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诠释了各种复杂的经济理论。涵盖的主题主要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经济预测,股票市场的运作,全球化,劳动力市场,欧元,量化宽松,凯恩斯主义理论,概念经济学等等。
写给青少年的简明经济学科普书;走进经济学的世界,轻松破解货币世界的奥秘!精装,全彩,送给孩子的阅读大礼。
《经济学的世界》是“知识新探索”百科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以精美的插图和活泼生动、引人入胜的讲解,化繁为简地诠释了各种复杂的理论,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哲学、数学,以及量子物理、神经科学、化学元素等领域,全面充分地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一场奇妙的科学探索之旅。该丛书适合10岁以上人群阅读。
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关注的是稀缺资源的管理问题,即如何充分利用我们拥有的有限资源。“经济学”(economics)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nomia,意思是“家庭管理”。
希腊哲学家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1年—公元前360年)用经济学一词来描述地主们如何有效地管理其土地。此外,色诺芬还提到了劳动分工和工人的专业化(给工人们分派特定的任务,让他们能够专注)。早期的希腊和罗马城邦还产生了私有财产的概念,而私有财产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要素之一。
经济学成为我们所了解的学科,要到几个世纪以后;此前,考虑“经济问题”的通常是哲学家。例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是一则正义社会的宣言。柏拉图在书中构想出了“哲学家国王”(philosopher kings), 他们以寻求一国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不过,柏拉图(逝世于公元前348年或公元前347年)似乎认为,自由市场并不能使国家福利最大化。
公元前7世纪左右出现了最早的货币。货币使社会从易物经济(如用7只母鸡换1把剑)发展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人们可以在其中专门从事特定的工作,获得共同货币作为报酬。
另一名希腊哲学家、博学之士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8年)写道:货币是交换媒介和衡量相对价值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调和均值”(harmonious mean),即买方和卖方认可的公允价格,这是供需法则的早期构想(参见供给与需求)。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经济体应以积累更多的黄金为目标。由于换取国外的奢侈品(如法国的丝绸)会丧失黄金,因此不鼓励进口。
在让-巴蒂斯特·科尔伯特(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担任财政部部长期间,法国与荷兰之间的竞争导致法国崇尚重商主义政策,并由此成为当时较为成功的贸易国。
国家海盗
16世纪,对于国家资助的海盗行为,各国君主通常持许可甚至鼓励的态度。例如,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就曾攻击西班牙船只,掠夺其黄金(这些黄金则是从阿兹特克人那里掠夺来的)。这便是重商主义的实践!
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把经济体视为一个“零和博弈”——换言之,甲之损失即乙之收益;甲之收益即乙之损失。之所以是零和博弈,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其隐含意义是:一个国家要想更富有,必须从别的国家或他人那里获得财富。
这套经济思想对欧洲国家的政治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商主义往往与殖民主义相关,例如,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都曾通过垄断殖民地的自然资源来增加财富。
重商主义的复兴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重商主义是一套过时的经济理论,但近年来,重商主义的某些方面又重新流行起来。其表现形式有:批判自由贸易(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盟的贸易协定为代表),以及认为国家对促进商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是一名英国商人,他撰写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England’s Treasure?by Foreign Trade,1621年)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重商主义宣言。简单地说,他鼓励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其主张包括:“应当禁止进口国内可以生产的商品”,“应该让英国人喜欢上英国商品,从而减少奢侈品进口”。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围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促进效率和繁荣”展开。18世纪和19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各国的经济面貌,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经济上的变化,见证了古典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学”理论的诞生,其代表经济学家有: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以及法国的让·巴蒂斯·萨伊(Jean-Baptise Say,1767—1832)。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各国可以在不积累黄金(从其他国家掠夺而来)的情况下增加财富。这与之前的重商主义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会使各方受益。因此,贸易并不是零和博弈——换言之,一国受益,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受损。
这一经济理论也对政治产生了影响,即,不把他国视为竞争对手,可以拥有互惠互利的关系,使各方都受益。
古典经济学家同样反对政府的过度管制。他们认为,灵活的价格能使市场达到均衡(供给=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思想框架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古典经济学与后来出现的新古典经济学有相似之处,后者同样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经济学——科学还是艺术?
经济学家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提出理论、为政策建言,甚至进行预测。然而,经济学这门学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经济学的某些方面(如数学模型)是科学分析的一种形式,但是经济数据的使用却更像是一门艺术——这从同一经济数据有多种呈现方式可见一斑。
经济学结合了实证科学(数据)、规范科学(以特定的方式呈现数据)和对政策的判断。例如,经济学家通过考查净移民水平(net migration level)的数据,提出为何达到这一水平的看法,同时,运用模型和理论来预测移民对工资、经济增长的影响。用同样的数据,一些经济学家会强调移民如何提高GDP;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会强调,移民如何压低了低技术工人的工资。
虽然经济学家从科学和数据入手,但他们得到的结论可能十分主观,因为变量可能有多个,而如何解释这些变量,取决于经济学家的偏好。
经济学的局限
预测经济变量绝非易事,尤其是预测遥远的未来。经济学的一个特点是:同样的数据有不同的解释。某个经济学家会认为,债务水平较高是好事,但另一个经济学家不会这样认为!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中十分常见且反复出现。对偏好精确性和确定性的人们而言,这令人沮丧,但这就是真实的经济世界——不可预测的事件和个人的非理性行为比比皆是。
??“在明天知道昨天预测的事今天为何没发生这方面,经济学家可谓是行家。”——劳伦斯·J.彼得(Laurence J. Peter)
泰吉万.帕丁格(Tejvan Pettinger)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人学堂(Lady Margaret Hall),研究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他现居牛津,在格林斯学院(Greenes College)担任经济学教师,此前还在牛津切沃尔学院(Cherwell College)任职。他还是《经济评论》杂志的撰稿人。
泰吉万?帕丁格(Tejvan Pettinger)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人学堂(Lady Margaret Hall),研究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他现居牛津,在格林斯学院(Greenes College)担任经济学教师,此前还在牛津切沃尔学院(Cherwell College)任职。他还是《经济评论》杂志的撰稿人。
前言
经济学的起源
重商主义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马克思主义
凯恩斯主义革命
货币主义
混合经济学
经济学――科学还是艺术?
第一章:市场
供给与需求
看不见的手
地下市场
效用最大化
价值悖论
非理性行为
凡勃伦商品
助推
机会成本
需求弹性
劣质商品
第二章:市场失灵
外部性
公共物品
公地悲剧
庇古税
农业
政府失灵
第三章:劳动市场
工资的决定
劳动分工
最低工资
买方垄断
劳动合成谬误
性别不平等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第四章:企业经济学
效率
规模经济
价格歧视
进入壁垒
垄断
串谋
企业的目标
创造性破坏
国家对产业的支持
第五章:概念
节俭悖论
生命周期假说
乘数效应
勒德谬误
道德风险
涓滴经济学
拉弗曲线
另一方面
非理性繁荣
收益递减
迟滞效应
第六章:宏观经济学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
印钞
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失业
财政赤字
国债
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奇迹
经济周期
长期停滞
经济衰退
真实经济周期
国际收支
经常账户赤字
国际收支危机
汇率
货币贬值
购买力平价
第七章: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
直升机撒钱
财政政策
挤出
紧缩政策
独立的中央银行
经济预测
幸福经济学
第八章:金融经济学
货币――功能与用途
法定货币
比特币――数字货币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股市崩盘
1929年华尔街崩盘
大萧条
房地产市场
信贷紧缩
第九章:全球经济
全球化
自由贸易
保护主义
幼稚产业论
以邻为壑
全球储蓄过剩
欧元
欧元的问题
最优货币区
经济发展
华盛顿共识
丰裕悖论
打破贫困的循环
词汇表
索引
凯恩斯主义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主要思想是:政府干预能够防止经济周期中出现严重的过剩(经济周期是扩张性增长与经济衰退,即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自然波动),缓解大规模失业。(参见第180页,经济周期)
截至20世纪30年代,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学都是大多数西方经济体盛行的正统。然而,源于美国、波及全球的大萧条,明确挑战了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场的理念。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会出清,任何不平衡(如失业)都是短暂的。然而,大萧条时期的大规模失业使这一理论显得不切实际,甚至可以说是适得其反。
凯恩斯认为,市场并不总是出清的,特别是工资的向下黏性(工人抵制名义上的降薪)会引发失业。此外,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因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而会减少支出、增加储蓄(参见节俭的悖论)。因此,经济衰退时期的经济会遭遇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的循环很难被打破。
“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对于大规模失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会在长期达到出清。但凯恩斯质问道:为什么要等到长期?待市场出清之时,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希望立即采取行动,而不是寄希望于数年内情况会好转。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从私营部门借入资金(该部门有剩余储蓄)投资到经济体中,从而加快经济复苏。他认为,用这种方式把资金注入经济体,能够打破萧条、通货紧缩和高失业率的循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是一部革命性的著作,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分支:探讨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周期。这部著作也颇受争议,因为它推翻了许多经济学正统理论,如平衡预算(不借款)和有限的政府干预。
新凯恩斯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普及了凯恩斯的思想。萨缪尔森在1948年出版的教科书《经济学》中,试图用更正统的方法来解释凯恩斯的思想。事实上,这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简化。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批评了这种正统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的综合,并将之称为“杂种凯恩斯主义”(Bastard?Keynesianism)。尽管如此,凯恩斯主义——人们熟知的“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ism)——对战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才受到了复兴的古典主义思想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困难时期,因为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标准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难以应付。
??“在暴风雨季,如果经济学家只会对我们说,风暴过去很久以后,海面会再次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未免太简单、太无用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改革论》
混合经济学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学都陷于自由市场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的争论之中。在实践中,经济学通常是一种实用的含糊其词(pragmatic fudge)。哪怕是人们认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实际上也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即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的混合。
混合经济体——取二者之长
私人产品(private?goods)由私人部门决定,“看不见的手”帮助人们获得所需的私人产品。医疗保健、教育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通常由政府提供,因为在这些领域,获得利润的动机并不那么有效。
意识形态的综合
在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等不同理论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参见第268页,信用紧缩)。各种理论会不断发展,对新的事件做出反应,融入新的思想。经济学家虽然会陷入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阵营,但他们会吸收不同思想流派的元素。此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经济学的划分并不能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相反,我们应该考虑环境、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新的经济思想,例如:
行为经济学通过人类心理学的复杂机制来研究经济学。有时候,作为个体,我们是厌恶风险的,例如我们会购买旅游保险或人寿保险。其他时候,我们喜欢赌博、买彩票或是下注。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正是人性的各种矛盾和悖论。
环境经济学关注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经济活动如何影响环境。环境经济学也关注调和经济活动和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例如用碳排放税来减轻全球变暖的影响。环境经济学通常把环境可持续性的考量放在GDP之上。
幸福经济学考察的是影响幸福和生活质量的因素。经济学家通过了解产生幸福的因素,可以对“经济政策如何改善生活质量”提出建议。幸福经济学扩大了经济学的视野,将之从最大化货币价值扩展到了对公民自由、健康和休闲等问题上。幸福经济学通常把福利的考量置于GDP之上。
发展经济学关注的是低收入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福利的改善。发展经济学的目的是降低全球经济的不平等,研究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和长期发展政策。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发展经济学涉及的政治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范围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