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是关于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一部全景式研究成果。
一,从社会福利责任的理论研究出发,分析了中国老年福利的社会变迁,首次建构了中国老年社会福利的“V型责任”理论。二,运用调查的大数据探究了中国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一供给态势,特别是对长期护理需求的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进行了深度论证。三,根据不同经济类型区域的公民办养老机构的个案调查,分析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机构养老的发展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四,采用广角镜头的研究范式,全面剖析了国内外长期护理服务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模式。五,依据逐步推进的研究逻辑,运用“八大系统,十六根支柱”框架来建构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稳步推进和健康运行。
《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具有研究逻辑严谨、文献资料翔实、图表数据丰富、多学科交叉,尤其是理论创新与实证支持相结合等特点,对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老年人生活逐渐空巢化、女性就业结构职业化、疾病结构慢性病化、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经济贫困化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发生了在短时期内难以逆转的变化。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养老福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失能问题囿于“多化并举”已经演进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风险,而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离“安全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提炼出构建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八大原则,以及“行政与准入系统、筹资与负担系统、服务与支付系统、风控与质量系统”八大系统,从政策制定与责任部门、参保对象与受益人员、保费缴纳与待遇支付、申请程序与等级认定、服务内容与供给体系、基金管理与结算办法、医养融合与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与质量监管等16个方面,构建了中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戴卫东,安徽桐城人,管理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社会保障学科带头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等省部级课题5项。迄今出版专(译)著5部、参著(编)7部(主编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20余篇。学术观点被《人民日报》、《中国人口报》、《中国社会报》等报刊多次引用。主要学术职务: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关于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节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供给体系研究
第三节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与筹资机制研究
第四节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国际经验研究
第五节 关于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想的研究
第六节 进一步评价
第三章 老年福利制度变迁的V型责任理论
第一节 社会福利责任:建构、分化与整合
第二节 老年社会福利在困难中起步(1949一1977年)
家庭责任为主,企业责任与国家责任为辅
第三节 老年社会福利在改革中发展(1978-2000年):家庭责任
主体,企业责任剥离,国家责任兜底,市场责任提出
第四节 老年社会福利在和谐中建设(2001年至今):家庭责任提升
国家责任推进,市场与社会责任强化,个人责任介入
第五节 中国老年福利政策:V型责任理论建构
第六节 老年福利多元供给主体的责任变化
第四章 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差异
第一节 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总量
第二节 我国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我国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时问差异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困境
第一节 三种护理服务方式的供给状况
第二节 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状况分析——来自浙江省的调查
第三节 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第六章 个案研究之一:基于安徽省芜湖市的调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芜湖市养老机构的发展背景及总体状况
第三节 芜湖市三类型养老机构的现状
第四节 芜湖市三类型养老机构的比较及效益分析
第五节 芜湖市养老机构发展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个案研究之二:基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调查
第一节 杭州市养老机构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杭州市养老机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公办与民营养老机构的案例引人
第四节 公办与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行机制比较
第五节 公办与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八章 长期护理服务的国内外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欧亚七国长期护理服务的社保创新
第三节 部分国家长期护理服务的商保补充
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养老服务政策的体制内创新
第五节 中国部分城市养老服务政策的体制外突破
第九章 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构原则与框架
第一节 总体判断
第二节 若干原则
第三节 行政与准人系统
第四节 筹资与负担系统
第五节 服务与支付系统
第六节 风控与质量系统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