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从萌发诞生到成长壮大,是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现当代社会在曲折中前进的产物,又以独特的价值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一颗闪光的明珠,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中国现当代社会相伴而来,迄今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
1923 年,中国的天空首次出现本土发射的广播电波;1958 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建成开播。在这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渐强,逐步跻身世界强国前列。广播电视的功能也由最初的空中留声机不要纸张的报纸家庭戏院,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度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推进器。
历史总要留下印迹,供后人回顾、凭吊,获取智慧。纵观中国广播电视近百年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萌发初建阶段(20 世纪 20 ~ 40 年代)、持续发展阶段(20 世纪 50 ~ 90 年代)和融合发展阶段(21 世纪至今)。萌发初建阶段之始,广播电台一度无序生长,后来逐步建立一些规制加以管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播的政治宣传功能凸显,各派政治力量十分重视发挥广播的作用,其实用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启了持续发展阶段。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线广播、无线广播快速发展,90 年代出现系列广播、类型化广播等新形态;其间,电视诞生并逐步成长为强势媒体。及至 20 世纪末,调频、微
波和卫星通信技术助推广播电视达到空前繁荣。大陆广播电视虽然经历十年文革 的曲折徘徊,但在新中国成立后 50 年的历程中,总的走势依然是持续发展。进入21 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进入应用领域,新媒体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整体性跨入融合发展阶段。由于搜集资料周期所限,本书记述史实截至 2008 年年底。
为了全面记录中国广播电视近百年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在制订
《2008 ~ 2012 年学术理论研究规划》时,将《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列为重点课题。2008 年 9 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决定成立由杨波任主任、刘习良任顾问、广电总局各司局、中央三台和各省区市广电局负责人担任编委的编辑委员会。在 2009 年 1 月召开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正式宣布《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课题启动。3 月,向广电总局报告课题进展情况及《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编写方案,并迅速得到批复及专款支持。3 ~ 4 月,分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召开课题启动会议,史料征集工作随即在全国展开。
为进一步推动史料征集工作,2009 年 5 月广电总局办公厅向全国转发《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关于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主要内容的提示〉的通知》(广办发办字﹝ 2009 ﹞ 98 号),指出《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作为广电总局下达的重点课题,是广电系统继组织编纂《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1987 年)、《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 广播电影电视卷》(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2003 年)
以来,第四次修史活动,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对于一些内容的发掘带有抢救意义,将填补我国缺少一部贯穿今昔的完整准确的广播电视编年史的空白。并指出这项工程的意义:功在当代,泽被后人。各地广电机构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委派专人或专门机构对接此项工作。截至 2009 年年底,有近一半单位完成第一阶段任务。这一年,各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些单位由于机构撤并、人员调离,使征集工作受
到一定影响。经过 2010 年再次征集,提交基础性资料的单位已达三分之二。
2011 ~ 2014 年,编委会工作进入编审阶段。一方面组织力量对新发现的史料进行必要的调查论证,一方面联系供稿单位对存疑资料进行甄别、求证、补充,另一方面还花费大量精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对未提供史料的单位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几乎每增补一条都要通过不同渠道来源的史书两三部以上互证方能入编,有的还要访问亲历者,查对原始档案,方可认定。到 2014 年年底,初步编纂完成《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第一卷(1923 ~ 1976 年)、《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港澳台卷)征求意见稿,并分别于 2015 年 3 月、2016 年 8 月和 12 月向编委会各成员单位和部分专家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编委会认真研究,字斟句酌,消化吸收,尽可能消除遗憾。2017 年 3 月,《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第一卷进入出版审稿环节,同时,第二卷(1977 ~ 1997 年)、第三卷(1998 ~ 2008 年)完成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全国征求意见。
从 2009 年起,在长达九年的编纂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发现新史料的惊喜、求证史料真伪的艰辛、查证线索中断的烦恼、认定信息准确的泰然等不同心境,五味杂陈,不一而足,深知编纂历史著作是良心工程。而今掩卷长思,感慨万千,主要体会有三点:一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存在的价值在于资政、存史、育人,任何虚妄抑或有瑕疵的历史,都会误导后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计个人得失,秉公记述历史,是每一个历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二是必须坚持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科学来不得半点含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科学崇尚精准,提倡大胆假设,务必小心求证。既不能因为史书所记或前人有述,就不敢质疑;也不能因为有了新发现就轻易推翻原有结论。不敢质疑和轻易推翻都不符合唯物辩证法,不断挖掘证据、形成确信无疑的证据链,是其必由之路,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循。三是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民主精神。历史是一部教科书,需要辩证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这需要建立在全面掌握迄今为止已有的历史研究成果之上,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学者和成果竞相展示、公开争论,真相才会愈辩愈明,才能给后人留下一部值得信赖的历史。
这既是我们的体会,也是我们的坚守。为了这份坚守,我们反复求证细节,在不同类型的论证会、研讨会上组织多位专家唇枪舌剑,贡献真知灼见。针对现有史书在统计数字、时间、事实表述等方面的出入,本书尽可能进行订正。在入编过程中除了坚持史志类著作必须秉持的全面、准确、精练品格,本书编辑还坚持忠实记录、述而不议的原则,坚持要点突出、疏密适当的笔法。鉴于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特殊性,将其有关内容单列,以保持其历史脉络的连续性。较之以往的广播电视历史著作,《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记述内容跨度时间长、调动系统内外力量多、重新核实修订的比重大,是第一部贯穿今昔的国家级广播电视编年史,填补了广播电视史书类型的空白。
研究历史,有助于我们从事物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汲取不折不挠、勇于面对挑战的力量,有助于我们透过事物表象发现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依据经验判断和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未来走向。通过编纂《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我们对广播电视媒体又有了新的进一步认识。第一,人们的需求是推动广播电视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人们的需求,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更不会创造出璀璨的文明。广播电视也是如此。正是人类社会对新鲜事物孜孜以求的渴望,才促使科技发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愿望,实现人们由肢体延长到感觉器官延伸,再到现今探索场景体验满足。在这一进程中,广播电视也由初始的单一信息功能,逐步向教育、娱乐、服务功能拓展,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第二,科学技术是推动广播电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广播电视的发展与通信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明,到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应用,再到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投入使用,传输方式历经微波干线、通信卫星、直播卫星、光缆等演进,每次技术革新都给广播电视视听体验带来革命性进步。直到新兴媒体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业已完成数字化转换的广播电视,具有对网络技术的吸附能力,从而开启了融合发展的征程。第三,找准生态位是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的法宝。媒体有着各自的生态位,只要特定的生态圈存在,属于该生态位的媒体就不会消亡。广播作为不要纸张、不受距离限制的报纸,最终并未取代报纸;面对电视一度兴盛且发展迅猛,广播依然找到生存的位置。而今新兴媒体强势崛起,唱衰电视论调不绝,我们依然乐观地认为,只要作为传统家庭重心的客厅存在,只要人们对电视内容的需求存在,电视就不会消亡。只是未来媒体可能不再那么泾渭分明,而是共置于新型传媒集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融,一体发展。第四,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是广播电视维持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述认识可以概括为:满足人民需求是广播电视不变的宗旨,及时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是广播电视不断提升功能和服务水平的有力支撑,尊重媒体传播发展规律是广播电视健康发展的内因,一定经济、政治基础是广播电视又好又快发展的外部条件。这既是中国广播电视近百年发展积淀的历史经验,也为我们照亮砥砺前行的征程。启迪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继往开来,再续辉煌。
当这部三卷本的《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付梓之时,编委会惴惴不安的心情仍难以挥去。一是深感责任、使命重大,我们虽竭尽全力,但因能力有限,难免有失厚望;二是虽经全系统上下努力,但仍显史料不够全面,该详之处着墨略疏;三是因人力所限,难以对所有事件来龙去脉逐一核实,恐仍有疏漏之虞。恳请各位方家指正,以便再版时予以修订。
《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编委会
2018 年 10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