钟》创作谈/周长赋
昆剧《景阳钟变》的综合艺术定位/谢平安
老戏新探昆剧《景阳钟》创作心得/沈矿
再接再厉,更上层楼/蔡正仁
草长莺飞二月天台前幕后《景阳钟》,我看见的昆三班/张静娴
铿锵水磨 古曲新意谈《景阳钟》的唱腔设计/顾兆琳
共 勉/李樑
回归传统锣鼓样式的创新《景阳钟》打击乐设计理念/高均
有章才不乱谈《景阳钟》的舞台美术设计/刘福升
简洁的色彩 精确的亮度《景阳钟》的灯光设计/周正平
谈《景阳钟》灯光设计的个人感受/李冰春
杜鹃啼血,重塑悲情崇祯《景阳钟》服装设计随笔/戴修玲
色彩变化与人物表达《景阳钟》服装设计心得/徐洪青
武戏的点睛作用我在《景阳钟》中的技导作用/赵磊
景阳动情魄 幽兰吐新芳/钱寅
我演崇祯/黎安
一抹温柔释周后/余彬
不仅坏,更是蠢说说周奎/吴双
昆曲是高雅的,昆剧是雅俗共赏的友人与我关于《景阳钟》的对答/季云峰
我演王承恩/缪斌
研讨篇
招魂去国两关情从《铁冠图》到《景阳钟》的脱胎换骨/王馗
昆剧《景阳钟》:不换形的移步/徐晓钟
昆剧《景阳钟》,在传承中创造/季国平
历史的拐点 凄凉的钟声由昆剧《景阳钟》谈崇祯皇帝/薛若琳
为有源头活水来三谢之献/马博敏
整理改编传统戏:从政治到文化谈昆剧《景阳钟》/王评章
昆剧《景阳钟》的历史观与精神意蕴以崇祯帝形象之塑造为中心/郑传寅
崇祯之死的悲剧蕴涵看上海昆剧团演出的《景阳钟》/安葵
新编昆剧《景阳钟》的时代超越与情感趋向/王蕴明
割不断的炎黄血缘,理不清的华夏文脉/曲润海
用昆剧精彩讲述独特的人物命运历程昆剧《景阳钟》观感/崔伟
钟声警人上海昆剧团《景阳钟》观后/叶长海
美哉,上昆青年才俊们/徐培成
江山代有才人出/罗怀臻
末代皇帝的悲剧昆剧《景阳钟》观后/周育德
探寻民族前行的历史足迹昆剧《景阳钟》继承传统的启示与意义/何玉人
剑走偏锋,得失两宜昆剧《景阳钟》改编刍议/刘祯
景阳钟声震剧坛/戴平
契合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表达昆剧《景阳钟》审美价值取向蠡测/万素
从《铁冠图》到《景阳钟》戏曲流传与时代变迁的个案探讨/龚和德
评论篇
戏曲新编变与不变从《景阳钟变》试演谈起/元味
看昆剧《景阳钟变》随想/江巨荣
一次传承中的谨慎尝新观新编历史昆剧《景阳钟变》/叶骅
审慎地面对两重历史从昆剧《景阳钟》看历史题材古典戏曲文本的当代创编/胡晓军
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新编历史剧《景阳钟》观后感/姚旭峰
新编昆曲的一条路子评周长赋昆剧《景阳钟》/蔡福军
新编历史昆剧《景阳钟》的启示/周传家
媒体篇
昆曲不只说才子佳人/李峥/《解放日报》
将军带伤 上台开打/王剑虹/《新民晚报》
上海昆剧团获五昆节大满贯/李峥/《解放日报》
上海戏曲新生代苏州演出挑大梁/潘妤/《东方早报》
上海昆剧团成昆剧节最大赢家/潘妤/《东方早报》
黎安:用生命成全昆曲/李峥/《解放日报》
上昆《景阳钟》献演十艺节/吴越/《文汇报》
上昆《景阳钟》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徐清蓉/《光明日报》
难啃的硬骨头今成拿奖专业户/施晨露/《解放日报》
上昆新生代演员全面接班/黄启哲/《文汇报》
上昆三连贯 鉴古又出新/黄启哲/《文汇报》
老戏新探/张悦/《中国艺术报》
鉴古融今·推陈出新/《上海戏剧》
附录
《景阳钟》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