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他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宋画鉴赏(1):大石带你读宋画》作者通过解读宋代绘画作品,让美术爱好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当时画家作画的笔法、构图和创作思路与意境,阐述宋代绘画对现代绘画的巨大影响。因作品数量较多,一册难以阐述清晰,因此分为两册出版。
《宋画鉴赏(1):大石带你读宋画》由石进旺著,收录作品80幅。
隐于内心宋代士人诗意人生的高蹈与怆然
宋代是中华文化成就最为璀璨的时期,其书画等艺术作品则犹如棱镜,折射出文人士大夫七彩般绚丽的精神世界。孔子说,士志于道(《论语·里仁》),是说文化和价值的传承与创造始终是士人使命。士大夫,有起而行之之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三国何晏《论语集解》引包成语解释这段话: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成为文人士大夫执着追求修齐治平理想的一种集体行为,贯穿于南北两宋历史。有宋一代实行皇权与士大夫治天下。宋代士人的政治、文化以及物质待遇在中国历史堪称尊崇。不像魏晋文人须依附强权且命在旦夕的忧生忧世,也不似乱离的唐末五代须仰武人鼻息的斯文扫地,更不像明清文人那般因动辄文字狱、血光之灾而悸忧。陈寅恪先生认为六朝及天水(指赵宋)一代思想最为自由(陈寅恪《论再生缘》)。这使宋代士人成为文化修养最为渊博、深厚、全面的一代文人。立言传世、成圣成贤是宋代理学家的共有理想。二程十四五岁便学做圣人,立志成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圣贤气象。朱熹一生以圣人自期,陆九渊更提出惊世骇俗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之论……宋人在思想、学术上狂傲自信、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被张载表述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独治学有狂者,从政者亦然。范仲淹作《灵乌赋》,以灵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明志,其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和有犯无隐、狂直敢谏的作风,影响了两宋士风。《宋史》本传说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然而,宋廷为防止文官专权,又采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和台谏监督弹劾制度。官吏们稍不留心就可能遭到言官的弹劾而被免职、贬官、流放。高度的中央集权、严苛的台谏制度钳制着士大夫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宋代士人在儒家传统的救时行道、名节相高之外,只好追求一种洒落自得、闲适安乐的精神境界,其人生态度可用适意二字概之。乾道四年,辛稼轩登建康赏心亭后叹咏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即西晋有江东阮步兵之誉的张翰。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日: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世说新语·识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传·张翰》)其人其事显示出一种始自竹林遗风的士大夫优雅、适意、旷达的人生哲学。魏晋名士长期处在满怀忧祸的境地,便只有放怀山水,纵情诗酒,这种内心悲剧性的行为释放就是放浪形骸、潇洒不群、超然自得。魏晋流风遗韵深得游心于翰墨的宋代士人的激赏,不自觉中流露出对魏晋士人不著形迹、潇洒出尘的人生态度与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题笔阵图》,载《苏轼全集》卷六十九)的神往。一种普遍存在于宋人的生命忧患意识,使适意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多维精神品格的一个维度。陆放翁《饮酒》诗云: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这种对生命主体的智性认识,包含人生价值的终极选择。于宋代士人而言,若想保持人格独立与自由,则只能脱离官场,或归园田居,或栖隐山林,但没有了官家俸禄,其遭际也就有可能像唐末五代的隐士那样窘迫。这种矛盾使宋代文人产生了隐于官场、隐于内心的折衷。或在禅定中潜心体验生生不息、圆明活泼的生命本质,消解一切世俗的烦累;或在游山玩水、渔猎躬耕、营园艺蔬、品茗饮酒、吟诗作文、濡墨挥毫、抚琴啸歌中肆意享受生活乐趣。对于受到朝廷严格控制,又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宋代文人士大夫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放翁在<烟艇记》中记道: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于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宋代已然国势孱弱,又面临辽、金、蒙欺凌,是以其时人心静弱而不雄强,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发,喜深微而不喜广阔。因此宋代士人率性洒脱,其人生富有诗意,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对空漠、淡泊情趣的追求,他们与道教、老庄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及所宣扬的清明虚静、恬然自适的心态一道,凸现出士人人生观与艺术观的优雅、超拔、淡泊之极的一面。在艺术创作与品鉴中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是对一种清淡深远的尚意艺术境界的向往。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宣和画谱》引范宽语)。黄山谷所谓无功之功,即佛家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通过排除一切外在干扰的直觉观照和体验达到瞬间的顿悟,达到超脱一切获得解脱的自由的精神境界。由理学,可以见宋人思想之精微,向内收敛;由词,可以见宋人心情之婉约幽隽;由古文及书法,可以见宋人所好之美在意态而不在形貌,贵澄清而不贵华丽。(缪钺《论宋诗》)刘熙载也说: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刘熙载《艺概诗概》)所谓意,是一种超越于物质世界的内心体验与言约意丰、得意忘言的艺术追求。《东坡题跋》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取其意气所到,也就是说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内在神韵,即其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适意,这种无可无不可、悠然自得的生命哲学,被宋人灌注于诗画艺术活动之中,进而使诗意人生成为宋之士人集体性精神狂欢的盛宴,也使其雅致、超拔、通达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慰藉的永恒美酒。对宋代士人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尊重文化、尊重士人的时代,也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巨人时代,生活在与苏子同行的时代,生活在山谷、放翁、稼轩、范仲淹、王安石、朱晦庵的时代。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专制终归是士人个性自由的鸩酒。最终,宋代士人诗意人生与修齐治平的人世志向之间纵横交错的纠结,又无可奈何地透露出一种去意彷徨的怆然。与同时代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已悄然孕育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际遇不同,宋代文人虽能像魏晋名士那样做出思想学术自由必需的人格独立的尝试,却不能像那个时期欧洲思想家、艺术家一样,躲避到方兴未艾的、与绝对主义王权相对独立的大学象牙塔成就古典文化之复兴,更多只能在仕与不仕、大隐或小隐、抗争还是屈服之间做出以精神品格为参照的选择。苏东坡在结束了海南三年的贬谪生涯之后固然可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迈为诗意人生作结,秦少游也可以在贬无可贬之后如杜鹃啼血般咏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