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字文白话·分类·解读》内容简介:本书参照南朝·梁周兴嗣写的《千字文》,结合时代特征,撰写了《新千字文》一书,看了令人眼前一亮。此书正文虽只有一千字,但内容覆盖天文地理,社科人文等许多方面,包罗万象,说古论今,且无一字重复。除正文之外,还有解读,使读者能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此书将现代社会大观融于一体,突出新时代新思想,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全书语言平实,思想深邃,老少皆宜,特别在当今社会,对于人们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发扬传统和现代文化精粹颇有教益。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编写的。梁武帝萧衍酷爱文学,也很爱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字。他让人在王羲之的墨迹中找出一千个不同的字,请散骑常侍周兴嗣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要把一千个字演绎成一篇一字不同的文章殊非易事。传说周兴嗣一夜白头,遵命完成,这就是流传久远的《千字文》。周兴嗣是一位文人学士,他写的这篇《千字文》涉及面广,内容包括宇宙、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每句四个字,带有韵律,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孩子们阅读,许多地方都把它当作一本启蒙的必读课本,使其流传下来。不少著名书法家都用各种字体写过《千字文》,可见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周兴嗣之后又有不少人写了千字文,如《续千字文》《叙古千文》《重续千字文》等,不下数十种,但都流传不广,只有周兴嗣的《千字文》流传至今。 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周兴嗣的《千字文》写作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当今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和那个时代已经迥然不同,而且这篇文章是文言文,一些年青人不一定看得懂,把一篇一千五百多年前写的文章原封不动地拿到现在来学习应用,显然是不太合适了。但是当今,在中小学教学中,有一本启蒙读物还是需要的,正因为此,笔者萌发了写一本《新千字文》的念头。经过多年的琢磨推敲,反复的修改提炼,终于写成了这本《新千字文》,不辞浅陋,提供出版,也算是了却一个心愿。 这本《新千字文》的基本宗旨是:重温历史,中华复兴;道德规范,教学相长;德法兼治,和谐和平;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科学创新,追求卓越。启示人们一种新时代的价值理念,人们对长治久安、过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据此,《新千字文》在写作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白话。《新千字文》根据现时通行的白话文写作,每句四个字,大体上两句是一小组,文字上下衔接,尽可能有连续感,通俗易懂,而不是一篇支离破碎、东拼西凑、杂乱无序的文章。《新千字文》虽未刻意押韵,但也注意了音节的合拍,读起来仍朗朗顺口。除了每一篇的标题以外,全文一千字没有重复。 二是分类。《新千字文》在内容上,参照周兴嗣所编《千字文》,涉及面也是比较广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科学技术等几大方面均有所涉及,并结合现时状况作了分类。全书共分十篇:一、宇宙;二、历史;三、政治;四、经济;五、法治;六、科技;七、教育;八、文化;九、伦理;十、养生。 三是解读。即对《新千字文》逐段逐句作了一些解读。原文一句只有四个字,过于概括,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解读就是对原文加以补正和充实,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起到一点启迪辅助的作用。 在撰写这一本《新千字文》时,深感难度很大,一千个字一个字也不能重复,还真是煞费苦心呀!我在写作过程中翻阅引用了大量的辞书、资料、文献,为我所用,特别是习近平同志近几年来关于治国理政等方面的重要讲话、报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实际上这不是一本什么创作,只是做了一点集大成的工作而已,在此谨向有关辞书、资料、文献等作者表示深切的谢意。 时光易逝,岁月不再,我已垂垂老矣。如今在这耄耋之年,还想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工作,深感为时已晚;且自知学识浅陋,难以很好地完成这部作品,虽然作了一些努力,但肯定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此书如能在 启蒙教学中起到一点参考作用,则我愿足矣。请广大读者、饱学之士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前副校长陆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小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何煦、《金融时报》社副总编辑李大萍等诸位先生、女士的大力支持,对原稿进行了认真审读,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获益匪浅。朱敏先生并为此写了序。同志们热心推荐,知识产权出版社慨允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作 者2019 年春
作者简介:李福钟,编审,1928年生,江苏太仓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曾担任《中国金融》《金融市场》杂志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主持出版社的工作。1990年退休。著有《编海循踪》《金融企业文化概论》《经济文化学》《岁月匆匆》《感悟佛理》《感悟圣经》《先秦经典感悟读物吾思吾言之一至之十》《渴望三部曲渴望和谐、渴望公平、渴望正义》《温故知新》《学而则思》等。
分类
一、宇宙
二、历史
三、政治
四、经济
五、法治
六、科技
七、教学
八、文化
九、伦理
十、养生
解读
一、宇宙
二、历史
三、政治
四、经济
五、法治
六、科技
七、教学
八、文化
九、伦理
十、养生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