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7篇,包括创业要把握机遇、创新是世界的主旋律、开启共享经济时代、在“变”中求发展、商业世界的未来、解密优客工场、机遇与梦想同在等内容。
俞敏洪:新场景催生新一代企业快速崛起
——为毛大庆《再不创业就晚了》作序
□近毛大庆要出新书了。两年来,他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本无比精彩与生动的书。2015年,毛大庆从万众瞩目的万科高管位置辞职创业,到现在成为联合办公的旗帜性人物。前不久,他所创办的优客工场与洪泰空间宣布合并,我们之间的合作迈向了新的里程。毛大庆从0到1,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生态,并且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就把优客工场做成了国内共享办公领域□□的“独角兽”。
毛大庆创业两年,能够迅速成为独角兽企业的底层逻辑到底在哪里?任何一家伟大的企业,都需要这样一个稳定的底层逻辑。万科的崛起,满足了中国人快速发展的住房梦;新东方的崛起,满足了中国人迫切的出国梦与□□化需求;而优客工场,则满足了新一代企业对于GOOGLE(谷歌公司)式办公环境的梦想与追求。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它所处的办公场景将对它将来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里有个例子,是讲美国RocketSpace(美国创业孵化器公司 )的创始人Duncan Logan在2008年移民美国后,发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创业非常困难,虽然他之前在伦敦的创业很成功。于是他决定再次创业前,一定要先为创业公司建造一个提供共享办公的生态环境,也就是RocketSpace。现在我们看到,就是这个共享办公空间催生出了Zomato(印度美食推荐网)、Spotify(声田)、Kabam(社交游戏开发公司),更有大名鼎鼎的Uber(优步)。可见一个初创公司的成长与它所处的场景是有着很大的关联度的。
现在共享办公空间能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创业者可以全神贯注搞创新,这么好的场景必然能催生出中国新一代伟大的公司。倒退二十年,腾讯□早的办公室,是借了朋友的一间舞蹈室,还挂着80年代“迪斯科”风格的大灯球。李彦宏的百度生涯起步于北大资源宾馆里的两间房,环境清幽,还有北大校园网。新东方看来还是□苦的,小学平房做教室,办公室还是违章建筑。要是当时有优客工场这样的共享办公空间,将有更多的公司能够获取所期待的商业奇迹,商业历史或许会被重写。
毛大庆一直很推崇共享经济,他对共享办公的研究特别深入。他认为共享经济能在中国创业创新时代变革中,成为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的先锋力量,并能为中国的创业创新及经济结构调整做出贡献。如今共享办公、共享单车、共享约车等共享经济日益流行,对大众的生活改变很大,共享经济将是未来新经济的基础。
在浩瀚的生命之岸,你应该自豪地告诉世界,你追求过,你奋斗过,你为了辉煌的人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从来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自豪而欣慰地回答你: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毛大庆就是这种有着梦想、奋斗不息,可以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人。所以,在他职业生涯处在一个高峰时期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地辞职创业。他创业的项目可以说就是站在时代风口上的朝阳产业。
《阿甘正传》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我知道我不够聪明,但是我知道爱在什么地方。”所以我相信,创业者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投入真正的热爱,对你自己的员工和管理者投入真正的热爱,对企业、对自己的事业投入真正的爱,对自己的客户投入真正的爱,没有任何商业模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商业模式是外在的,而爱在你的内心。
□后,祝各位创业者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创业的灵魂,找到创业的激情与情怀。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改变一些人对于创业的观念与看法,成就更多创业者的梦想与行动。
毛大庆
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共享际创始人董事长、鸿坤集团高级合伙人、万科集团外部合伙人。中国科协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北京市人民□□顾问、北京市青年商会会长、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副院长、北京众创空间联盟导师团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校外辅导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中科院MBA中心客座教授。 爱好马拉松运动,截至2018年1月,毛大庆已经完成马拉松75个。 著有《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等。
新变化触发职业经理人创业窗口期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商业变革正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为剧烈的一个时期,但是,与改革开放初期大破大立的变革不同,这些变化于无声之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稍不注意,你可能就会忽视这些变化。
这些悄无声息的变化却改变着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命运。曾经被视为职业经理人“禁区”的创业,随着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复存在。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正在面临有史以来□好的创业窗口期。这些有利的变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过去30多年间,中国企业家们有把企业“做大”的冲动,职业经理人阶层对此感受□深。长期以来,企业规模与企业竞争力基本被画上等号,于是,人们感觉越大的企业越安全。
创业型企业多是小企业,在原有的竞争格局中,他们无力与成熟的大企业进行市场竞争并存活下来——这一直以来是横在中国职业经理阶层创业问题面前的一道路障。然而,环境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诞生了更多新的市场空间,在这些新的空间里,规模和竞争力并没有因果联系,小企业也可以构建出极强的竞争力。换句话说,这些是环境变化给经理人创业带来的“蓝海”,在这片蓝海中,经理人创业的企业,活下来的概率比原来要大得多。
先前说起创业,往往被默认为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艰辛奋斗史。所以,绝大部分创业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在企业经营初期即告夭折。于是,创业成了“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高危游戏。
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世行2014年底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2010年至2014年的4年间,□□美元、欧元、人民币三种货币的供应总量比上一个4年增长了近27%。增量的货币供应需要寻找出路,这刺激了大量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投资基金的产生。前央行行长戴相龙曾经预计,未来5年中国PE总量将超过1万亿元。而仅仅2015年1月,中国内地的VC投资总额已经达到30.94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经理人创业,只要有一个有前景的项目和让人有信心的团队,找到投资者的难度,要比几年之前大为降低,这也将大大提升创业企业的存活率。相比普通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尤其是成熟、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号召力、人脉等,都使其更易于获得各种形式的投资。
职业经理人群体的成熟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成熟之后,因此当中国形成一个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时,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早已告别了“遍地是机会,敢干就能活”的草莽年代,于是,职业经理人创业,难上加难。
然而,新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上述格局。这一轮的新技术浪潮对职业经理人创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鲜明。一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演进和普及,改变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而使运用这一改变蚕食甚至粉碎成熟企业既有市场占有优势成为可能。二是新技术的演进,并不是旧有生产设备或硬件的出生及衍生,而是颠覆性、侵入式的演进,这也将使传统的优势企业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不占有任何优势。
这样就造就了“非对称竞争”的窗口期。以上两方面皆有例子,前者比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春雨医生”,后者例如如今名声大噪的特斯拉。职业经理人往往对于现有所在的行业拥有□□的专业能力、资源优势,如果恰当理解运用新技术,创业的前景自然乐观。
中国的□□代企业家,回顾其创业历史,无法回避一个主题,即“生存所迫”,换句话说是“为了活下来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迸发出的能量,很多时候是濒临于生死之间的能量。
但是,近年来的创业人群结构变化明显。科技部2013年的统计显示,在以科技专利类为依托的创业领域,大学教师、海归留学生、大学生等约占54%;□□□□□□□中小企业信息中心的数据则显示,服务类企业创业人群中,初次创办企业的比例,约在75%左右。这两组数据意味着,这些创业者,绝大部分并不是“华山一路”的创业者,与□□□□代企业家因生存迸发的能量,无可比拟。
因此,职业经理人比这些人群更熟悉企业管理,更为了解特定的专业领域,也有比大学毕业生、科研人员更强的沟通和人脉资源,如果能在两者之间有良好的合作配合,成功率自然较高。
以前传统的成熟企业比较推崇有纪律性、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商业格局变化,成熟的大企业也十分迫切地开始寻求适应市场的转型,很多成熟企业都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
在此思路主导下,很多企业采用了鼓励内部创业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之下,参与内部创业的经理人,需要放弃既有的职位、薪水、待遇,组织团队,从零开始进行内部创业,这种创业虽然与真正的创业仍有本质区别,但在人员管理、战略决策、财务安排等方面,都可以使职业经理人对创业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控。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为痛苦和纠结的状况即是:可以看到良好的未来前景,当前却看不到现实收益。不少创业企业因此而“创业未半,中道崩殂”。但是,现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逐渐对创业类企业更为宽容,当期的盈利并不再是资本市场的□□要求,这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尽管这种变化,并不见得对经理人创业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但其发挥的效用,仍不可忽视。
职业经理人创业需要翻过几座山?
一名职业经理人去创业,就是人生全新的开始,这非常不容易。因为,创业后安全底线降低很多,脱离了大企业平台的温室,自己要从市场里赚取,需要迈过一些坎。
创业过程中,我经常反思:这个商业模式对不对?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也不断地思考:优客工场这种创新能行得通吗?美国行得通,你在中国就能行得通吗?再加上,许多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比如:找房子,装修,设计,招商,到底应该怎么做?实际上,一个创业目标有诸多的漂移、不确定性,还有种种来自朋友的怀疑和社会的质疑。当然,还交织着包括融资、找市场、组团队等。应该说这个过程,这一年,我还算是比较完整地体会过了。然而,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或者说我们内心的质疑,我们必须要有另一种自信,我们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们一定能成功,而且我们的自信心要始终强于我们内心的犹豫不决。我想这就是创业里面非常有趣的一面,也是非常艰苦的一面。
究竟创业还是不创业,特别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的职业经理人面对创业的选择,我觉得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价值,每个人的评判都不一样。有的人想要赶紧赚到一笔钱,然后就可以解脱了。我也问过我自己,有一日如果我也上市了,我会怎么样呢?我估计我又创业去了。我见到好多个连续创业的人,我身边有很多已经很成功的创业者,一个公司卖了,赚了几个亿,又做一个,再卖掉,又赚了几个亿,而今天他依然在那儿辛苦地折腾。前两天我在优客工场就遇见了一位有过几次成功的创业经验,现在却干着一件特别小的事儿的人。我问他是不是资金短缺了,他说自己不是没钱。我就问:那你为什么做这些事?他说:这是重新开始的一件事,那就照重新来的规矩办。所以我在想,我要不是这么一个性格的人,我就可能不会迈出创业这一步,迈出来就回不去了。
这些,就是一个开创者创业的生活、创业的困惑、创业的心态。职业经理人创业特别容易犯什么错误呢?我琢磨了一下,大致会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专注于产品,聚焦于研发,而忽视了市场现状和用户需求
创业团队,尤其是技术、科研型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容易忽视用户体验。这种只注重产品的创业团队,我身边也有不少,他们通常都是理工科出身,做起科研来非常专注,对每一点科研进步都极兴奋,以为产品技术足够强,市场就不是问题。然而现实通常会很残酷。首先,他们缺少专业的市场团队;其次,他们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以为产品有了,市场就有了。当他们信心满满地向客户推销这种高端产品时,却发现客户根本不感兴趣。当年柳传志鼓动倪光南从中科院下海,一句话定乾坤,老柳对这个技术大牛说:“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从研发到市场,你看,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个就是技术大牛和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前不久我还听说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创业失败的案例,投资人分享心得时就说,这个团队太注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