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赵蘅来说,仿佛是天时地利。然而这其中经受了怎样的曲折,或只能从她的书 写中得以相信。两支笔记录的不仅是她的人生经历,亦可看到整个中国在那个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
落在让她觉得珍贵无比的纸张上的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承载着一个文人对历史、社会、文化和个 人理想的肺腑之言。
在女性细腻而敏锐的眼光中,这样的肺腑之言,画面与文字的交相辉映,是《补丁新娘》的*特点 ,也更会使读者喜爱和共鸣。
《补丁新娘》这部作品中还有一种东西很打动人,这就是赵蘅的叙述姿态。她成熟的目光之中,是那 样的散淡而又深情,看似漫不经心,却又耿耿于怀,其中有多少意味深长的细节让我们反复咀嚼。
从一幅画,了解一个年代的记忆;从一段文字,了解一个年代的爱恨情仇。拼接起来,可能就是一段 饱经沧桑而色彩斑驳的岁月。“那些笔下的人物……或远或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起他们就有力量 。读到那些打动心境的字句,就好像收获了初秋温润 的阳光。
《补丁新娘》图文并茂,画家兼作家于一身的作者赵蘅,用女性特有的敏锐观察力,记录自己成长的经历,但融入的是中国文化与历史;从作者及身边人的故事,可以串联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书中涉及很多名人大家,从中可了解到一些名人如杨宪益等的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我喜欢追根溯源我从哪里来。既然是第一本自选 集,就以“落生”为开场吧,其余有关亲人、爱情、师恩、送别,这些 话题的表达永无止尽。
部分选文及素材源自本人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下 一班火车几点 开?》。
另约有三分之二的文章,近十年散见于报刊和专 栏,数篇未发表的新作,借这一机会一并收集。
也有特例一二。写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其中 一篇《我属于谁》,当初只是一张纸条,匆草于开往南京的列车上。
三十七篇《送别》,按逝者离世年月的顺序,一 一记录下这些诀别伤痛的日子。
之所以挑选这些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是因为当 初写的时刻有切肤之痛,是它们真实记录了我的生命流程之一。
爬格子生涯三十余年,估计数百万字不止,第一 次做结集出版的事,如何采用出版发表过的,如何将新作融入其中,重新 梳理,既苦又甜。
筛选,归类,比写一本新书还难。
父亲生前教诲:世上最好的文字是诉讼状。他在 最后一封信里这样鼓励我:有人不会写,有人不敢写,你是能写又敢写的 孩子,你应该写下去! 假如再年轻三十岁,哪怕二十岁呢,我更愿意当 一名战地女记者,兼画战地速写,随时发稿,像萧乾伯伯当年在欧洲战 场上那样。自从写 了《下一班火车几点开?》,我还发现自己蛮适合做 个女史官。母亲常讥讽我“自然主义”,儿子爸说我”有文必录”,是 “文革”吓出的原 罪心态。
动了写的念头,是在十三岁,发表处女作却已过 而立之年。一路走来我幸运地遇上多位伯乐,他们的名字我永记心间: 桑腓力、严文井、 崔坪、蔡字征、沈从文、萧军、萧乾、杨宪益、郁风 、丁聪、黄宗江、袁鹰、邵燕祥、姜德明。前辈恩师指引我踏上了文路 ,又坚持了画路, 从小到大,恩师有舒传曦、丁井文、孙滋溪、王德娟 、冯法祀、苏高礼、文国璋……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 已驾鹤西去,我在 著文的送别中获得洗礼。
搁笔前,翻出母亲一篇旧文《翡翠摇曳的十七岁 》,刊于二零零八年《渤海早报》。优美的文笔把我带到一九三六年, 一群天津中西女校 穿白色绸袍的女生,唱着丁尼生的《夏洛特的淑女》 ,“美得透明,美得令人心醉”的年龄,她们“坚信不论做什么,只要 自己努力,总不会 虚度此生!” 这篇文章里还提到我,她的小女儿写作走火入魔令她担忧。她曾试 图劝我别搞这行,看来我没听劝。她最后写道:“路 毕竟是人走出来的, 一旦走了这条路,就不妨径直走去。若能为自己所献身的事业安于清贫, 甘于寂寞,做人也许可以从中体味出一点价值。” 儿时,爸爸妈妈是我的保护伞,他们为我编织文 学艺术摇篮,恩重如山!长大了,我活在自己撑着的伞盖下,除了文字 ,还有画,文画相 依如行云流水,让我精神驰骋,常会有幸福感。
这辈子,我落生于亲历战乱终结,懵懂中经历改 朝换代,“镇反”、“三反五反”、“反修”、“三年困难时期”、“四 清”、“文革”, 直到国门打开带给我不仅是雨露阳光,还有疾风暴雨 。曲曲折折又磕磕碰碰,灾祸不断又常化险为夷。这多难的人生如同嫁 衣打了补丁,补丁 多,却难掩新娘美丽的容颜。
关键是这新娘她并不在乎补丁,她要的已经拥有 了。
完稿于二零一三年三月三日,再修改,京城全绿 了。
赵蘅,1945年清明生于重庆沙坪坝。祖籍温州,笔名小采。科班习画,1978年发表处女诗作,先后涉猎各种文体,擅长用文字和绘画叙事,文字插图相得益彰。有过旅居国外和“文革”中受冲击的经历。著有少年读本《呼啸山庄》(和母亲杨苡合作)、画传《塞尚》、长篇纪实图文书《拾回的欧洲画页》《下一班火车几点开》《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曾获全国美术奖和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大奖多项。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第一幕 落生
落生
外婆怎样当了外婆
祖父祖母家在温州
我生在抗战胜利年
磕磕碰碰的童年
陶谷新村忆
红领巾之歌
开学了
我把青春献给了农影
生命诚可贵
第二幕 补丁
带红五星的画夹
一场轰动全校的恋爱
斜土路邮筒和太平湖
红潮下的约会
我穿补丁衣做新娘
下一班火车几点开
“捉奸”风波的始末
只批准六天热炕头
一根白薯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贫贱夫妻不止百日恩
啊,黑发
我们相信爱情
第三幕 亲人
我的两个婆婆
钻石婚
我睡在书房里
小苡,请再为我弹支琵琶曲吧
你是白昼我是夜
NOVEHBER,一个伤痛又温暖的月份
鸫儿和静儿
我属于谁
你还写信吗
第四幕 点拨
百岁少年的歌
我的班主任桑腓力老师
四十四年前的人生预言
我曾被幸运地点拨
巴金鼓励我奋勇前进
袁鹰复信
文章得失不由天
两本书,两封信
德娟师美心更美
断篷白发亦平安——为我的宪益舅舅画像
蓦然回首——二零零七年的杨宪益
寄往天国的书讯
第五幕 送别
张萍实的“幸运”
迟到的拜访——痛悼沈从文先生
初访沈从文(外一首)
我见过萧军伯伯——萧军小祭
外婆弥留箴言
萧乾赠书
送父亲回故乡
永远美丽的舅母
父亲心中的色彩——赵瑞蕻周年祭
《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
为“老爸”——丁井文校长送行
报房胡同九十九号
真正的诗人
民办教师章倩萍祭
在巴金家做客
父亲的遗憾——赵瑞蕻五周年祭
别了,我的六十年——一篇迟到的生日祭文
恩师仍在路上——送别严文井伯伯
假如我有翅膀
“和你同样,我们用文字写故事还有画”——感受郁风阿姨
丁聪伯伯好大胆
和宪益舅舅仙逝前的对话
生活因你离去而改变
好人怡庄
痛惜宗江叔叔的“火车”戛然而止
思念
永不停歇的罗沛霖院士走了
钰姐将美带去天国
雪祭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爸爸手稿的意外发现
石榴花开
龙年种树小记
野鸭湖
怀谦,到天国一起“嬉笑怒骂”吧
寒雨中泣别少年同窗英姬
送“舞台诗人”远行
永远失去的背影——悼梅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