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华侨的传记,记载一位贫穷农民创业的历程。
这是一位经济史学工作者,为了学科的建设,为了使人们对中国近代的资本家有一种具体的认识,而写的学术著作。
黄奕住(18681945),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印尼前首富及糖王,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返回福建厦门市鼓浪屿定居,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积极支持资助并直接从事祖国及家乡各项建设事业。本书记述一个贫穷农民从创业到卓有成就经济人的传奇人生,爱国爱乡的热忱之心,创业者的坚韧性格,致富与散财的经验。黄奕住是近代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他的身上彰显了中国企业家的不屈精神与顽强斗志。此书的问世,可以助力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设,让后人更好地继承其精神遗产,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进步。
这是一本华侨的传记,记载一位贫穷农民创业的历程。
这是一位经济史学工作者,为了学科的建设,为了使人们对中国近代的资本家有一种具体的认识,而写的学术著作。
一
1956年以后,我开始对中国近现代工商企业(其中的主体是资本主义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其中的主体是资本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感兴趣。中国兴办现代企业的主要是三种人:官员、绅士和商人。我想在这三种人中各挑选一个典型人物来研究,解剖一个麻雀,总结出一种模式。因为在湖北工作,在官员方面,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张之洞。围绕他搜集资料,几十年的积累,所得甚丰,得以编成新版的《张之洞全集》(2008年);围绕他做了点研究,有点心得,将它们写入了一些相关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周秀鸾教授合著的《张之洞的湖北模式》(刊于《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在绅士方面,最早选择的是张謇。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收集他的资料,注意力集中在绅士是怎样转化为现代商人(企业家)的。1987年南京大学举办张謇〖XP(〗张謇〖XP)〗国际学术研讨会,要我在开幕式上发言,我讲的题目是《张謇与近代绅商关系的变化》。通过会议我发现中外不少学者在研究张謇,有的人掌握的资料比较多,且有就近收集资料的优势;有的人研究的比我系统、深入,提出了张謇的南通模式等概念,自我感觉难以超越,于是见势就收。在商人方面,最初选择的是荣德生、荣宗敬兄弟。1958年,为整理湖北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到上海去取经,了解到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张仲礼、丁日初、姜铎等先生对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及其企业的史料在做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我就只好另找对象了。在此后的20年间,选择的对象多次换人,均不理想。到了1979年我才选定黄奕住。在收集黄奕住资料的过程中,1982年我发现全国历史学研究规划中有黄奕住传项目,负责人是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陈诗启先生。选题碰车了。我想,黄奕住长期住在厦门,陈先生也是长期在厦门,自有他的优势,只好将工作停了下来。1987年,我到厦门,前去拜访陈先生,谈及他写黄奕住传事。他说,他还没有动手,因研究海关史,工作量大,看来近期也没有力量去研究黄奕住了。你若研究他,那就太好了。这个人值得研究一番。
我之所以选择黄奕住,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他是一个华侨。 在中国现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华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中国现代化特色之一。
第二,他是一个创业者,因创业从山区贫农转变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富裕的人之一,这种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三,他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商业和金融领域,而其他一些被研究的企业家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工业和交通领域,对商业和金融领域涉足较少。
第四,他爱国爱乡,重视中国的国籍,重视国家利益,他崇信重义,将信义置于利之上,难能可贵。
第五,他回国后社会活动的参与面比较广泛,为公益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会赚钱,也会用钱,在聚财和散财上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开创了现代企业家的先声,可供后来者借鉴。
他的一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传奇色彩。
二
在动手写这本书时,我为自己立了三条规则:第一,所写必有所据。无据之事,宁缺待补。证据不足之事,不做定论。纷纭诸说,予以并列,以供进一步讨论。第二,力争写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成有败、有长有短、有生有死、有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人物来。第三,通过这个人看出他活动的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的社会环境;通过这种社会环境,使读者了解到那时那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物。
为什么要立这样的规则?这与作者对传记的认识有关。我认为,文学传记重在生动,历史传记的特点与生命力在于真实可信。因此,应该事有出处,语有来历,不允许任意虚构伪作。传记要能吸引读者,关键在于传主的经历,他的性格与言行,他活动的社会环境。写传记的作者,如果以文心写史,笔头富有文采,能传传主之神,使传记兼备真实性与艺术性,将读者引入佳境,自然更好。如果作者在艺术性方面达不到要求,也应保持它的真实性,而绝不应该为了艺术性而虚构事实。如果虚构地描述一个人,或者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进行虚构,这种书或许具有文学价值,能吸引某些读者,但它们绝不是传记。它们既不能称为传记,也不应该称为传记。它们的确切称谓,应该是传闻传说戏说传奇等等。现在一些虚构情节的书也堂而皇之标上传或传记字样,只不过是某些小说家采取的鱼目混珠的手段,目的是多博眼球,赢得市场。这种书破坏了传记的严肃性,败坏了传记的名声,实不可取。为了使传记真实可信,必须征引资料,分析数据。某些读者可能对这些资料和数据感到枯燥。但传主经历的传奇色彩,爱国爱乡的热忱之心,创业者的坚韧性格,致富与散财的经验,会使他们深感兴趣的。初版的销售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赵德馨,1932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经济史学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通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张之洞全集》《楚国的货币》等。著有经济学、历史学、方志学论文100余篇。
马长伟,1985年生,河南长垣人。经济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财政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一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