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现新中国70年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优秀的老年科研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光荣学术传统的人物通讯集。本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24位老年专家学者的事迹,主要反映他们离退休后仍然不忘初心,退而不休,坚持科研和科普,继续为国家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科研成就。此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的一束献礼小花。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展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离退休科研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光荣学术传统,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社科院的发展,我们从2018年末开始策划,拟编写出版一本反映社科院专家退休之后仍然不忘初心,退而不休,坚持科研,继续为国家奉献力量的人物通讯集。写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离退休后的精神风貌和科研成就,就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社会科学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此书是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的一束献礼小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院领导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对出版此书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全院老同志也积极支持此书的出版。
本书共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24位离退休专家学者的事迹,年龄最长者98岁,最小的63岁,跨越36个年头,他们是几代社科人的杰出代表。全书以年庚排序,长者在先。人物的入选是院属各单位经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老专家协会理事讨论,按不超过离退休人员5010的比例提名推荐,经各单位党委研究通过,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和老专家协会协商后产生的。
本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叙述传主离退休之后的工作与成就。他们中有的人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起草;有的人为领导讲课;有的人在离退休后不断开拓创新,提出富有创建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方法;有的人针对现实问题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有的人笔耕不辍,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懈努力;有的人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有的人为地方、工矿企业谋划发展、建言献策;有的人为高校和基层单位出主意、办讲座,多方普及和应用社会科学知识,在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上默默工作……他们在身体状况逐渐下降,甚至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坚持工作,孜孜砣砣,争分夺秒,无怨无悔,实践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生追求;他们坚持“学术养生”,在用多年积累的知识不断报效祖国的同时,实现人生抱负,愉悦晚年心灵,受到了世人的敬佩和赞扬。
编委会对院党组、院领导、离退休干部工作局、院属各单位党委、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干部工作者和参与此书撰稿、审稿的同志,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致以衷心的感谢!参加此书审稿编辑的几位老专家,以及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的刘红、曾军、石蕾、徐桂敏同志辛勤工作.在订正差错、润饰文字、统一体例、收集图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也一并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贤人集聚,群星荟萃,肯定有不少大贤因各种原因未能收入此书之中,我们对此怀着遗憾的心情,期待着后来者将他们的事迹补充进来。
刘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局长。刘培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会长,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杲文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秘书长。
陈荷夫(1921年7月一)
年近百岁尚拼搏
陈宝森(1924年8月一)
牢记初衷添砖瓦 无须扬鞭自奋蹄
卢兆荫(1927年1月一)
学而不倦 退而不休
阮西湖(1927年10月一 )
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松霈(1928年8月一)
为中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创建发展奋斗终生
高锸(1928年11月一)
学术研究浇灌中外友谊之花
吕一燃(1929年1月一)
胸怀家国治学严 边疆研究惠后学
徐崇温(1930年7月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
汪海波(1930年9月一)
持之以恒 终生奋斗
周远廉(1930年12月一)
学术常青 大爱人生
毛相麟(1931年3月一)
退休后坚持科研,甘愿奉献
何振一(1931年8月一)
老骥羞伏枥 耄耋向春风
刘楠来(1933年5月一)
一位孜孜不倦的□□法老学者
于本源(1933年7月一)
一位热爱科学事业的老学者
张卓元(1933年7月一)
伟大的工作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
李步云(1933年8月一)
老当益壮播薪火 为谋华夏法治篇
金宜久(1933年10月一)
退休后充实的学术生活
张炯(1933年11月一)
不忘初心 继续努力
陆南泉(1933年11月一)
孜孜不倦研究苏联一俄罗斯问题的学者
朱成甲(1933年12月一 )
先驱垂千古 皓首著丹青
张浩(1934年1月一)
学术征程无终点
靳辉明(1934年1月一)
探索和追求真理是学者的天职
王兴成(1934年2月一)
科研无止境 书香伴一生
《皓首丹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风采》:
第三步,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王松霈做研究一直遵循“理论联系实际,重在指导实践”的指导思想。退休后,在体力已经减弱的条件下,仍然继续深入实践。已走过我国全部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退休后他的研究主要是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用生态经济学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实现。他研究提出,生态经济学与“科学发展观”在基本理论上息息相通。与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理论上也直接相对应。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他提出“我国经济要实现生态转型”的对策建议:一是建立“经济是主导,生态是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二是树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指导思想,三是提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和途径等。与此同时,他也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广泛地服务于各部门、地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工作,包括□□□□□、海洋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委,以及江苏建设生态省,海南、湖南、黑龙江、北京、山西、江苏、河南等省市建设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企业等工作。
第四步,促进提高全民生态经济意识。他退休后继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邀参加各大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台的专家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活动,宣传介绍生态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也积极组织大型的学术普及讲座。退休后的一项突出工作是,1993年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部邀请其负责组织“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系列广播讲座。共23讲,历时4个月。播出后出版了《生态时代的呼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普及读物,发行1万册,影响深远,以至瑞典科学院的专家也给他来函表示赞扬和关注。
第五步,推动中国生态经济学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王松霈代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与□□生态经济学会建立整体的正式联系,努力推进中国与国外的生态经济学术交流。退休后的条件有限,但也到了印度、加拿大、美国、肯尼亚等26个国家进行直接考察和学术交流,并建立联系。他与□□生态经济学会前十届的主席都熟悉,并应邀担任了一些学术工作,包括担任□□生态经济学会学术刊物《生态经济学》(英文)的特约审稿人,□□生态经济学会所属“塌陷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参加另一□□学术刊物《生态经济学与统计学》(英文)首建的□□编辑部(由8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专家组成),并担任副主编和专刊主编等。通过交流,国外对中国的生态经济学发展很重视,也很钦佩。例如□□生态经济学会的第三任主席John Proops就曾当面向王松霈表示:“与□□生态经济学会比较,中国的学会建立早,《生态经济》刊物早,会员人数比□□学会在世界各国的会员总数还要多。”2014年第九届主席Marina Fischer-Kowalski邀请王松霈出席在冰岛召开的□□生态经济学会年会。会上由王松霈邀请中国专家们参加,并主持召开了一个专门介绍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