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是陕南安康作家赵攀强新乡土散文集。《留住乡愁》收录作品83篇,分为情系故乡、难忘亲情、旬阳风情、往事如烟四辑。整部作品文风朴实、语言凝练,情真意切、思想性强,往往以小视角揭示出大主题,展现了“文人一定要深入生活,为时代、为社会立言”的责任与担当。
乡村依然美丽——新乡土散文浅谈
赵攀强
相对于传统乡土散文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新乡土散文则是用原生态的方式反映乡村的萎缩及人性的扭曲。在传统乡土散文作家笔下,乡村仿佛是人间仙境,美到极致;在新乡土散文作家笔下,乡村似乎破败不堪,丑态百出。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又长期工作在农村,自然对农村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深厚感情和独有看法。在我心目中的乡村,既没有传统乡土散文作家笔下描绘得那样“美”,也没有新乡土散文作家笔下披露得那样“丑”。
目前的乡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到底如何才能客观地反映它,我有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实感受。
一、乡村还是美的
或许是我生活的乡村风景秀丽的缘故,抑或是我对故乡感情太深的原因,我总觉得陕南旬阳的乡村很美。这里有绵延起伏的秦岭、巴山,有碧波清流的汉江、旬河,有神奇无限的太极山城,有历史悠久的蜀河古镇,还有那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乡情。这些都会令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老家所在的小村,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土地肥沃,林竹相间,景色宜人。每当看到老屋门前的毛公山、卧牛山,以及环绕村子的吕河、坝河、平定河,便觉得这里是可以寄托灵魂的地方,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正因为对故乡有了这种真挚的爱,我才会写出《旬阳的山》《旬阳的水》《旬阳太极城》《探寻蜀河古镇》《千古风云话蜀河》《水泉坪风景》《乡亲啊!我拿什么还你?》《母亲的茶饭》等一系列赞美家乡山水人文和怀念父老亲情的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乡村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无法掩盖乡村固有的那种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尤其是乡村现代化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有次回家,一路上看到新修的高速公路、汉江大桥、乡村别墅以及通往村里的公交车,心情异常激动,随即写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篇随笔。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反映的是乡村在发展在进步这个主题,告诉读者乡村依然是美丽的。
二、乡村有了缺憾
乡村是美丽的,美中不足的是人为地对乡野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写《老屋门前的竹园》,就是写母亲多次保护竹园不被砍伐的故事。其实农村的毁林伐竹现象极为普遍。我写这篇散文,主要是希望农村多些像母亲那样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正如文章结尾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们,人人不再砍树毁竹,人人能够植树护绿,那么我们的家园将会更加美丽”。我写《远去的秦巴柴郎》,不仅仅是对过去那个山村砍柴时代的描述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曾经犯下的罪孽的心灵忏悔,呼吁人们从我做起,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古老农业文明的渐次萎缩,一直是我十分担忧的问题。首先是农民进城。有年清明节回老家为父母上坟,发现农户几乎都是关门上锁,那些儿时伙伴也失去踪影。村里老人说,不少人家搬到城里去了,村里的劳力平时都在外面打工,不是逢年过节村上已看不到多少人了。心中颇感失落,我将回村的所见所闻写在了《冷清的故乡》里。后来,我在西安、安康、旬阳县城遇见许多老家人,他们都进城了。我感到奇怪,村里那么好,为什么要进城呢?经过多次交流和深刻思考,我从中发现不少问题。农民进城是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潮流,对于这一现象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农民自身来说,不能急躁冒进一窝蜂地赶热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创业有成,为城市做出贡献,举家搬到城里无可厚非;然而有些人住到城里只是盲目攀比,无事可干,只会给城市添乱。目前的情况是城市拥挤不堪,农村荒凉萧条。思考着这些问题,我写出了《守住家园》这篇散文,不仅被《海外文摘》发表,而且获了奖。其次是新农村建设。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农村建设得与城市一样繁华,到处拆除传统建筑,改道河流,砍伐老树,侵占土地,集中安置,结果形成“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的怪样子,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旬阳有两处很美的旅游景点就遭遇了这样的破坏,一是西沟风景区,由于在修路时,人为地炸毁了谷口的响水潭,给人留下无奈和遗憾;二是水泉坪,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拆除了三百余户的石板房而大煞风景,这些都在我的《水泉坪记忆》《留住乡愁》等文章中有所揭示。
三、乡愁需要留住
我对传统乡土散文和新乡土散文做过认真比较,发现传统乡土散文作家多数是士大夫阶层或者现代白领阶层。他们有的怀才不遇,有的仕途坎坷,有的厌倦官场,有的看破红尘。他们认为乡村是世间的一方净土,将其描绘成为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这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灵的释放和精神的寄托,具有“美化”的成分。而新乡土散文作家多数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打工族。他们最初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乡村劳动的辛苦与生活的艰难感受深刻,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深恶痛绝,对乡村人性扭曲的种种变异现象耳濡目染。他们走出乡村来到城市,是一种对城市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是一种对农村严酷现实的逃避。他们认为乡村已经污浊不堪,不适合生存,人们应该离开它,他们心中的乡村具有“丑化”的成分。尽管他们笔下的那些事情都是真实可靠的,然而是不是当下农村的普遍现象和社会潮流,值得商榷。我既不是士大夫阶层或者严格意义上的白领阶层,又不是打工一族,所以我看到的乡村依然是美丽的。虽说目前乡村出现了很多问题,乡村的消失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我觉得只要留住山,留住水,留住地,留住那些传统村落,留住那片蓝天白云,留住那些淳朴民风和传统民俗,留住游子的那颗飘移的心,乡愁就一定能够留得住。所以,我的新乡土散文,本意是留住乡愁,回归乡土,而不是丑化乡村,逃离乡土。这些想法都在《守住家园》《老屋门前的竹园》《留住乡愁》等文章中有所体现。
贾平凹曾经说过“中国作家要为时代为社会立言”,这句话是我写新乡土散文的基本立足点。若给我的乡土散文进行分类,前期的部分作品属于传统乡土散文,后期的大多数作品则属于新乡土散文。从传统乡土散文到新乡土散文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思想斗争和写作突破的过程,这种大胆突破是出于为时代为社会立言的责任和对乡村的赤子之情。我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新乡土散文,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建设乡村、保护乡村,使我们的乡村更加美丽!
乡村依然美丽(代序)
第一辑 情系故乡
又闻水笑声
梦里故乡观音堂
故乡的老屋
老屋门前的竹园
老宅古树
来家垭往事
故乡的小河
故乡的吕河
家乡的卧牛山
毛公山琐记
守住家园
乡愁,一杯千年的陈酿
乡亲啊!我拿什么还你?
故乡变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
冷清的故乡
留住乡愁
陌生的家乡地名
生活也要留白
中秋听雨
今夜秋雨愁难眠
故乡夜谈
清明故乡行
一年打工路一把辛酸泪
童年的水磨坊
第二辑 难忘亲情
母亲坟头的诉说
让心灵不再忏悔
母亲的茶饭
父亲的故事
怀念母亲
梦回长安
女儿,爸爸有话对你说
用爱心让花儿尽情绽放
为父亲迁坟
女儿,爸爸为你感动
持家女人
女儿的节俭
第三辑 旬阳风情
兰草花儿开
旬阳的水
旬阳的山
太极城风景
南羊山,心灵憩息的圣地
人间仙境西岱顶
汉水之恋
水泉坪记忆
走进太极城
宋家岭上观太极
千古风云话蜀河
黄龙洞游记
秋游冬青村
太极飞雪
红岩滩
南北兰滩
吴家垭今昔
绿染汉江
探寻蜀河古镇
一位作家与一座古镇
水泉坪风景
再访水泉坪
天门山探险
第四辑 往事如烟
在那大山深处
难忘那件旧棉袄
刀豆角
五分硬币
远去的秦巴柴郎
害怕下雨
看牙
想起家乡的“夜夜甜”
缺粮的日子
那个山村
感念恩师
无私的情怀
岁月印记
空山恋读
母校情深
走出毛公山的李哥
女孩与栀子花
常忆乡村岁月
黄桥往事
村校的“许佬儿”
人生难得几回醉
东河夜话
三哭黑妹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