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思江情 中国历代纪游诗》精选纪游类诗词佳作上百篇,与读者共品经典,共享诗意。
古人的纪游诗,或赞美山水而寄情于山水,或凭吊名胜而托意于名胜。而诗人多得于江山之助而成诗,江山又多得诗人之助而扬名。这江山和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集中体现于纪游诗。
本选本收录的古诗,在兼顾诗文艺术水准的同时,也关照到所涉地域的广泛性;注释文字全面、详实,既注重诗文的鉴赏性,也兼顾名山胜迹的介绍。
前言
纪游诗一词,不闻于古人,不见于古籍。古人关于诗的分类,似未曾设有此目;诗分纪游之类,当是今人之所标举。纪游诗者,顾名思义,是记录旅游所见所感之诗。所见无非山川风物,所感无非人情世事。然则,以诗之内容而言,则无所不包:征行羁旅,登山览胜,出仕游宦,隐遁求仙,吊古伤时,均可囊括其中。其所包容之宽泛,几近于无涯。然而,任何概念的内涵,都要以一定的社会习俗和社会心理作为依据。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诗之分类出现纪游诗之目,自是不足为奇。根据这一社会风尚,人们所理解的纪游诗,当然也多指旅游登览之作。
古人旅游登览之作不乏好诗,所以然者,识者以为得力于江山之助。
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的第二首。诗的意思是说:为诗之道,要在征行登览,流连光景,
自有山思江情雨姿晴态化为奇句妙诗;不能像陈师道那样闭门觅句。二十年后,陆游也写了一首《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这诗和杨万里对于为诗之道的体验是相通的。征行于山水旅途之中,往往能写出好诗,正如陆游说的,大抵业于诗者,在道途则愈工,虽前辈负大名者,往往如此。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 《与杜思恭书》 ) 。事实确是如此,曹操《观沧海》,可谓千古不朽的名篇,不正是鞍马间所作的吗;张继《枫桥夜泊》,也是广为传诵的佳作,不正是在舟楫中吟成的吗?正如宋洪适诗所说登临自有江山助,也如王十朋诗所说文章均得江山助。这个道理并不是宋人的新发现,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我们国家到处是名山胜水,这大好江山确实养育了不少著名诗人,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材。但是,不要以为诗人只是向大自然索取,而不作任何酬答;要知道,诗人的名著,也为这美丽的江山增添了光彩。请读宋李觏《遣兴》诗:
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因辞客不传名。
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
这似乎有意同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屈平得江山之助的说法唱反调,其实,却是从另一种角度说出了另一种真理。宋人滕宗谅(子京)知岳州时,写信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信中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又说名楼杰阁因为名贤辈各有纪述而取重于千古。果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显一时,这正在滕宗谅的意料之中。唐崔颢《黄鹤楼》诗,使武昌黄鹤楼名闻四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使金陵凤凰台誉载千秋。江山之幸,在于有名诗人的名篇播扬其美名。
诗人多得于江山之助而成诗,江山又多得诗人之助而扬名。这江山和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集中体现于纪游诗。
古人的纪游诗,或赞美山水而寄情于山水,或凭吊名胜而托意于名胜。因此,读点纪游诗,可以神游于自然奥府,领略山水之美,从而陶冶情操;读点纪游诗,可以神游于各地名胜,探寻古迹来历,从而增添知识。总之,读点纪游诗,对于江山和人文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倘若有朝一日,也能追寻古人的游踪,一游名山,一览胜迹,那时的感受和体会,一定会深刻得多。如果有作诗的才能和兴趣,自然也会得江山之助,写出有助于江山的诗作来。
这个选本是为旅行者选编的,自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性选本。选录标准固然要注意名家名篇,但是在保证有相当水平的前提下,也兼顾到诗人的普遍性和地域的广泛性,以扩大知识面,并力求使读者对祖国各地名山胜迹引起普遍的兴
趣;注释文字虽然也注意到文学的鉴赏,但是更侧重于名山胜迹的介绍。因此,还想使之带有实用性,以供读者随手检阅。本书倘能成为旅行者的伴侣,斯愿已足。山川名胜古来讹传最多,自不免有以讹传讹之处,切望读者多加指正。
林东海
林东海,福建南安人。1957 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作有《诗法举隅》、《古诗哲理》、《文林廿八宿 师友风谊》、《江河行》、《李白》、《诗人李白》(日文版)、《太白游踪探胜》、《李白诗选注》、《唐人律诗精华》等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