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老北京的一景一物都有深厚的情况。他以亲身经历讲述旧京的风俗与故事,介绍了旧京的年节习俗、手工业者、商业、餐饮业、茶馆、戏楼等内容,在怀旧之中又发感慨,令人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两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用“老北京话”与“老北京画”重现旧京古朴的风貌,解读北京厚重的文化。
想起旧京“ 杂拌儿”
旧京的月色,清冷皎洁,却隐隐地透发出一袭暖意,撞人心扉,尤其是上元节和中秋节的那一轮明月,总是勾引起人们对团圆的渴求和甜蜜的回想。每到春节,我就想起八仙桌上那类如满月的如意八宝漆盒以及漆盒里面的“杂拌儿”。
……
物资匮乏的年月,食不果腹,哪里还有零食可享?□□却循理儿有份民心。春节前凭票证,按人头准购二两葵花子、半斤花生和适量的水果糖,写在副食本上。虽然数量不多,却能在除夕围炉迎新时,不干坐着。那时没有电视,绝无“春晚”之扰,夜色渐浓,妈妈端出一碟花生、一碟瓜子和一碟水果糖,权当既往的“杂拌儿”。此刻,一家人菜色的脸上才绽露出一丝笑模样。吃食寡少,留下的记忆却深刻,“杂拌儿”“杂拌儿”,唯杂而拌之,才有色彩、才有甜味,进而升华为一种厚重的亲情。进而悟出皇皇都城在年深日久的跌宕中,不也是由四面八方的“杂”人们前赴后继而共筑的吗?光分七色,声有五音,人分三六九等,地有南北西东,试观天地万物,哪一处不是杂而拌之?顺而悟出,旧时北京人过春节吃杂拌儿,既是磨时候吃零嘴儿,也是点滴入心,不忘生活之本。往开了说,北京城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大到小,哪一处不融着“杂拌儿”的神采呢?
于是,我想起了用“杂拌儿”的道理,说说北京城处处的零碎儿,摸摸古城的温度,找找那些平实憨厚的老北京人。哪想,抬头一看,当头的星空,月色正浓……
杨 澄,1937年生于北平,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参与创办《中国民航》《中国旅游》《中外饭店》等杂志,先后担任编审、总编、副社长、社长等职务。多年来钟情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写作,著有《回望老北京》《老北京梦寻》《找寻大栅栏》《60年,我的北京》等书。
盛锡珊,1925年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原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进入古稀之年后,运用数十年来积累的大量老北京风俗及人文景观的画稿和资料,绘制了500余幅有关老北京风俗景观的水粉画系列作品,出版有《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并在中国国家美术馆举办该系列个人画展。
开 篇 想起旧京“杂拌儿”
□□章 再见了,龙须沟
一、一个浅池,叫金鱼池
二、一出好戏,叫《龙须沟》
第二章 年节很讲究
一、春节
二、正月十九,燕九节
三、二月二,龙抬头
四、清明节,寒食节
五、五月节,端午节,端阳节,女儿节
六、七夕节
七、中元节,鬼节
八、八月节,中秋节,团圆节,月饼节,兔爷节
九、九九重阳节
第三章 飘然远去的老行业
一、下磨脚底上磨肩
二、冲风唤卖一声声
三、巧手拾掇万家器
四、饥饿逼出来的天才
第四章 城以街通,街以市兴
一、想当初,鼓楼大街热闹非凡
二、到后来,前门大街包罗万象
三、看现在,王府井金光闪亮
第五章 老字号不老的奥秘
一、六必居坚守“六必”
二、瑞蚨祥志存高远
三、亨得利智慧取胜
四、同仁堂货真价实
五、新记西服行诚而有信
六、合盛永颜料铺以和为贵
第六章 三餐佳馔有味道
一、食不厌精的“谭家菜”
二、两种烤鸭一般香
三、“砂锅白肉”,居、家皆然
四、二荤铺“灶温”的“温”
五、从“东来顺”粥摊儿,到赫赫清真馆
六、东兴楼成事在人
七、春节家宴说“和气”
第七章 老茶馆,另一个“家”
一、北京人的茶缘
二、饮茶的三六九等
三、各色各样的老茶馆
第八章 京剧的摇篮
一、没好角儿就没有京剧
二、北京人别忘了“广和楼”
三、锣鼓相当唱对台
四、我也“票”了一回戏
第九章 可人的小黄鸟儿 外一则
可人的小黄鸟儿
雨后的蜻蜓
第十章 老地方藏着的老故事
一、东胡林村:一万年前的项链和手镯
二、董家林:□古老的“北京城”
三、八宝山:西晋的骨尺
四、温泉车儿营:北京□早的石雕像
五、云居寺:千年不辍地刻经藏经
尾 声 故事不远,就在眼前——从李连英说起
老北京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植根于自身的历史演变、文化积累,它不仅仅留在史书的记载、地面上的建筑和地下的文物里,它还“活”在故事、传说、风俗、习惯以及一代代人的记忆、思念、话语当中。这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是它传宗接代、不失本色的根。
了解老北京,要从知晓老北京开始。知之,方能识之。这正是我们接过历史重任,让古都北京不断焕发新生力量的前提。“今胜昔”是不争的事实;忆旧思故,也绝非是“没落阶级”垂死的哀鸣。小时候常听大人呵斥:“别光吃饭,不长记性!”有记性,不忘旧,是应有的觉悟,是做人的品格和处世的情操,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基础。既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他们的子孙就应接受这笔遗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里,不用回避我们曾经的幼稚和莽撞、冒犯和失误。北京城的生命正活泼泼地涌动在一代代新北京人的身体中。我们应该无愧先人,无愧北京!
追寻、阅读、温习老北京这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可以在桌前、网上;也可以在街巷胡同里、古代建筑面前。北京的田野、山林,山峦、河水,都刻印着老北京的记忆。许多昨天的故事,均可启迪今人的智慧。解读老北京的人和事,可以使我们增智广识,拓展思路,培育情操,完善修养。因为,时代需要我们鉴知古今,做一个开朗通达、乐天知命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