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法》主要包括:“引起困惑的三件事”、“盲人摸象”、“笔杆的直径”、“《铡美案》的启示”等文章。
这是一本畅销十五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十五年来畅销不衰,近20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书法有法》(平装、精装)两个版本。平装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入门阅读,精装版适合收藏、馈赠书友相用。
本书散文笔调叙述引人、装帧设计精致可读、作者作品人书俱佳,全书开篇即抛出作者早年习书的困惑:临《书谱》不像、读历代书论不搭……随后抽丝剥茧,从历史的物质环境和人体的生理机能出发,从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探究书写方式;从笔的构造和纸的历史进行分析,从家具的发展及历代坐姿的演变进行说明;进而大胆提出古人“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即古人是转着毛笔写字的。
本书在书法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上有其独到的创新意义,叙事悬念的设置也非常适合非专业人士了解我国灿烂的书法文化。
要算学习书法的年龄,至今已有44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这可能丰要得益于家庭的熏染,还有白幼严格的书法训练。小时候,我母亲从米不问我的功课,每天却要检查我的毛笔字。我看过她20岁时写在稿纸上的钢笔字,真是好。我父亲说,他当年就是为此看上了我母亲。我从上小学到高中,每一本书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地写满字,画满画。写黑板报、大字报、海报,都是我的差事。小学四年级,教我们语文的是个女老师,姓刘,河南人,瘦长脸,板书写得呱呱叫,我非常崇拜她。“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全家被赶出军区大院,我外婆到学校去帮我办转学手续,刘老师长叹一口气,说舍不得。她现在也该八九十岁了,不知是否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父母都被关了起来,杏尢音信,为了瞒着舅舅和一些亲戚,我模仿我母亲的笔迹给他们写信,我还模仿我外婆的口气给我舅舅写信,最后还颤颤巍巍煞有介事地写上“母示”二字。我舅舅说当时把我的信别在帐子里,天天看,居然也“骗”了他几年。那时我大概十四五岁。我外公是古文宁学家、金石书画家朱复戡,足浙汀鄞县人,与我外婆是同乡。我外婆的外公叫张美翊,号让三、骞叟,是薛福成的幕僚,是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两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前年我居然用我的字换到了他的两本手稿,其中大多足论碑帖和起草的章程,第一篇就是给弘一法师的信。同时,还得到厂张美翊儿子、民国钱币学家张迥伯的《钱币学》手稿(他当年在上海开明华银行),娟秀的小楷,一丝不苟,里面还不时地横写着英文。去年,又觅得我外公32岁时写的扇面,上面的字持重老到,金石味十足;落款是“秦戡”(我外公40岁前的用名),画贩不知是谁。就像习武之家,后代们都得会翻几个跟斗;梨园子弟,都会来几嗓子;我从小就学书法,看来也很自然。我开始思考一些书法问题时,也曾想过:一个女流之辈,去承担男人的使命干吗?太重了7,太累了。可是我忍不住。我每天要写字,每天要想,就像我现在每天要喝咖啡一样,有瘾。当然,此中自有快乐,因为我亲身体验过“发现”的含义。我曾考过两次大学,都泡了汤。没有大学“学历”,实在是件遗憾的事,很多事都为此受影响。好在并不影响我学习研究,并不影响我写书。这本《书法有法》写于1998年1月至8月。从严冬写到酷暑,那些日子过得很静谧。午饭后,烧一杯咖啡,在热气的缭绕下打开电脑,夹满纸条的书籍资料堆砌一桌,眼前只剩下一块荧光屏。应该说,书写得蛮顺畅。写之前,我花了10分钟写了约20条提纲,成书后大致不出左右。这些问题已经在我心里捣鼓了许多年,一直捣鼓到43岁才写出书来,说起来真是件惭愧的事。20世纪80年代,满脑子想的都是书法问题,整天记日记,翻来倒去,总想写些什么,又找不到合适的形式和恰当的口气。史论不是我的擅长,中学的历史课,大都听得打瞌睡,历代的年号记不得,人名老是忘,何人何时做过何事,搅也搅不清。30岁出头时,曾尝试写了些理论文章给一位朋友看,他第二天对我说:“你呀,只能写写日记。”我还记得他当时的眼神。我太了解自己,我只是对可视、可触、可行的现状感兴趣,对一切与人的功能以及生理心理有关系的事物与细节感兴趣,对书法也是一样。我从小就想,将来最大的愿望,一是当医生,二是当侦探。我非常喜欢看的电视栏目《Discoverv》,其中的推理探案就是根据最常被人忽视的具体的小细节,推演出根本的道理,根据人的自身来确立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不想做书法史论家,也做不好,我的所有研究都与实践有关。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换来一个清醒的、客观的头脑,这才是我研究的最终目的。我已习惯将书中的句号改成问号,然后经过思索、实践,自己再画上句号。我坚信,古来所有的观念、所有的理论,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无数个实物构成,一定是非常朴素实在、具体可行的。这是我写这本书的思路,也是信念吧。我想重复一下书中已引用过的古希腊哲学家的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面对一地璀璨的珠宝,我一直在找一根绳子,把它们串起来。古希腊哲学家的话就是我要找的这根绳子。在这根绳子的串引下,我大致制作了这样一根项链: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八分书”“楷则”,什么是书法中的“势”,“五字执笔法”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屋漏痕”“折钗股”“意在笔先”等)究竟何指,“笔法”图解细释,书写工具、姿势与书法发展的关系,“章草”与书法演变终止的关系,提出“美化”与“隶化”的概念,“完法”“尚法”“变法”“无法”阶段的划分,“帖学”与“碑学”的实质,历史上主要书家书写风格破解,“书画同源”的本意,何谓“文人画”,书法和绘画的分界线,等等。因此,这本书不是教科书,而是“寻”古来书法之“本”的书。我既然最适合写日记,写了近40年,驾轻就熟,就决定采用第一人称,将我学书的经历与困惑如实地告诉读者,从哪个角度、哪个方式想到了哪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并加入了我亲身的体验,力图增加可读性。2000年出版后,读者的反馈,表明我采取的方式还是有效的。我很幸运。其一,我生长在书香之家,从小得到“童子功”训练,实践的时间比同龄人要长得多;其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发达的信息时代,过去看不到、找不到的所有的宫廷书画瑰宝、史论资料,以及地下文物都能亲眼目睹;其三,我身处艺术多元、宽松、自由的年代,碑帖并行,各择所需,我可以放心地说道论理;其四,我能在画院这样清闲宁静的专业环境中供职,还有那么多的长者、同道、朋友给予我莫大的褒奖与鼓励,并施以无私的帮助。
孙晓云2002年12月19日夜于南京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当代杰出女书法家。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和三次省部级劳模,中*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部人才局“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江苏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书法作品曾8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孙晓云书画艺术展”、“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并有荣宝斋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等。
1 “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
2 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3 “请循其本”
4 “便捷”是指什么
5 盲人摸象
6 怀疑“永字八法”
7 先说执笔
8 “五指”还是“五字”
9 “拨镫”极其形象
10 用“笔法”书写的字才叫“书法”
11 “人物是万物的尺度”
12 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一:裹锋与连续书写
13 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二:没有依托的书写
14 大胆的推理
15 笔杆的直径
16 笔毫的长短软硬
17 纸的起源与“动”“举”“握”“染”
18 《铡美案》的启示
19 笔法成于书写姿势
20 “古法”的绝唱
21 不自觉的丧失
22 桌子的功与过
23 “八分书”的解释
24 “向背”出形势
25 好大一头象
26 “章草”是书法演变的句号
27 “隶化”与“美化”的生理极限
28 三根细绳搓成一根粗绳——“完法”
29 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尚法”
30 “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 ——“变法”
31 最不愿承认的现实——“无法”
32 书法是视觉艺术吗
33 “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解密
34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答疑
35 “内擫”“外拓”词诠
36 最后有行书
37 “个性”是这样形成的
38 为“意在笔先”正言
39 转笔决定竖写左行
40 “指实掌虚”的传讹
41 “眇者不识日”
42 无意间“指鹿为马”
43 “帖学”的溃塌
44 重审“碑学”
45 求形似必堕“画字”
46 日本书法史略
47 何谓书法 何谓绘画
48 “书法的本质” ——没有结果的讨论
49 书法的万能钥匙
50 汽车上的顿悟
51 中国画的困惑
52 “骨法”即笔法
53 “书画”在这里“同源”
54 无笔法不成画
55 自古华山一条路
56 “文人画”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远山
57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58 “纸抄纸”
59 真实与无奈
60 箕子的故事
后记
重印后记
2010年修订版后记
孙晓云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