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漫谈
永不缺席的父爱
柳漾/儿童文学工作者 周英/儿童文学博士 石诗瑶/儿童文学硕士
没有一篇导读能道尽一本图画书的秘密,所以,孩子也好,大人也好,多读一遍,总能有新发现。我们在这里开辟一个小小的空间,与您分享我们三人的阅读感受。所谓漫谈,其实事先略有准备,但我们更愿意保留兴之所至时的灵光乍现。而您与孩子共读时的收获,则是我们最为期待的精彩。
石:《爸爸的头不见了!》有一个恐怖的标题、一个恐怖的封面,和一个恐怖的开头。但只要翻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恐怖是作者的一个设计,是一种形象的表现方式,给故事制造了诙谐幽默的效果。等你读完整个故事,你更会明白,所谓的恐怖中其实包含了象征意义,而且其中荒诞的幻想非常贴近孩子的思维,孩子一定可以接受和喜欢。
周:了解图画书,或者熟知昆廷·布莱克的人,可能不用进入故事就会明白,这种恐怖只是作家和画家的一个伎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是故弄玄虚的高手,这个封面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罗尔德·达尔式的荒诞、滑稽和幽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昆廷·布莱克到底在玩什么把戏,想给我们讲些什么。
石:对于很多家长和孩子来说,爸爸的头不见了这个设计还是有一点儿吓人的。不过,有一点儿吓人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冒险小说和幻想小说惯有的气质。孩子喜欢具有冒险性的东西,小刺激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而儿童文学中的冒险,与面向成人的恐怖电影或小说有本质的区别,既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冰冷的战栗,也不会赤裸裸地披露人性的黑暗面。
周:其实,这种设计与其说是恐怖,不如说悬疑。作者一开始就用一个好玩的、不寻常的、不可思议的点吸引住了读者,让读者想要继续读下去。他们只是拿恐怖当佐料,烹调的却是一道非常适合孩子品尝的料理。这是一个看似恐怖,实际上非常正能量、非常积极的故事。
柳:对于恐怖元素,家长确实会有些排斥,从鸡皮疙瘩系列丛书所引发的热议就能看出来。就是因为这个问题, 在引进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有一点儿迟疑。不过这个优秀的故事本身说服了我。这类作品到底适不适合孩子看,关键还是要看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意图。
周:当读完这个故事,我相信家长一定会喜欢它。这本书有吸引孩子和成人的双重魅力。
石: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恐怖只是表象,接着往下读,就能发觉我们刚刚提到的诙谐和荒诞了。
爸爸的头不见了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荒诞的、非现实的事情。但是,文图都采用了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来表现荒诞。在故事里,不管是妈妈还是孩子对这一事件的反应都不是去质疑它的真实性,而是迅速接受。接着,他们开始非常有逻辑地,运用理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妈妈开始在各处寻找爸爸的头,确定找不到之后,孩子们就做了一个。在做的过程当中,作者还使用了一个大跨页来表现做头的具体步骤。孩子们用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直面那个让读者惊奇不已的突发事件。当然,正因为他们的严肃和认真,故事产生了一种张力,变得更荒诞、更好笑了。而读者也会慢慢体会到故事里的深意,会随着故事的推进翻页,进入这个故事。
周:在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跟现实生活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当读者还沉浸在现实世界的逻辑中时,可能会觉得恐怖,但一旦进入故事,就会心甘情愿被作者带着走,因为故事自有其合理性和真实性。和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一样,当主人公进入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之后,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那个世界有自己的运行逻辑。
在这个故事里,发现爸爸的头不见了以后,孩子和妈妈并没有遵循现实生活中的逻辑。读到这里的时候,读者就会搁置之前的疑问,就会知道这个故事开始好玩起来了,会沿着故事本身的逻辑继续下去。
石:而且,在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里,细节又是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爸爸的头不见了这个开头完全可以引发一连串让人觉得惊心动魄、不可思议的事件,但接下来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是非常多的生活画面。比如睡前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亲吻,繁杂琐碎的家务,随处可见的晨练……所以我们很快就会相信,这本图画书和好的幻想小说一样,会把我们安全地引进故事,又把我们安稳地送出来。
周:对!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里读出真实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当我们进入阅读状态,接受作者的假定,我们就会相信爸爸的头会不见,也会相信哈利·波特系列里的魁地奇比赛、飞天扫帚,还有十一英寸的 冬青木魔杖。
柳:刚刚我们从封面入手讨论了恐怖和荒诞,现在我们再回到封面,想想看:爸爸的头到底为什么不见了?它的丢失又象征着什么呢?
周:故事中的爸爸的头不见了 首先是一个隐喻。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故事中的爸爸把它弄丢了,丢失之后,在家里引起了一场混乱。于是,最亲近的人就想去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妈妈拼命寻找, 而孩子干脆为爸爸做了一个头。其实,他们就是在用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让生活恢复平衡、回到正常的秩序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爸爸的头不见了象征着家庭秩序和常态的丢失和打破。
石:故事在最后告诉我们,爸爸的头在他的办公室里,在他的工作上。其实就是说,他回家的时候漫不经心,和孩子、妻子之间没有沟通。在这样的状态下,爸爸不会在孩子做了坏事之后骂他们,甚至还会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但一个家庭的常态并不是父母无限制地去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所以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不会像故事里的孩子一样高兴,而是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失去了秩序的家庭。
柳:说得直白一点,其实就是爸爸没有承担家庭角色赋予他的责任,因为工作的忙碌忽视了家庭。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爸爸虽然是在场的他就坐在安娜面前,但他的在场是无效的,安娜的感觉并不比这两个孩子好。
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很多家庭里,不光是爸爸不在场,妈妈很多时候也会忽视孩子和家庭。仔细琢磨这个故事里妈妈的反应,其实可以发现她也没有真正地做好妈妈的职责,或者说她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并不是积极应对,给予孩子足够的精神陪伴。我们刚刚强调的不在场,不光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
石:现实生活中,我遇到很多人成年后与父母无法长久地聊天,甚至坐在一起都会觉得尴尬。或许在他们小时候,父母的心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在场的。
不过故事的最后,爸爸带着真正的头回家了。还好,他只是在工作这段时间缺席。
周:在爸爸的头真正回来之后,孩子说:爸爸好像完全不记得没有头时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告诉他。这句话有点儿微言大义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亲子之间难以言说的温情。
柳:孩子几乎不会记仇,父母之前做了再多不好不对的事情都可以不计较,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对他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不是爸爸忘记了,而是孩子忘记了曾经的不愉快。
其实当爸爸带着他真正的头回来时,故事在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马上结束故事,而是延伸了几句,我觉得除了幽默之外,他们还想告诉那些忽视家庭的父母:第一,请你们快点儿回家;第二,只要你们回家,并用心陪伴孩子,孩子就会原谅。
周:最后一笔除了温情,以及表现家庭的温暖和包容以外,还有一个令人感慨的地方。当爸爸真正的头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们生活得看起来很开心,假的头也能满足他们的很多需求,甚至能带来爸爸真正的头所不能带来的惊喜和欢乐。但是,当爸爸真正的头回来之后,孩子才是发自内心地高兴,因为他们实在太想念爸爸真正的头了。而且当把这句话跟最后一句话至于那个纸做的头,谁知道现在放在哪儿呢一起来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爸爸是否真正在场对孩子的心理其实有很大的影响。
石:是的。虽然纸做的头使他们获得了短暂的狂欢,但他们更需要真正的头带来的温情。当爸爸的头不见了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但这只是这个家庭的插曲,而不是主旋律。
柳:爸爸回来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秩序的恢复,可以看到家里每个人都变得更安心了。孩子们在爸爸讲睡前故事的低沉声音中笑着入睡;超级呼噜声回来了,小猫却从床底爬到床上,快乐的表情和孩子们一样。
周: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每一个家庭可能暂时都会有一段跟平时不一样的时光,但是只要父母回家,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家里所有的一切都会恢复到原来的轨迹,一切都还来得及。
柳:英国《泰晤士报》把它定义为一则寓言,但它不是我们熟知的传统寓言体。对于寓言来说,背后的寓意是最重要的,而这个故事,除了隐喻的含义之外,还有更多我们之前聊到的值得关注的东西。
昆廷· 布莱克的画也特别值得一提。昆廷·布莱克是绘画的高手,他的画为文字故事添加了很多意味。而且,他并没有致力于在视觉上营造恐怖的氛围,创作一个真正恐怖的故事,他幽默诙谐的画风弱化了文字的严肃感。
周:是的,昆廷·布莱克的画确实非常出色,但我觉得在这本书里,文字作者安德烈·布夏尔和昆廷·布莱克是旗鼓相当的,甚至有时候我们能从安德烈看似不经意的一些语句中读到很多丰富的、值得琢磨的东西。正因为文图的完美搭配,才成就了一本了不起的好书。
柳:给大家说一说这本书的幕后故事吧。安德烈是法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能写能画,而且都做得很棒。他非常喜爱和崇敬昆廷·布莱克,所以想请他为自己的故事作画。当昆廷·布莱克的经纪人答应他的时候,他高兴极了。就这样,因为两位艺术家的惺惺相惜,这本文字和图画手牵着手跳舞的图画书诞生了。
不过综合两位艺术家的成就, 我认为昆廷·布莱克还是要高于安德烈·布夏尔的。虽然这本书的文字不是昆廷创作的,但他的画和文字高度融合,所呈现的艺术水准和《小怪兽》不相上下。这样的功力,我非常佩服,也希望把这样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推荐给中国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