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文库》是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丛书》之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组编的又一套学科建设丛书。
《比较文学文库》的基本宗旨,是进一步立足学科,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陆续出版一批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性著作,包括专著、译著、工具书等,为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作出贡献。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日本大阪。自幼父母双亡,这对他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他日后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刻人我幼小心灵里的,便是对疾病和夭折的恐惧。”父母死后,他随着祖父母回到老家。7岁那年,祖母死去;10岁那年,唯一的姐姐死去;16岁那年,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了人世。这使他感到极端的孤单寂寞,仿佛觉得天地之间仅仅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孤独的生活和失亲的遭遇,是形成他的孤僻性格和他日后作品悲凉格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自幼喜欢读书。人中学后,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将自作的诗歌、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还频频向报刊投稿。1917年9月,他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英文系。他仍然热爱读书,读得最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和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尤其敬佩志贺直哉。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东大期间,他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在这个刊物上,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1924年春天,他从东大毕业,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参与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文艺时代》于1927年5月停刊。其后,他又先后加入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进人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并发动战争。
前言
第一编 思想内容论
第一章 战前小说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描写孤儿生活体验和失恋生活体验的小说
第二节 描写下层人物生活体验的小说
第二章 战后小说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描写正常生活和感情的小说
第二节 描写非正常生活和感情的小说
第三章 川端康成小说思想内容的特点(上)
第一节 表现和赞赏女性美
第二节 表现和赞赏卑贱美
第四章 川端康成小说思想内容的特点(下)
第一节 表现和赞赏颓废美
第二节 表现和赞赏虚无美
第二编 创作方法论
第五章 新感觉派时期(上)
第一节 《文艺时代》——新感觉派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
第二节 新感觉派文学运动的起因和评价
第三节 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运动以前的理论研究成果
第四节 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运动期间的理论研究成果
第五节 《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新感觉派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第六章 新感觉派时期(下)
第一节 手掌小说——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的创作实践之一(上)
第二节 手掌小说——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的创作实践之一(下)
第三节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的创作实践之二
第七章 模仿意识流小说时期
第一节 日本意识流小说之来源
第二节 川端康成与意识流小说
第三节 《水晶幻想》——川端康成意识流小说的模仿作(上)
第四节 《水晶幻想》——川端康成意识流小说的模仿作(中)
第五节 《水晶幻想》——川端康成意识流小说的模仿作(下)
第八章 走自己道路时期(上)
第一节 整顿:从生活到艺术
第二节 《禽兽》——川端康成创作的新尝试
第三节 继承日本文学传统创作方法
第四节 《雪国》——川端康成步人新时期的代表作(上)
第五节 《雪国》——川端康成步入新时期的代表作(下)
第九章 走自己道路时期(下)
第一节 《雪国》以后的创作——《东京人》及其他
第二节 《雪国》以后的创作——《山音》及其他
第三编 表现技巧论
第十章 人物刻画
第一节 感受·理想·性格·朦胧
第二节 模特儿与人物
第十一章 环境描写
第一节 社会·自然
第二节 “雪月花时最怀友
第十二章 情节结构
第一节 平淡而和缓
第二节 单纯而精巧
第三节 自由而灵活
第十三章 语言运用
第一节 感觉·抒情
第二节 比喻·反复
第三节 叙述语言与人物口语
第十四章 叙述方法
第一节 时间
第二节 视角
第三节 声音
第四编 艺术风格论
第十五章 美而悲——川端康成小说的主导艺术风格
第十六章 美而悲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
第一节 战前小说风格
第二节 战后小说风格
第三节 美而悲风格的核心内容
第十七章 美而悲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没落世家
第二节 孤独童年
第三节 战争祸害
第四节 佛教观念
第五节 文化渊源
第六节 文学传统
第七节 主观意识
结论 川端康成——“东西结合以东为主”的艺术家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以短篇小说《16岁的日记》为例。川端康成是很重视这篇小说的,日后将它收入《川端康成全集》时,放在全书的卷首,其理由一是在他已经发表的作品中执笔最早,二是对他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记录。小说最初以正、续两篇的形式先后刊载在《文艺春秋》1925年8月号和9月号上,题名为《17岁的日记》。据该文“后记”称,这是1914年5月,川端康成16岁时的日记,当时用中学生的作文纸写了30页左右。但“发现这些日记时,最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其中所记载的每日生活,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留下痕迹”(不过,他后来又曾在《独影自命》里说过,这个“后记”是作为小说来写的,所以与事实略有出入)。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日记是经过10年之后,才在他舅父岛木家的仓房里发现的。当时由于舅父要把房屋宅地卖掉,川端康成便在把仓房交给买主以前,到那里去寻找一下,看看是否有自己的东西。结果发现当年他父亲出诊时用过的一个皮包里面装着他少年时代的日记,其中也包括这些记载他祖父临危状态的日记。不过“这里所描绘的祖父的形象,比我记忆中的祖父的形象丑陋得多;10年以来,我的记忆连续不断地清洗着祖父的形象”。关于写这些日记时的情景,川端康成在《16岁的日记》5月8日的日记里写道:“于是,我面对桌子,铺开稿纸……准备好听他(指祖父——引者注)讲所谓的知心话。(我想把祖父的话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该文“后记”则在引过这段话之后继续写道:“据我的记忆,虽然说有‘桌子’,其实是用凳子(脚搭子)代替桌子,把蜡烛立在它的边缘上,在那上面写了《16岁的日记》。祖父几乎双目失明,所以没有觉察我在描述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