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辛丑销夏记
本书是清代学者吴荣光撰写的记录书画作品的笔记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美术古籍爱好者收藏翻阅。
此书载录法帖书画20146种,起自旧拓兰亭,迄于明末,其中颇多传世名迹。成于作品真赝考辨及记叙流传经过较为详赅,为古书画著录中的精审之作。
吴荣光,字伯荣,号荷屋、可庵,或署拜经老人、白云山人。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今属广州市)人。生于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嘉庆戊午(一七九八)举人,己未联捷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此后浮沉宦海四十年,历任陜西、浙江、湖北按察使,贵州、福建、湖南布政使,护理贵州巡抚,擢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据《同治续修南海县志》,伯荣所至皆有善政。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以原品休致,回故里。不久,英人挑起鸦片战争,此时他虽患足疾,仍积极捐款,协同绅民组织团练,抗击侵略。《南海县志》言「大吏以洋人滋扰,与商办屯练」。需要一提的是,伯荣于林则徐虽为前辈,但早在道光初年即与之为好友,抗英期间他们之间的来往,是很值得探究一下的。后吴以足疾就医桂林,将辑成生平所著书,未竟而卒,时为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享寿七十一岁。 伯荣工书,由欧阳询入手,旁涉苏轼。康有为评曰:「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能画,山水宗吴镇,花卉得恽寿平意。好收藏,精鉴赏。历年所积,碑帖数十箱、图书数万册。著作有《吾学录》、《绿伽楠馆诗稿》、《筠清馆金石文字》、《帖镜》、《辛丑销夏记》、《历代名人年谱》等。 《辛丑销夏记》为吴荣光鉴赏书画的精心之作。辛丑为道光二十一年,时伯荣已放归田里,闭户养疴,因采历年赏鉴所得,略仿高士奇《江村销夏录》之例,详记款识,一一录出而成。全书共五卷,首录《定武兰亭》并以唐宋诸本证其真,续记五代至明书画真迹百余件,多为绝世珍品。除详记尺寸,楷释图记,具录题跋之外,最值得读者注意的就是吴伯荣品识高下、辨证真伪的识语了。如辨《荔枝图》作者为蔡襄,较张丑所言为可信服;辨《芦雁》轴作者「溪翁」为南宋末之袁立儒,颇具识见;辨米氏《雪山图》出米元晖手,比次大小米生卒年,可知此前题跋者均失之草率;鉴吴琚写米芾《天马赋》为残字粘合,可见其细心大胆处。而跋王蒙《听雨楼图诗》卷,比照排列年月,是先有张伯雨、倪云林赠卢山甫诗,至山甫之子士恒时,王蒙与云林同至此楼,王蒙方作此图,而云林复和以诗。循流溯源,脉络清晰,解破先有此图而后方有诸公和诗的误读。 米元章曾说过收藏家中有赏鉴、好事二类,这自然是把那种「手持缣素,口论金钱」的商贾刨除在外了。而「好事」者容易做,只要有资金、闲暇和相当的品味就可以做到,而要做鉴赏家,那就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有独到的眼力,而最为难得的则是鉴赏家的「良心」。项子京是明末著名的大收藏家和鉴赏家,嘉靖间购得前人所临张芝、二王四帖,后复有跋语数行,因上有「海岳闇主」印,项氏即以为大米所临,钤印满纸,得意之情可以想见。入清后,此卷为安岐(麓村)所得,题以「神品上上」。至道光间,归于蔡之定,蔡氏藏玩二十年,将赠与吴伯荣,遂题跋于后云:「襄阳精于摹古,此临张伯英及二王四帖,非墨磨千铤、笔秃万管,不能到此境界。后跋飞行绝迹,寥寥六七行,光焰万丈。宋四家书,就天分而论,当以南宫为第一,此卷尤其出色之作。」但吴伯荣细读此帖,发现根本与米芾无关,乃是元明间人杨宗道所临,只是字体「稍近米老」而已。所谓「海岳闇主」,其实是杨宗道别号;王献之《鹅群帖》,米老视为「怒张狂怪」,不可能屈意临之。项元汴大鉴赏家的威名不足以屈之,蔡之定的恩师之情不足以感之,自己箧中之物的价值之利不足以动之,实事求是,这才是大鉴赏家的名士风流。有些鉴赏家得一书画,卷未全展,字未细读,就拍案大呼「真迹无疑」,虽然未免鲁莽灭裂,但尚可体谅其情。若是为了金钱而故意以假冒真,指鹿为马,对自己的声名不加顾惜,号为专家,行同驵侩,面对吴伯荣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麽。 吴伯荣为阮元弟子,承袭乾嘉余风,考据的精确与文字的明净都是很让人爱读的。描摹画中人物,服色举止,行次位置,能做到细致入微,历历在目。谈宋石恪所画钟馗图,只是寻常夫妇与一幼子,画作鬼形,便有无限趣味,这类见地也是很可喜的。但过录帖文虽然为著录本色,若是把《后汉书 ·袁安传》之类全抄一遍,就未免令人气闷,这应该是本书的一个缺憾。 《辛丑销夏记》初刻于道光年间,至光绪间,长沙叶德辉感念吴伯荣抚湘时遗德,又重刻于郋园。虽然叶氏自称「行格悉依原书,字体更较精善」,但比校二本,道光本虽然难免有讹误,但叶氏郋园本不但没能纠正,反而多添了错字,如「掾」误为「椽」「橅」误为「抚」「趺」误为「跌」「长史」误作「长吏」之类。此次点校,即(,) (,) 以道光本为底本。但限于水平,错误自然难免,还望读者指正。
点校者 二〇一二年二月 重刊辛丑销夏记序 《辛丑销夏记》五卷,南海吴荷屋中丞题跋书画之作也。中丞为仪征阮文达高足弟子,故赏鉴之事,具有渊源。其间考证经史故事,及前贤旧闻,雅与文达所撰《石渠随笔》相近,退谷、江村两家记录,似犹大辂椎轮矣。曩閲中丞《石云山人诗集 ·归田》诗自注所载拟梓各书,有《吾学录》二三编、《易证》、《闽湘经义》、《筠清馆金石文字》、《历代名人年表》、《帖镜》、《书画录》、诗文稿等书。所谓《书画录》者,盖即《销夏记》之初名,而刻时改之。余家旧藏《吾学录》、《筠清馆金编》、《石云山人集》、《名人年谱》,余皆未见。后从同县黄修原观察笃恭所获见此书,喜其有裨多识,又思中丞遗爱之洽于民心,倡拟重刊。而工赀颇巨,适长沙张雨珊观察祖同、善化劳坤生内翰树蕃,慨然助赀。余与修原各筹梨枣之费,期年而刊成。其行格悉依原书,字体更较精善。二三同志皆喜是书之有传,因以讴思中丞之德政焉。昔者中丞抚湘,增广岳麓书院诸生膏火,创建湘水校经堂,拔置通经史识时务之士,至今古学号为中兴,得人亦称极盛。百年以来,巍科高第,著述名家,与文达抚浙所建之诂经精舍,抚粤所建之学海堂,若神山之相望久矣。今则风流寖歇,弦诵之韵阒然若无闻,俯仰当时,不无今昔之感。覩是书者,其将以为召伯之甘棠,抑将以为羊公之岘石乎?吾尤愿继中丞而治吾湘者闻风兴起也。光绪乙巳夏五,长沙叶德辉序。
吴荣光(1773年— 1843年),字伯荣,一字殿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善于金石、书画鉴藏,且工书善画,精于诗词。著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帖》、《辛丑销夏记》、《帖镜》、《石云山人文集》、《绿枷楠馆录》、《吾学录》等。
点校说明 一 重刊辛丑销夏记序 六 吴氏自记 一 凡例 二 辛丑销夏记卷之一 四 宋搨五字不损真定武兰亭叙 四 定武兰亭赵子固落水本 十三 宋搨定武兰亭 二〇 唐临兰亭墨迹册 二一 唐人书七宝转轮王经墨迹 二三 唐贞观人书藏经墨迹册 二五 唐临右军二帖 三三 五代周文矩赐梨图卷 三九 五代张戡人马轴 四一 五代人按乐图 四二 宋元祐三年范纯仁告身 四四 宋徽宗祥龙石图 四八 宋徽宗御鹰图 四八 宋封灵泽勅 五一 宋徐熙梅竹文禽 五五 宋范寛山水 五六 宋御府荔枝图卷 五八 宋文潞公札 六六 宋苏文忠题文与可竹卷 六九 宋苏文忠送家安国教授成都诗册 七六 宋人十轧 七八 宋黄文节书李太白忆旧游 八三 宋黄文节书几帖 八四 宋米元章天衣禅师碑真迹 八五
辛丑销夏记卷之二 九五 宋米元章多景楼诗册 九五 宋米元章虹县诗 九六 宋米元章书杜诗 九九 宋石恪春霄透漏图卷 一〇〇 宋苏文定札 一〇三 宋袁立儒芦雁卷 一〇三 宋米元晖云山得意卷 一一二 宋米元晖札 一一九 宋李唐画采薇图卷 一二〇 宋夏珪长江万里图卷 一三〇 宋胡舜臣蔡京送郝元明使秦书画合卷 一三二 宋游昭春社醉归图 一三五 宋吴居父书碎锦帖 一三八 宋王逸老千文册 一四四 宋赵子固自书诗卷 一四七 宋祕书正字周南自书诗 一五〇 宋吴傅朋侍次帖册 一五一 宋张温父引年帖卷 一五二 宋人画重屏图轴 一五三 宋释居简酬梅坡诗卷 一五五 宋元山水册 一六二 宋元人物册 一七〇 宋元山水人物册 一七五 宋马氏合册 一七八 金任君谋书韩文公秋怀诗卷 一八一
辛丑销夏记卷之三 一八六 元赵文敏书过秦论 一八六 元赵文敏书妙法莲华经第五卷 一九五 元赵文敏临黄庭经册 一九七 元赵文敏书张总管墓志铭卷 二〇四 元赵文敏书张文潜送秦少章序 二〇八 元赵文敏诗帖卷 二一一 元赵文敏轩辕问道图巨幅 二一三 元赵文敏探梅图 二一七 元赵文敏游行士女图 二一七 元赵文敏画陶靖节像轴 二一八 元赵文敏头陀寺碑卷 二一九 元赵文敏金书金刚经册 二二六 元赵文敏书望江南浄土词十二首册 二三〇 元赵文敏书杭州福神观记卷 二三三 元赵文敏小楷书洛神赋卷 二三六 元赵文敏行书洛神赋册 二四三 元赵文敏札册 二四三 元虞文靖书刘垓神道碑墨迹卷 二四四
辛丑销夏记卷之四 二五六 元钱舜举邮亭一曲图卷 二五六 元钱舜举梨花卷 二五八 元钱舜举苏李河梁图 二六三 元钱舜举渔乐图轴 二六六 元高尚书山邨隐居图 二六七 元方方壶仿米家山水 二七一 元李息斋纡竹图轴 二七三 元李遵道竹柏轴 二七四 元张中太平春色 二七五 元王若水岁华宜子图 二七五 元王孟端高梁山图轴 二七六 元王孟端山水小轴 二七七 元王元章梅花轴 二七七 元王叔明松山书屋轴 二七九 元王叔明听雨楼图卷 二八〇 元黄公望秋山招隐轴 二九七 元倪云林优盋昙花轴 二九七 元吴仲圭渔父图轴 二九九 元龚子敬自书诗卷 三〇〇 元六家贞一斋稾叙卷 三〇四 元冯海粟虹月楼诗图卷 三一五 元康里子山书梓人传卷 三二〇 元王孟端墨竹小幅 三二〇 元倪云林鹤林图 三二二 元倪云林札 三二三 元钱翼之札 三二四 元冯海粟诗 三二五 元倪子远诗 三二五 元宋仲珩诗 三二六 元释雪庵书八大人觉经 三二七 元杨宗道临各帖卷 三三〇 元俞子中词稿册 三三六 元陈刚中诗册 三三六 元钱伯全札 三三八 元明集册 三四〇
辛丑销夏记卷之五 三四六 明太祖墨教 三四六 明方正学诗册 三四六 明黄文简诗册 三四七 明唐荆川诗册 三四八 明戴文进画介子推偕隐图 三五〇 明杨升庵诗册 三五一 明刘仁仲诗册 三五三 明聂寿卿尺牍诗卷 三五三 明姜立纲札 三六〇 明林承芳札 三六一 明黎惟敬诗札 三六一 明梁中玉诗 三六三 明王文成奏稾家书卷 三六四 明陈文恭诗卷 三六八 明唐子畏伏生授经明文待诏高树栖鸦图 三七二 明金赤松诗卷 三七三 明海忠介书金刚经卷 三七八 明沈石田谷林堂图轴 三七九 明沈石田吴中山水卷 三八一 像沈石田诗合卷 三八三 明吴文中安禅图轴 三八五 明文待诏七言诗卷 三八六 明文待诏五言诗卷 三八八 明文待诏醉翁亭图小卷 三八九 明文待诏高树栖鸦图轴 三九四 明文待诏山水小轴 三九五 明文待诏袁安卧雪图卷 三九六 明文待诏仿鹊华秋色卷 四〇四 明董文敏临麻姑坛记卷 四〇六 明董文敏书王介甫金陵怀古词卷 四〇八 明董文敏论书卷 四一〇 明董文敏溪山秋霁卷 四一三 明董文敏仿张僧繇小幅轴 四一四 明仇实父模清明上河图卷 四一五 明仇实父玉洞仙源图轴 四一九 明丁南羽布袋罗汉轴 四二一 明倪鸿宝黄石斋书画合轴 四二二 明李长蘅善卷洞图 四二四 明人模王右丞辋川图卷 四二五 明蓝田叔弄璋图轴 四二五 明项孔彰筠清馆图 四二六 明吴中诸贤江南春副卷 四二七 明董文敏秋兴册 四四八 明黄石斋松石卷 四五三
附录 吴荣光传 四五九
辛丑销夏记卷之一
宋搨五字不损真定武兰亭叙 王澍书签。纸本。高八寸,长二尺一寸。廿八行。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脩稧事也。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僧蹔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闲,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脩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叙》出定武者凡三本。其一,宋景文帅是邦,实庆历之岁,得于李学究,所谓「玉石本」,传为陈僧法极字智永所橅。逮薛师正来牧,其子绍彭别刊本易去。宣和中,绍彭之弟嗣昌帅长安,有旨取石寘睿思殿。尝以墨本分赐近臣,即此本也。其二,绍彭所橅有锋锷,字差大,亦乱真,往往目为旧本也。其三,修城得于役夫,自「崇山」字上下中断,颇瘦劲。后归康为章家。为章伯可之尊。伯可尝题后云:「与岐阳石鼓俱载以北。宋元功顷从使虏,闻在所谓中京者。」因并记之。今观幼文所藏,真第一本,宜保持。淳熙十三年六月八日右北平荣芑跋。 桑世昌泽卿《兰亭考》:定武《禊序》,李学究殁于妓家,时定帅宋景文以入官库,此真本也,名「玉石本」。薛师正帅定武,其子绍彭别刻,寘公寝。师正数日乃悟,曰「颇瘦」。此「瘦本」也。绍彭又刻「肥本」,遂缺真本「湍」、「流」、「带」、「右」、「天」五字,易之以归,谓之「公库本」。真本则名「五字损本」。「公库本」宣和中入内府。绎曾见定武刻多矣,唯鲜于伯几郎中、赵子昂学士二家本「叙」字波脚作螳蜋肚形,赵本墨色颇晦,鲜于本胶矾得所,至为精妙,「欣」字脚作九转折。余所见,皆肥瘦本耳。侍御王公得此真「玉石本」,有绍兴「希世有」印,淳熙荣芑跋,右丞东平性斋马公、乔饶州仲山、校书井西王芝子庆,皆今代绝识,印志唯谨。此本由会稽王修竹监簿所入东平王朋益廉访家,今归侍御王公矣。《禊序》百世奇宝,凡归三王,皆名世巨人,青毡所还,岂偶然哉!「叙」字波脚与鲜于、赵氏本正同,而五字未缺,尤为可贵。至元六年后庚辰岁,陈绎曾书。 会稽晋名山,中有千世宝。所以临池波,历历照穹昊。流传长安道,老僧惕如擣。昭陵云雾深,玉匣失所保。周成顾命篇,乘戈列经诰。至今天下人,欲观何由讨。幸然定武石,难容以智造。宋家几播乱,惜哉迹如扫。眼明偶相遇,精神更美好。五字未曾缺,搀出绍彭早。《黄庭》亦不存,《瘗鹤》殊渺渺。摩挲忆真者,须发空自皓。王士熙。 至正七年暮春三日,沂川董复、江阴张瑄同观五字不损本《兰亭》于惠山僧舍。天水赵熙拜题。 平生右军书,固自历代宝。永和修禊事,醉笔落晴昊。粉蜡冰一方,兰膏玉万擣。茧纸化飞埃,摹搨贻永保。相传金钩帖,贵比漆书诰。多事桑泽卿,雌黄费探讨。巧偷竟沈沦,肥瘦异镌造。化身遂千亿,浊俗不可扫。昭代二王家,会稽王修竹监簿,东平王菊圃廉使。玉匣尚精好。东山贤相君,购之苦不早。宝气白虹蜿,逸思青云渺。想象清閟堂,石玉光皓皓。 清閟堂,薛绍彭家藏「玉石本」处。门下士陈绎曾顿首。 淮西事蕑闲读兰亭 明牕浄几读兰亭,定武珍藏百祀经。妓馆事沈逢识见,墨池梦破稧辰灵。牡丹翻刻迷所以,兰若集真听使令。玉匣昭陵今妄想,一天明月粲晨星。士熙。 庚午春,戴景阳自嘉禾来,携示项墨林宋搨定武《兰亭》。纸墨奇古,神彩焕然,五字不损本也。第一行「初」字下有宋高宗「希世有」小印,是思陵所藏本。贾秋壑、杨盘斋、乔仲山、王子庆诸名公鉴赏各印章,极其精妙。淳熙荣芑,至元陈绎曾、王士熙题跋精详,备述是卷之传授来历,可信可宝。按文文水手录严分宜籍没单,书画数目计二千五百二十四件,有《兰亭》二卷,此其一也。一为先宗伯所得韩侂胄羣玉堂藏本,傅行简、吕君诗、真西山、李伯和各赏鉴家定为真定武本。斯二卷皆为严氏所得,后没入天府,又归成国朱箑菴。朱以乏嗣,所藏书画悉又散之四方。时先宗伯在京师,故得其数卷,内有《兰亭》一卷,是羣玉堂藏本也。此万历甲戌年事,余尚未生。稍长,笃好法书,先宗伯遂以羣玉堂本赐余,命日临学。每于明窗浄几闲日临一过,夜则收之枕中。珍重宝爱,过于头目,与之寝兴者五十余年。至崇祯庚午,又购得此卷,不胜庆幸,与羣玉棠本为延津之合,是余生平机缘之大幸也。两卷较之,原是一石刻,但搨有先后耳。二卷之装裱,皆为宋时工匠所作,箱篏精致,短长阔狭,如出一手,诚非近代人所能制也。昔闻先宗伯云有古董陈海泉者,将成国书画卢鸿《草堂图》、虞世南《庙堂碑》真迹、宋搨定武《兰亭》、怀素《自叙》真迹等共九卷,至嘉兴售项墨林,酬价八百金之语。今閲是卷,尾有墨林手迹并题识,定价及印章历历具存,确为九卷中之一也。八十年来,二卷之离而复合,大是一段美谈奇事。盖神物之出处固奇,然余之所遇亦奇矣。天启甲子,解组归来,厌居城市,移寓郊原。小阁长松,闲日惟焚香涤砚,以自乐其余年。回视昔日京尘十丈,炎荒万里,奚啻天渊哉!草土余生,实厚幸矣。癸酉秋七月七日,韩逢禧在半山草庐避暑漫识。 摹本截去九十余字。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