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场景创作/21世纪高等院校影视艺术经典教材》专业特色:
已在部分高校试用四年,是一部深受戏文专业学生喜欢的编剧教材:
作者观影十年的心得结晶,首部从一场戏的角度全方位探究剧本创作方法的实用性、指导性教材;
从经验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是一部破解剧本创作奥秘的指南书。
不同的人生,便会有不一样的相遇;不一样的相遇,便会有不同的快乐。
一、因为电影,所以相遇
因为共同追求,所以我们像电影一样地相遇;因为享受电影,所以我们与电影相伴、相爱。
电影是一个梦想。张艺谋说:“每个电影人心中都有这个愿望,想拍一部最好的电影。但是每一次创作都不可能达到,所以永远有一种梦,你心中的一个梦,永远要去实现。”梦想可以带来快乐,张艺谋每次去参加电影节,就是为了享受与电影人一起看电影的快乐。
电影是一种痴迷与专注,是人生快乐的良药。斯皮尔伯格说:“我喜欢电影,因为我的生活太无聊了,非常没意思。电影对于人生有不同的疗法,会带来哭泣,也会有欢笑。所以,我可以拍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电影,但我也可以拍儿童电影,让人们感受到电影不同的魅力,感受到自己的童心。”
电影是一种文化表达。编剧芦苇说:“电影有很多功能,我希望能保持它最纯粹的部分,就是文化功能,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功能。‘关注生命,凝视灵魂’,有这八个字,于一个电影人就足够了。在一个迷茫的时代里,要保持清醒——这是电影品质的一个前提。”同时他还说:“电影应该是小人物、大格局。要折射大时代、大精神、大情感。人物可以小,精神不能小。”
电影是人类得以沟通的一座桥梁。剧作理论家罗伯特指出:“在整个宇宙中,我们有一个共通的人性。所以我希望我能够教会作家为这样的人性来书写。如果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来,电影就能够在全球穿越边界,跨越边界,不同的民族就能直接地沟通、交流。”张艺谋说:“好的电影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任何一个人当导演拍电影,他的目的都是想把作品拿出去,给别人看,希望得到交流和共鸣。”芦苇指出:“只要拿出真正的特色来,我们的电影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方交流,我们自己的生活、情感就可以与全世界分享。戏这种东西,其本质是‘戏假情真’。只要你的精神情感是真实可靠的,观众就一定看得懂。当我们化为泥土的时候,后人依然能通过电影看到我们曾经的生存、精神和情感状态。这是电影穿越时空的魅力。”
热爱电影,是因为热爱生活。
热爱电影,因为电影可以让我们“悟道”。芦苇指出:“任何行业都有悟道这一关。我的几个‘关坎儿’其实就是使人心灵震动的几部电影。一是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一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一是黑泽明的《七武士》,一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一是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五部电影足以让任何人迷上电影并深悟其道受益终生。”
热爱电影,因为电影可以让我们享受故事的愉悦。编剧宋方金说:“故事是每个人的神明。”“从人类历史被记载的那天起,故事从未离席。我们能够触摸和感知那些久远的年代,是因为故事的生生不息。”
热爱电影,因为电影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味人生与感受人性。张艺谋说:“我觉得电影其实就是抓情感,抓人性,其他都不重要。”
是电影,让我们爱上电影;是电影,让我们创作电影。
剧本创作,如同生活一样,就是不断在困境中突围,困境与突围构成了一部影片的主要内容。
曾小明,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容丞和悦影视公司特约编剧,研创电影剧本3部,并在《电影艺术》《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负责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等3项,参编教材1部,获得省级奖励4项。
岳凯华,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文学评论》《电影艺术》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省级社科课题等10余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获得省级奖励10余项。
序言 因为相遇,所以快乐
第一章 场景:影视剧本的基本叙事单位
第一节 “时间+空间”的故事载体
第二节 “动作反应”的故事节拍
第三节 “继往开来”的故事章法
第二章 场景的物质构成
第一节 剧作语言特征
第二节 叙述语言
第三节 人物台词
第三章 场景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毫发毕现:引入与呈现
第二节 接二连三:过渡与连接
第三节 推波助澜:发展与推进
第四章 场景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风生水起:故事的起点
第二节 峰回路转:故事的转折
第三节 长乐未央:故事的目标
第五章 段落叙事中的一场戏
第一节 故事段落与故事单元
第二节 从一场戏到一个段落
第三节 焦点:人物困境
第四节 力量:情境事件
第六章 线索叙事中的一场戏
第一节 贯串道具形成线索
第二节 阻碍力量形成线索
第三节 次要人物形成线索
第七章 每一场景都是指向人物
第一节 剧作人物
第二节 在人物关系中写好人物
第三节 在戏剧动作中写好人物
第八章 每一场景都是情节片段
第一节 故事情节
第二节 《潜伏》中的“球赛剧作模式”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