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耕耘于建筑园林研究,能够充分借鉴国内的既有研究,广泛阅读和挖掘中国古代文学文献中对建筑园林的解释,详细梳理建筑园林的发生发展历史,建构出一套独有的解释江南建筑园林文化的体系。
引言
江南建筑与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江南文化有其特殊性,却仍然以大的传统文化为宗源,本书将江南地域文化放在大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考察,既表明江南建筑园林文化的源头,又说清江南地域文化的特点。
要透彻理解江南建筑园林文化,必须弄明白与建筑园林文化相关的其他文化因素,那些文化因素决定着建筑园林文化的深层涵义。建筑园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部非文字的历史书,所以,建筑的体量、方位、尺寸、颜色、布局、装修和园林中的山石、水池、植物、布局等建筑因素本身传达着某种文化涵义。建筑物除了表层传达的意义外,往往另有涵义,它是藏在建筑表层意义背后的另一层意思。我们把表层意思背后间接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叫作象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相当厚重,在表层意思背后可能还包含多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指的可能是第二层的,也可能是第三层甚至更多层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表达含蓄,表层意思大多言不由衷,往往表层背后的另一层意思才是要表达的本义,所以,象征义反映了文化本义。本书的主旨就是撩开建筑表层意义背后的另一层神秘面纱,揭示象征义,追寻文化本义,还原建筑园林文化的原来面目。这样的做法会使我们发觉到,象征世界外面的理解是肤浅甚至是错误的。事实上,由于我们对象征理解的忽视,遭受文化困惑久矣。
可以这么说,一切建筑都具有象征义,这是由人类的象征思维决定的。那么,中国人是怎么构建建筑文化象征世界的?《易经·系辞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种广泛的附会就是象征的最初开始。早在远古的人类,最先感知的无非是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水物种,以及水中自己的映像和同类亲属,这决定人类文化最早的内容只能是天、地、人。任何文化体系的第一部分内容必然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朴素看法。在探求世界本源时,从古希腊泰勒斯(Thales )的水、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 )的火、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 )的种子、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 )的原子等本源说到古印度的风、火、水、土世界四要素,再到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无不如此。中国人对天、地、人细心的观察中,总结出天文历法、地理知识和医学知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认识与解释能力低下,古人往往通过类比及其他象征形式解释事物现象,因而古人构造的天、地、人相互关联的文化体系,实际上是一个象征内容非常丰富的文化体系。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具有丰富象征义的传统文化体系,借此导入建筑文化象征世界。
中国古代人非常喜欢观察天象,并发挥想象力把星象与周围的事物作联系,然后引入日常生活,把现实生活归为宇宙的一部分,自觉接受宇宙支配。古人发明农业后,又自觉不自觉地发现,天象与农业之间存在某些规律。进一步探求的必然结果是要解决时空坐标问题,才能用精确的定量方法掌握星象变化与季节的关系,实行春播秋收。可以推断,发展农业是先民观察天象的最初动机之一,有关天象观察的认识则成为文化体系中最早的内容。
为了准确把握变化的天象,古人把繁花似的天空分成若干个区,便于分辨。再找若干恒定不动的星作参照,使天象变化更容易被察觉。被选作天空坐标的是认为不动的北极星,在北极星下方,有七颗亮星在北方排列成斗形,古人在黄昏时候以斗柄确定季节,斗柄所指东南西北,分别是季节春夏秋冬。北斗星还用来指明方向和确定月份。
古人又把环绕北极和头顶上空相对稳定的恒星群分成三个区,北斗南面叫太微垣,北斗北面叫紫微垣,紫微垣东南叫天市垣,并以人类社会组织分别命名:太微垣象行政区,二十颗星冠以官职名,如三公、九卿、五诸侯等。紫微垣在黄河流域一带常见不没,被认为是天帝居所,像人间的皇宫区,其中三十七颗星名多冠以皇宫内侍官职务。天市垣像国家、城市和商业区,其中共有十九颗星,星名被冠以国名、城市名甚至商业单位名,如市楼、车肆、屠肆等。这样,天人感应观念影响下具有象征意义的天地对应关系开始建立。
古人观察天象主要对象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情况,仅靠北极星、北斗和三垣作参照还不够,又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找出共二十八个恒星群,恒星停留不动如房舍,故称为二十八宿。
古人又用假想线分别把它们串连成崇拜的四方神像,殷代前后,人们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天空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颗星想象为鸟;把东方天空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颗星想象为龙;把西方天空的奎、娄、胃、昴、毕、觜、参七颗星想象为虎;把北方天空的斗、牛、女、虚、危、空、壁七颗星想象为龟蛇。四象的想象蓝本就是地上四方的图腾形象,即南蛮族和少昊族崇拜的鸟、东夷族崇拜的龙、西羌族崇拜的虎、北方夏氏族崇拜的蛇。这样做进一步扩大了天地对应内容。
同时,时间系统也开始建立。先以沿地平圈十二年运行一周的木星为准(自西向东),后为了与太阳起落方向一致,计时方便,假想太岁星,自东向西,也是沿地平圈十二年运行一周。这样,把地平圈自东向西分作十二等分,每一个等分区代表一年和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地球一昼夜共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十二等分区分别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十二地支。神话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古人用十日为一个循环记日方式。十日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十天干。二十八宿分布在十二个等分区内。
至此,古人已把上天分成三大区十二个时段的时空坐标系,接着与地理位置对应(行政区划和诸侯国,叫分野),便于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所在位置判断人间何时何地将发生的事。这标志天、地、人相互作用的体系形成,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观念开始发挥作用。这种文化内容潜移默化转为民间风俗,成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部分,根深蒂固,陈陈相因。因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认真弄清这些原始内容。
天、地位置和时空关系表
二十八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冀、轸
十二辰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二十八宿 角、氐、亢 房、心 尾、箕 斗、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冀、轸
分野 郑 宋 燕 吴越 齐 卫 鲁 赵 魏 秦 周 楚
分野 兖州 豫州 幽州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壅州 三河 荆州
农业与天象关系的探索揭示出某些规律,指导和促进了农业发展。这种成功引发了天象与各种事件之间的广泛联系,大到王朝兴衰、帝王问事,小到闾巷百姓出行买卖等等,当然包括建造房屋。这些无不通过象征性的联系预卜吉凶。《周礼·春官宗伯》写道: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段话表明,占星术在周朝已大行其道。
天、地、人关系的象征性,使星象涵义变得非常复杂,占星术终于成为一项专门职业,由占星家解释星象的象征义,预测未来。人们相信占星术的原因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地、人对应关系中某些现象很有规律,可预测性强。如天象与农业生产中的季节关系,年复一年,春华秋实,与天区位置变化完全吻合,从不出差错。第二,从概率角度看,预测成功总会占有一定比例。占星问卜在颛顼时代前已经是一项很普遍的活动,长时间内出现一定次数的成功预测是必然结果。书籍反复记载成功例子,造成人们对占星术的错觉。如《左传》中记载一则占星术成功例子:昭公三十二年,吴国攻打越国,占星家史墨预言道:不出四十年,越国就会反过来灭掉吴国,因为岁星正运行在越国上空。三十六年后,越果然灭吴,应验了史墨的预言。此例曾无数次被转载引用,很容易使人相信占星术。第三,经验总结。有些特异天象出现时,总伴随某些吉凶福祸事件发生,这些经验载入历史记录,被方士利用,容易获得成功。由于某些经验总结被重复证明是正确的,人们乐意接受。第四,天命观。以上三者使人相信天主宰一切,包括人的命运,导致古人天命观的形成。天命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对占星术迷信的发展。
《左传》、《国语》、《尚书·洪范》等书中的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起源及相互关系。五行说认为:五种物质既相互融合促进又相互克制排斥。相互融合促进时,表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互克制排斥时,表现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种物质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反映了世界本质,依此可以解释万事万物。
五行说引起古人对世界看法的调整,人们运用五行说重新把星空分成东、南、西、北、中五大区,用二十八宿构成的四象拱卫北极星附近的星群。[1]再配以颜色,东官叫青龙,南官叫朱雀,西官叫白虎,北官叫玄武,中官配黄色居中。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对古代文化发展具有奠基石的作用,许多传统文化内容都是从五行说衍生而成的。
五种颜色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象征义,它对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影响,建筑更不例外。
红色,象征生命力。考古发现,七千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用红褐色装饰尸体;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努人用红色涂抹尸体和墓室。远古人认为,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血液的红色象征生命力。尸体和墓室涂抹红色表示希望死者复生和生命延续。我国殷商墓葬中同样发现用红颜色文身和涂抹墓葬品的现象。中国商朝定都殷也与红色象征有关,殷字具有红色含义,血流出时间长
久,血色就变成红黑色,红黑色就是殷。商朝盘庚之前,都城屡迁不定,最后从山东曲阜的奄迁到河南安阳的殷,就是认为殷字蕴含着生命力,可以选作都城之址,使商王朝绵延长存。商都迁殷后再也没有搬迁过。商朝巫师卜问时,还把卜问者的血液涂在甲骨上,然后埋入土中以召唤祖先灵魂的保佑。
周代崇拜炎帝和祝融,崇尚红色。远古中国人崇拜太阳和火神,传说炎帝为南方天帝,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被周代人当作太阳和火神崇拜。每逢夏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披服红色,往南部举行迎夏仪式,这种习俗一直到汉代仍被保留。
[1]《史记·天官书》。
红色辟邪。民间早就有用牲畜血驱除邪魔的做法。行人外出携带桃枝,头戴红巾以避邪。
周代宫殿主红色,甚至军队兵服也用红色,上述三重象征涵义是其原因。
黑色,周代诸侯房屋的柱子为黑色,仅次于皇宫的红色,位列第二等。黑色在先秦贵为第二等与古代崇拜有关。其一,中国远古的鸟图腾民族把自己的祖先看作玄乌,崇拜黑色的燕子。契是殷商部族始祖,据传是他母亲吞食一只黑鸟衔来的五色卵后怀孕而生,玄鸟即为部族奉为祖先神,这是崇拜黑色的最早开始。
其二,夏后氏尚黑。夏后氏是部落名称,禹是首领,后来夏后氏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第一任君主夏启的母亲是崇拜黑蛇的涂山氏的后代,带动全国[1]
对黑色的崇拜。其三,崇拜北方之帝颛顼。古代宇宙观认为:北极白天看不见,只有在黑夜才显露出来,所以把北方之帝颛顼所住的北极叫做玄宫,黑色因此成为天帝的色彩具有神圣意义。其四,神话说昼夜交替是由太阳鸟白天载着太阳从东到西,然后由乌龟每天夜晚再背负着太阳从西到东渡过地下黑暗的世界,黑色的乌龟(玄武)被视作北方神。其五,传说夏祖先契的六世孙叫玄冥,当水官时以身殉职,死后被祀为水神。玄冥有黑色意思。黑色在秦代取代红色,位列第一等。
根据五行说秦朝为水德,水的对应颜色是黑色,故崇尚黑色,据《史记》记载,秦朝百姓以黑色为首选颜色,以致兵服旗帜一律黑色。黑色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死亡冥府鬼魂一类的象征涵义,但在建筑中这类不吉利的象征涵义完全被抛弃。
青色,周代大夫房屋柱子的规定颜色,在先秦位列第三等。青色也带有神圣的涵义。古代祭祀的天帝共有五位,居住在东方的是苍帝,苍即青。
还有一种流传很早的神鸟叫青鸟,侍奉在西王母左右,据说青鸟能救人性命,使人死而复活,是生命神灵的象征。赋予青色以象征意义还有一则传说:先帝大嗥手下有一神叫句芒,是主木之官,他手里拿圆规,掌管春天,带来青色,青色象征春天和生命。
黄色,在先秦位列第四等,周代士的房屋柱子为黄色。传说居住在中央的是[1]陈久金:《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 年第11 卷第1 期。
黄帝,黄本义为光,黄帝就是太阳光明的意思。古人蜡祭时穿黄衣,古代大夫的外衣狐裘黄衣以褐之。[1]五行说流行后,中方配以黄色,自此黄色象征统领四方的中心,黄色代替红色位居第一等。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宫廷流行传说中黄帝所穿戴的黄衣服和黄帽子。唐朝黄色成为帝王专用色,宋《野客丛书》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续士庶不得跟,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唐天子的服装是黄袍,居所的是黄宫,权杖是黄钺,车盖是黄屋,文告是黄榜,连宫廷的酒封也用黄颜色的布。此后,中国建筑的柱子颜色等级排列与先秦时期有所不同,先秦是红色>黑色>青色>黄色,汉以后是黄色>红色>黑色。
颜色用于屋顶,等级象征要复杂些。皇宫用黄色琉璃瓦作顶始于宋代。明清规定,只有宫殿、陵墓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可用黄色玻璃瓦顶,擅用者处极刑。
孔庙、关帝庙是例外,二者都受过帝王敕封。绿色玻璃瓦顶在故宫中是第二等级,为太子居住的房屋所用。蓝色,天坛采用,蓝色琉璃瓦象征天空,便于天子祭天时与天交流,等级高于黑色。黑色,五行中象征水,藏书楼不能失火,故宫文渊阁及寺观藏经楼顶都用黑色,寓意水压火。黑色作屋顶,等级最低,民居普遍采用。
白色,西方之色,西方的对应物质是金属,对应季节是秋季,秋季为收获季节,用金属工具割取收获物时发出白光。又认为太白金星位于西方,传说太白神坐骑为白虎。白色有不吉之意,传说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天空的太白星主杀伐,所以,白色又象征杀伐,被看作与死亡相联系的凶丧之色,办丧事家人要穿戴白色衣帽和鞋。白色有贬斥之意,如白色恐怖、白旗,戏曲中唱反面人物的白脸等等。帝王贵族都回避白色,建筑中只有庶民的房屋以白色涂墙。
有方位性的二十八宿必须有象征义,才能体现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并说明二十八宿星象变化将要给对应人间的时间、地点、事件带来什么影响。《唐开元占经》载有二十八宿象征义,表明天上星群的些微变化对人间生活都有具体的指导意义。[2]
[1]《礼记·玉藻》。
[2]俞晓群:《术数探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717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