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圃积跬(理论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生论文集
定 价:148 元
-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 编
- 出版时间:2006/3/1
- ISBN:9787501018123
-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292.1-53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以书写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肇始于三代;认为文字(书写)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的内容,这一观念更是由来已久。虽然从唐末以后,书写有时或演化为文人雅玩,但却无改“六艺”之意,甚而更加强调了载道之旨,数千年来传承有序,蔚为中华文化的精粹。20世纪后期,随着改革风起,开放潮兴,书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有如老树晖春,新枝灿然。20多年来,在邦国有道、百业振兴的背景下,古老的书学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1985年,首都师范大学早沐东风,决定由欧阳中石先生主持创办书法专业,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此设立了第一个以书法为核心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人事部在此建立了第一个以书法为核心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完整书法高等教育系列的学科点。
为保证学科点更好地发展,学校于1994年成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1999年更名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并确立为直属学校、系级建制的教学科研单位,使这个学科点很快发展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教育部艺术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全国形成重要的影响力。2002年,欧阳先生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惟一的“教育特别贡献奖”,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集体获得“教育奖”。
我对“书学”的思考
南宋书法衰微探因
概谈唐代书法的历史地位
关于学习和研究书法史基本方法的认识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书迹”与“书法艺术”
书法与哲学——《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一文质疑
“碑学”、“帖学”献疑
略谈论书诗的解读——以“羲之俗书趁姿媚”为例
汉字产生传说的书法学意义
从南北关系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交流
理学思潮与书法之正统观念的形成
论书法创作的心理状态
唐代选官中的“四才”制度的推行与意义考察
唐代的翰林书待诏及其活动考述
韩愈与书法三题
赵孟頫的书学思想
两镜相照——中日书法的汉字情结
汉字构象取义分类分析
论汉字的艺术品质
风华旖旎清雅秀逸——简析《元倪墓志》的艺术风格
简析董其昌的书法继承观
书家艺术风格形成机制略论
书家人正史《艺术传》考
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
全球化:是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兼谈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问题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篆刻”一词释源兼论篆刻与印章之关系
中国碑学对韩国书艺的影响
“匆匆不暇草书”考
唐代法帖钩沉
“抖擞”:对黄庭坚的误读
论榜书书写的艺术规则
论行书艺术的类型及审美特征
李建中年谱
秦汉简牍的用笔、结构及章法特征
刘熙载书史研究之研究
隶书正名
吐鲁番出土文书的书法研究
略论地理环境与中国书法
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征明书法的影响
董其昌的技法观念
试论以书比德的人格化审美
集字与书法
也说“言法华”
也谈六朝“题榜”
书法是人类抽象审美情感之表现
建构主义与高师书法课教学
清初帖学派书法略论
审美心理结构对汉代书法审美理念的促成
蔡元培与20世纪高等书法教育
我看蓝玉崧先生的书法艺术及其他
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书法篆刻艺术随想录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