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
《米芾行书集字对联》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集字类书法碑帖。集智永楷书字体,共收楹联45副,方便读者临习、创作。《米芾行书集字对联》是集字字帖系列丛书之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书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初学书法者必然先从临摹古人碑帖开始,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阶段以后则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从临帖到创作是学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跨越,然而这一步跨越往往困难重重,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使用集字字帖来作为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好方法。为此,我们邀请资深书法教育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气息贯通、笔画呼应,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献给读者。
米芾(10521108),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 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后定居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擅书画,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副楹联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推敲,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因字源条件所限,有些对联或在平仄协调上尚存不足,我们且以较为宽松的眼光对待,还望读者见谅。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颜筋柳骨》、《书法艺术赏析》、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