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辽、金以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苑承载了封建社会都城的部分政治功能。辽代,长于骑射的契丹统治者在南苑举行捺钵围猎活动。金代,海陵王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元代,同样以“下马飞放泊”做为游猎和训练戎马的重要场地。清代,南苑是历任统治者讲武习勤、操练兵马的御园理政之所。民族融合、不忘根本乃是南苑文化精神的核心。
前 言
位于京城南中轴线起点永定门外二十里,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几乎伴随整个北京都城发展历程、见证北京历史发展的南苑,是与老北京城、紫禁城、三山五园同等重要,构成北京完整古都风貌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文化区。
第一,南苑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积淀地。
南苑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融合、共同作用的地区,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在辽代,南苑因地势低洼,多处有涌泉,被君主作为“捺钵”(意为皇帝的行营)之地。元代统治者也保留着草原民族的骑射习性,称南苑为“下马飞放泊”。明代永乐时扩建,周围筑土墙,设东、西、南、北四红门,又修建桥梁、寺庙、行宫,并定名为“南海子”。苑内奇花名树、飞禽走兽不计其数,南海子也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名曰“南囿秋风”。清代强调“国语骑射”,沿用南苑为皇家苑囿。1653年,清顺治帝在南苑接见了藏族宗教领袖五世达赖喇嘛。1780年,乾隆帝又在南苑德寿寺接见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清朝皇帝在南苑的这两次接见,对于维护和稳定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康熙帝、乾隆帝在南苑举行“大阅”时,往往还邀请少数民族首领观赏并给予赏赐。1758年,乾隆帝在南苑举行“大阅”时,前来觐见的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等部首领一同观看了阅兵。南苑是辽金以后中国多民族文化在北京地区融合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北京能够长期成为“大一统”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积淀深厚的都城依托所在。
第二,南苑是都城部分政治功能的承接地。
在不同历史时期,南苑承载了封建社会都城的部分政治功能,直至清代成为功能独特的皇家苑囿。辽代政权由契丹民族创建,因其疆域辽阔和固有的政治文化习俗,建国后保留了随四季变化、逐水草畋猎的政治统治方式——捺钵制度。而以宫殿坛庙为主的传统都城,无法满足像契丹等游牧民族所建立政权的政治统治需要。长于骑射的契丹王朝在南京(今北京)设“延芳淀”(位于今通州区),经常举行围猎活动。同时,“阅骑兵于南郊”,训练兵马。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占据辽南京后,海陵王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元代同样以“下马飞放泊”作为游猎和训练戎马的重要场地。明清时期延续并完善了这一功能。清朝统治者尤其重视骑射传统,视其为立国之本,历代皇帝都将阅武围猎作为加强皇权、提高武备、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在三山五园兴起之前,南苑是清前期统治者御园理政的重要场所。据研究统计,顺治皇帝在位18年,临幸南苑达32次之多。康熙皇帝在位期间,41次到南苑行围,几乎连年举行。乾隆帝一生到南苑行猎达48次之多。《乾隆御制诗》曰:“于此习围忆少年,朝家家法意深焉。”因此,历史上的南苑不仅是封建帝王走马畋猎的娱游之地,还是封建都城部分重要政治功能的承接地。
第三,南苑是北京城市所需物资的供应地。
南苑位于永定河冲积带,水草丰美,土壤肥沃,“旧时有皇庄五所,菜园五所,瓜园五所,马馆三处,牛圈四处,海户一千六百人。桃林柳陌,沃壤天开,鸟族兽群,孳育蕃息”。南苑不仅是皇家讲武习勤之场所,还是物质生产和资源贮备的基地。除了皇帝行围、供太常寺祭祀所使用的鹿只外,南苑还设有马圈,牧养供奉内廷的御马以及京营使用的大量马匹;设有牛圈、羊圈,向内廷供应鲜乳、奶酪等乳制品;设有果园,每年给内廷交纳各种桃李等水果。另外,南苑所产牧草也是明清时期京城马匹草料供应的重要来源。为加强对南苑的管理,明代永乐以后,把元朝的上林署改成上林苑监,设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川衡、冰鉴及典察左右前后十署。清代则专门设奉宸苑,对南苑进行管理,内设海户、苑户等值差人员,负责照看苑内的果蔬、禽兽、树木、草场和建筑。当时的南苑物产丰富,是京城重要的农、林、牧、渔产品供应地。
南苑中最传奇的动物是麋鹿,俗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我国的野生麋鹿早已灭绝,最后一个种群就散养在南苑中。1865年,法国神父大卫发现这种珍稀动物后,将麋鹿运送到欧洲。此后,德国、日本等国都曾向清廷索要过麋鹿。例如,1887年日本致函清廷:“闻中国京师南苑内有一种野兽名四不像,从前曾送德国一对,现已孳生,日本向无此兽,本国君主极为歆慕,欲得之以扩眼界。”1900年八国联军扰掠北京,南苑遭破坏,麋鹿被盗走,从此在中国绝迹。直到1985年,麋鹿才由欧洲重新返回中国,如今饲养在南海子麋鹿苑中的麋鹿就是其后代。麋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坎坷与复兴,堪称历史传奇。
第四,南苑是水文化历史的活态遗存地。
南海子属永定河水系,自古以来水草丰美,淀泊众多。明清时期,南苑地域辽阔,总占地面积210平方公里,是当时北京城面积的三倍。自辽至清代,南苑始终保持着“四时不竭,汪洋若海”的湿地风貌,这为北京城水系生态的平衡提供了重要支撑。清代曾经对南苑水系进行过多次治理。1726年,雍正帝命修水利,疏通凉水河,入凤河故道,一路挑挖,最后泄入运河。1777年,乾隆帝治理南苑内团河,重加疏浚,拓宽数十丈。团河流出南苑后入凤河,又东南流入永定河。利用此次挑挖团河之土,乾隆帝建造了团河行宫,“略加点缀,构筑行宫以备憩息”。清代治理南苑水系,不仅消除了水患,便于农田灌溉,造福周围百姓,而且也有益于南海子湿地的维护。可以说,南苑独特的水文地理条件是这里成为湿地的先决条件,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自辽金元明清以来,融合多民族文化传统的皇家苑囿文化,对北京自然生态文化的形成与保护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南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基地。
清末国难频仍,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南苑惨遭破坏,再加上光绪年间大水频发,致使南苑围墙多半倾圮,新旧衙门和南红门行宫等各处殿宇坍塌严重。至于作为“祖宗旧制”的南苑“行围校猎”和“大阅八旗”,也久已荒废。困局之下,清廷已无力再修缮和维护南苑的运转,南苑全面放垦。1902年,清廷下令成立南苑督办垦务局,将南苑内闲置土地招租,开荒耕种,以便百姓生存糊口。闻此消息,宫廷里的宦官、权贵,地主、商人蜂拥而至,圈占土地,在南苑连续建起数十处庄园。南苑由此开始出现大批村落。1904年袁世凯在南苑驻军,修筑兵营房。1906年,又修建了京苑轻便铁路。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筹办航空事业,建简易飞机跑道。1913年,北洋政府在南苑创建南苑航空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向南苑驻军进攻。在南苑战役中,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壮烈殉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佟麟阁、赵登禹为烈士。
南苑历史文化区的内涵丰厚,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历史遗存是今天北京城市建设中的珍贵文化资源。当前,北京正在全面落实“四个中心”的建设任务,而南苑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南中轴线延长线上的重要关节点,在北京城市南部发展、新国门国际交流中心文化布局,乃至未来京雄文化带的发展中,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全面挖掘和利用南苑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无疑会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规划思路和决策参考。
刘仲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
第一章 捺钵文化与南苑历史文化的缘起
一 延芳淀与春捺钵
二 春水与建春宫
三 京城体系与捺钵职能
第二章 元明时期南苑地区皇家苑囿的形成
一 元代“飞放泊”与南苑地区围猎活动
二 明代南海子的扩建及皇家苑囿的形成
三 明代海户的设置
第三章 清前期南苑的发展与御园功能
一 顺治至乾隆时期的南苑建设
二 南苑管理与海户、苑户
三 南苑与清前期御园理政
四 皇帝行围与南苑大阅
第四章 清后期南苑的衰败
一 嘉庆时期南苑败象日益显现
二 道光时期南苑的整顿
三 咸丰至光绪时期南苑修缮与驻军防卫
第五章 清末南苑放垦与苑囿变迁
一 日渐强烈的放垦之议
二 京畿社会动荡对南苑的破坏
三 招佃垦种与南苑村落的发展
第六章 南苑与京城生态文化
一 水系治理与北京南部生态
二 明清诗歌中的南苑风光
第七章 民国时期南苑与北京南部变迁
一 南苑阅兵、兵营和火车线
二 南苑航空学校与南苑机场
三 南苑之战:北京抗战史上的悲壮一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