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和“理”作为人性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中分别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对二者不同的文化设计形成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明样态。中国从情理合一的角度形成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西方则从情理相分的角度形成情感主义、理性主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作为具有原典意义的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在为传统中国提供重要精神支撑的同时,又为当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提供着合法性资源。
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昆焘教授、王育殊教授创立,90年代初开始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构成的年轻的学科梯队,至90年代中期,这个团队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学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20世纪末以来,我本人和我们团队的同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团队应当和可能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换言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应当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很明白,没有特色的学术,其贡献总是有限的。2005年,我们的伦理学科被批准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个历史性的跃进推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讨论并向学界前辈和同仁求教,我们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贡献点定位于三个方面: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以道德哲学为第一建设方向的定位基于这样的认识:伦理学在一级学科上属于哲学,其研究及其成果必须具有充分的哲学基础和足够的哲学含量;当今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必须在道德哲学的层面探讨和解决。道德哲学研究立志并致力于道德哲学的一些重大乃至尖端性的理论课题的探讨。在达个被称为“后哲学”的时代,伦理学研究中这种对哲学的执著、眷念和回归,着实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举,但我们坚信,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努力。科技伦理的定位是依据我们这个团队的历史传统、东南大学的学科生态,以及对伦理道德发展的新前沿而作出的判断和谋划。东南大学最早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就是“科学伦理学”,当年我本人就在这个方向下学习和研究;而东南大学以科学技术为主体、文管艺医综合发展的学科生态,也使我们这些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再次认识到,选择科技伦理为学科生长点是明智之举。如果说道德哲学与科技伦理的定位与我们的学科传统有关,那么,重大应用的定位就是基于对伦理学的现实本性以及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作出贡献的愿望和抱负而作出的选择。定位“重大应用”而不是一般的“应用伦理学”,昭明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只是试图在伦理学应用的某些重大方面和重大领域进行我们的努力。基于以上定位,在“985工程”建设中,我们决定进行系列研究并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严肃而审慎地推出以“东大伦理”为标识的学术成果。“东大伦理”取名于两种考虑:这些系列成果的作者主要是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的成员,有的系列也包括东南大学培养的伦理学博士生的优秀博士论文;更深刻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并努力使这些成果具有某种特色,以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东大伦理”由五个系列构成:道德哲学研究系列;科技伦理研究系列;重大应用研究系列;与以上三个结构相关的译著系列;还有以丛刊形式出现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创刊的《伦理研究》专辑系列,该丛刊同样围绕三大定位组稿和出版。“道德哲学系列”的基本结构是“两史一论”。即道德哲学基本理论;中国道德哲学;西方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不仅在概念上将“伦理”与“道德”相区分,而且从一定意义上将伦理学、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相区分。这些区分某种意义上回归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但它更深刻地与中国道德哲学传统相契合。在这个被宣布“哲学终结”的时代,深入而细致、精致而宏大的哲学研究反倒是必须而稀缺的,虽然那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朱熹气象”在中国几乎已经一去不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今天的学术已经不再需要深刻、精致和宏大气魄。中国道德哲学史、西方道德哲学史研究的理念基础,是将道德哲学史当作“哲学的历史”,而不只是道德哲学?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它致力探索和发现中西方道德哲学传统中那些具有”永远的现实性“的精神内涵,并在哲学的层面进行中西方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互释。专门史与通史,将是道德哲学史研究的两个基本纬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其灵魂与方法。”科技伦理系列“的学术风格与”道德哲学系列“相接并一致,它同样包括两个研究结构。
郭卫华,河北定兴人,哲学博士。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天津医科大学首届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天津市伦理学学会秘书长,天津市医学伦理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六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中州学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和生命伦理。
导言 人类如何走向美好?
上篇 “情”-“理”的精神形态
第一章 “情”-“理”的道德哲学形态
第一节 伦理、道德、道德哲学
第二节 “理”与“情”的道德哲学本性
第三节 “情”与“理”的三种道德哲学传统
第二章 “情”-“理”的历史哲学形态
第一节 西方情、理二分的道德哲学传统
第二节 中国情理合一的伦理传统
第三节 近代西方理性精神与中国情理精神传统的文明撞击
第三章 “情一理”的儒家伦理精神形态
第一节 “伦理世界”的情感逻辑
第二节 “道德世界”的情理机制
第三节 “情理合一”的伦理精神境界
中篇先秦儒家的情理主义传统
第四章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之源起
第一节 殷周之际中华文明之具形
第二节 春秋时期“情理合一”的彰显
第五章 孔子“礼”-“仁”辩证统一的情理精神
第一节 “礼”之“理”
第二节 “仁”之“情”
第三节 “克己复礼为仁”的情理精神及其实践智慧
第六章 孟子基于向善之情的情理精神
第一节 以“情”论“性”
第二节 情理合一的德性结构
第三节 “以德化民”的伦理政治
第七章 荀子“礼以养情”的情理精神
第一节 性情论“
第二节 “礼”之情理精神
第三节 荀子道德价值观的情理特质
……
下篇 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的“现代”问题
结语 向“伦”的回归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