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4(全国版)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4(全国版)》始终力求融入两个方面的功能:标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方向,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导航;刻画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进程,揭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成果。可以说,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提供“路线图”和“考评卷”,全面而系统的推进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是作者从事此项研究的梦想与追求。
作为一项系列化、常规性研究成果,每年推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已经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屈指算来,这项工作已经持续8年之久。为了读者阅读、理解的方便,大致交代一下本报告系列的来龙去脉显然是必要的。
(一) 围绕本报告系列的研究工作实际是从2004年起步的。前期的基础性研究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理论分析,植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公共财政概念的界说和演变脉络的梳理入手,构建中国公共财政理论体系。 第二,指标设计,立足于改革与发展,从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需要出发,构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第三,跟踪考评,着眼于实践层面的决策需要,将指标体系用之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跟踪分析,系统评估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状况。 第四,修正完善,在持续测度和跟踪考评的基础上,修正刻画因素和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作为基础性研究的成果,分别形成了一本研究报告和一本理论专著。 研究报告取名为《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财政建设》。它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全面梳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指标体系的形式,系统地勾画了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6/2007,它于2006年向社会发布。 理论专著取名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研究》。这是我们所承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06AJY007)的研究成果。以前一项成果为基础,它着眼于实践的操作,在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提供“路线图”和“考评卷”的目标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经过反复验证、不断充实和完善,最终构建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作为2011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重要研究成果,它于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可以说,上述的两项基础性研究成果,构成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 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是基于实践操作的目标定位,我们的研究逐步延伸到跟踪考评阶段——将指标体系用之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跟踪分析。用于考评的数据,可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类别。主观数据,来自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这项工作,我们委托了专业市场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客观数据,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会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各种公开出版的权威资料。 根据这些数据和考评结果,从2007年起,我们推出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增加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地方版)》。两个版本互为补充,彼此对应,构成了全面反映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的系列图景。 读者眼前的这本《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4(全国版)》,就是我们推出的第八本全国版报告。 (三) 对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最大的难点,在于客观指标打分标准的确定。我们选择采用的方法是: 第一,将原始得分0~1设为标准值,如监督抽查产品的合格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等指标。 第二,将该指标的历史极值作为标准值,如预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我们以1978年以来预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最高值52.53%(1992年)作为0分的标准值。 第三,以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同类指标值作为标准值,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等,我们以OECD国家的平均值作为打分的标准值。 第四,采用已有研究成果和判断作为标准值,如赤字率、国债相对规模、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合理度等指标。 第五,以政策性文件提出的目标为标准值,如单位GDP能耗,我们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值作为满分的标准值。 由于打分标准值对指标的得分有较大影响,在不断完善打分标准的同时,我们对8个年度的各指标努力采用统一的打分标准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保证同一指标年度之间的可比性,刻画各层级指标年度间的动态变化,尽可能充分地反映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进程。 尽管我们已经尽力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但受到数据可获得性和打分标准难以确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仍有许多纳入指标体系的指标无法进行定量评价。对于它们,我们采取的做法是,暂且将其设为参考指标,有相关原始数据的尽量列出原始数据,未来具备条件时再进行定量评价。 (四) 在赋予财政和财税体制全新定位的同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现代财政制度标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将财政和财税体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和支撑性要素与国家治理紧密对接,并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说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意在凸显财税体制的属性特征,瞩意于性质对接——只有公共财政性质的财税体制而非其他别的什么方面性质的财税体制,才是可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那么,现代财政制度则意在凸显财税体制的时代特征,瞩意于现代文明对接——只有跟上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现代化财税体制而非其他别的什么方面特点的财税体制,才是可以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相匹配的。这实际上意味着,公共财政制度与现代财政制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前者对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属性特征标识财税体制改革目标,表述为公共财政制度。后者则对应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时代特征标识财税体制改革目标,表述为现代财政制度。因而,两者实质是具有一脉相承关系的统一体。它表明,从1998年正式开始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由此可以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既有公共财政制度进程的基础上,将属性特征和时代特征融为一体,并且,从现代财政文明出发,进一步强化时代特征,是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新阶段提交给我们的新任务。这不仅要求我们根据新任务不断完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而且驱使我们根据新任务继续推进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跟踪分析。也正是基于如此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启动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修订工作,以期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跟踪分析。 也正因为如此,在本报告正式付梓之时,我们特别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正如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目标,需要我们以渐进的方式去逐步逼近一样,对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状况的跟踪分析,也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说,尽管经历了长达10年的持续研究和连续8年的跟踪分析,这本《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4(全国版)》,仍只能算是一个靶子,错漏之处仍旧难免。它需要在尽可能多的人的参与和关注中不断获得新的提升。 (五) 在本报告系列的选题、立项、调研、写作和修订过程中,刘仲藜先生、项怀诚先生、金人庆先生、谢旭人先生、许善达先生、王军先生、张少春先生、王保安先生、王传纶教授、陈佳贵研究员、李扬研究员、何振一研究员、杜萌昆研究员、李茂生研究员、安体富教授等多位领导同志和学界前辈给予了我们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他们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是支撑我们完成此项研究的重要条件。 在本报告系列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工作中,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周江先生、白雪峰先生、杜军峰先生和饶印莎女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唐杰老师也承担了部分调查以及相关的组织工作。他们的辛勤付出,是确保我们在科学的前提下完成此项研究的重要基础。 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提供“路线图”和“考评卷”,全面而系统地推进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是我们从事此项研究的梦想与追求。热切地期待着对我们这项研究有兴趣或愿意提供意见的各界朋友,分享我们的梦想和追求。希望能借着大家的帮助和参与,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充实,更成功。 高培勇 2014年11月9日
高培勇,1959年1月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税务咨询协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数项大奖。
张斌,男,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委员。
1.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框架说明/001
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001 1.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001 1.1.2 指标体系设计的技术原则/002 1.2 指标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003 1.2.1 评价财政公共化的理论基础/003 1.2.2 设计指标体系的三种基本思路/005 1.2.3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职能与特征/008 1.3 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010 1.3.1 评价财政公共化的十大因素指标/010 1.3.2 因素的分项/011 1.4 指标体系的解释/013 1.4.1 政府干预度/013 1.4.2 非营利化/016 1.4.3 收支集中度/017 1.4.4 财政法治化/018 1.4.5 财政民主化/019 1.4.6 分权规范度/020 1.4.7 财政均等化/021 1.4.8 可持续性/022 1.4.9 绩效改善度/023 1.4.10 财政国际化/024 2.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方法论说明/026 2.1 公共财政建设指数框架/026 2.1.1 指数的结构/026 2.1.2 几个关键问题/027 2.2 财政公共化考评指标的筛选/028 2.3 财政公共化因素重要程度的分析/029 2.3.1 因素重要程度分析模型/029 2.3.2 判断矩阵/030 2.3.3 决策参与者贡献程度分析/031 2.3.4 财政公共化因素综合权向量的确定/032 2.4 公共财政建设考评指数的构成方法/032 2.4.1 指标映射/032 2.4.2 权重合成/034 2.4.3 公共财政建设考评指数的构成/034 3.公共财政建设状况的考评:指标权重与考评过程/036 3.1 指标权重及其意义/036 3.2 考评过程/037 3.2.1 调查对象确定/038 3.2.2 调查问卷设计/039 3.2.3 调查质量控制/039 3.2.4 抽样精度/040 4.公共财政建设状况的描述/042 4.1 公共财政建设指数/042 4.1.1 公共财政建设综合评价指数/042 4.1.2 公共财政建设分项评价指数/043 4.1.3 公共财政建设因素评价指数/045 4.2 基础环境评价指数/048 4.2.1 政府干预度指数/049 4.2.2 非营利化指数/064 4.2.3 收支集中度指数/068 4.3 制度框架评价指数/073 4.3.1 财政法治化指数/073 4.3.2 财政民主化指数/087 4.3.3 分权规范度指数/108 4.4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123 4.4.1 财政均等化指数/124 4.4.2 可持续性指数/149 4.4.3 绩效改善度指数/154 4.5 财政国际化评价指数/166 5.数据汇总与分析(2014年)/167 5.1 分项指数得分及其对综合指数变动的影响/167 5.2 因素指标排名及其对综合指数变动的影响/168 5.3 基础环境指标评价/171 5.3.1 政府干预度/172 5.3.2 非营利化/173 5.3.3 收支集中度/173 5.4 制度框架指标评价/174 5.4.1 财政法治化/174 5.4.2 财政民主化/174 5.4.3 分权规范度/177 5.5 运行绩效指标评价/177 5.5.1 财政均等化/178 5.5.2 可持续性/178 5.5.3 绩效改善度/180 附录一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各层级指标得分一览表(2014年)/182 附录二 公共财政建设调查问卷/186 附录三 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调研数据报告(2013年)/197 主要参考文献/266 图表目录 表1-1 政府干预度指标结构/015 表1-2 非营利化指标结构/017 表1-3 收支集中度指标结构/018 表1-4 财政法治化指标结构/019 表1-5 财政民主化指标结构/020 表1-6 分权规范度指标结构/021 表1-7 财政均等化指标结构/022 表1-8 可持续性指标结构/023 表1-9 财政国际化指标结构/025 表3-1 有效样本量分布表/039 表4-1 分项指数对比表(2007~2014年)/044 表4-2 十大因素指数对比表(2007~2014年)/047 表4-3 政府干预度二级指标构成(2007~2014年)/049 表4-4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满意度(2006~2013年)/051 表4-5 消费者权益保护满意度样本分布与得分(2006~2013年)/052 表4-6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2012年)/053 表4-7 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2005~2012年)/054 表4-8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状况(1998~2012年)/057 表4-9 养老保险覆盖度计算表(2005~2012年)/058 表4-1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状况(1998~2012年)/059 表4-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情况(2004~2012年)/060 表4-12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度计算表(2005~2012年)/061 表4-13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2000~2012年)/062 表4-14 中国的税制结构(2002~2012年)/063 表4-15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相关指标的变化(1998~2012年)/065 表4-16 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998~2012年)/066 表4-17 预算内资金对竞争性行业投资的比重和范围(2004~2011年)/067 表4-18 预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1978~2010年)/069 表4-19 预算外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1982~2010年)/071 表4-20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占全部收入的比重(2000~2012年)/072 表4-21 财政法治化二级指标构成/074 表4-22 财政法治化具体评价指标一览表/075 表4-23 全国及地方人大在财政收支中的作用(2006~2013年)/077 表4-24 全国超预算收入的演变(1998~2011年)/078 表4-25 纳税人权利保障满意度(2006~2013年)/079 表4-26 财政收支与个人利益的联系程度(2006~2013年)/080 表4-27 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程度(2006~2013年)/081 表4-28 行政复议情况(2006~2012年)/083 表4-29 司法机关在财政收支中的作用(2006~2013年)/085 表4-30 行政诉讼情况(2006~2013年)/086 表4-31 财政民主化二级指标构成(2007~2014年)/088 表4-32 财政民主化具体评价指标(2007~2014年)/089 表4-33 财政收支的透明度(2006~2013年)/090 表4-34 媒体对财政收支的报道(2006~2013年)/091 表4-35 获取信息的便利度(2006~2013年)/092 表4-36 对财政收入事项的关注度(2006~2013年)/094 表4-37 对财政支出事项的关注度(2006~2013年)/094 表4-38 反映财政收支问题的积极性(2006~2013年)/096 表4-39 参与财政问题的可能性(2006~2013年)/097 表4-40 参与财政收支问题的可能性样本分布情况(2010~2013年)/097 表4-41 听证制度的有效性(2006~2013年)/099 表4-42 公共定价的合理性(2006~2013年)/100 表4-43 社会舆论和媒体对财政收支的监督(2006~2013年)/102 表4-44 政府及财政部门受监督程度(2006~2013年)/102 表4-45 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受监督程度(2006~2013年)/104 表4-46 行政事业性收费筹集过程中的受监督程度(2006~2013年)/104 表4-47 各部门在财政收支监督中的作用(2006~2013年)/105 表4-48 政府对财政收支问题的回应性(2006~2013年)/106 表4-49 政府事业单位遇到财政问题向各部门反映的情况(2013年)/107 表4-50 分权规范度二级指标构成(2007~2014年)/108 表4-51 财政资金在公共部门间分配的合理性(2006~2013年)/111 表4-52 财政赤字县比重变化(2001~2007年)/112 表4-53 县级与全国人均财政支出的比(2002~2012年)/113 表4-54 义务教育应由哪级政府直接负责(2006~2011年)/114 表4-55 医疗卫生应由哪级政府直接负责(2006~2011年)/115 表4-56 社会保障应由哪级政府直接负责(2006~2011年)/117 表4-57 对地方税收立法权的接受度(2006~2013年)/119 表4-58 地方预算外收入与财政收入的比(1982~2010年)/120 表4-59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情况(2008~2012年)/123 表4-60 财政均等化二级指标构成/125 表4-61 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评价指标(2007~2014年)/126 表4-62 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2012年)/127 表4-63 省际人均财政支出的均等化(2005~2012年)/128 表4-64 各地区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2011年)/130 表4-65 省际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均等化(2004~2011年)/131 表4-66 各地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2012年)/133 表4-67 省际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均等化(2005~2012年)/134 表4-68 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2004~2011年)/135 表4-69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1980~2009年)/137 表4-70-1 按城乡分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2005~2010年)/138 表4-70-2 按城乡分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2007~2012年)/139 表4-71 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2012年)/140 表4-72 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各指标得分情况(2005~2012年)/142 表4-73 农村内部公共服务差异度/142 表4-74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各指标得分情况/145 表4-75 税收负担分配的公平度(2006~2013年)/146 表4-76 各地人均财政收入(2012年)/148 表4-77 省际人均财政收入的均等化(2005~2012年)/149 表4-78 省际人均财政收支离散系数的对比(2005~2012年)/150 表4-79 单位GDP能耗(2005~2012年)/152 表4-80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005~2012年)/153 表4-81 中国的赤字率与国债负担率(2005~2012年)/153 表4-82 绩效改善度指标具体指标得分一览表(2007~2014年)/155 表4-83 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2006~2013年)/156 表4-84 对市政设施的满意度(2006~2013年)/157 表4-85 居民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2006~2013年)/158 表4-86 对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满意度(2006~2013年)/159 表4-87 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2006~2013年)/160 表4-88 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满意度(2006~2013年)/161 表4-89 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2006~2013年)/162 表4-90 对治安和司法服务的满意度(2006~2013年)/162 表4-91 居民对医保定点医院的满意度(2006~2013年)/164 表4-92 居民对医疗自费比例的满意度(2006~2013年)/165 表5-1 因素指标得分排序对比表(2007~2014年)/168 表5-2 因素指标对综合指数变动的影响(2014年比2013年)/170 表5-3 因素指标对综合指数变动的影响(2014年比2007年)/171 表5-4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对比表(2007~2014年)/172 表5-5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对比表(2007~2008年)/175 表5-6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对比表(2009~2010年)/175 表5-7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对比表(2011~2012年)/176 表5-8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对比表(2013~2014年)/176 表5-9 分权规范度具体评价指标(2007~2014年)/177 表5-10 财政均等化具体评价指标一览表(2007~2014年)/179 表5-11 可持续性具体评价指标一览表(2007~2014年)/180 表5-12 九项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排序对比表(2007~2014年)/181 图1-1 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012 图4-1 公共财政建设综合指数变动图(2007~2014年)/043 图4-2 公共财政建设分项指数变动图(2007~2014年)/045 图4-3 因素指标雷达图(2014年)/046 图4-4 公共财政建设十大因素指数变动图(2007~2014年)/048 图4-5 政府干预度二级指标变动图(2007~2014年)/050 图4-6 消费者权益保护满意度样本比例分布图(2006~2013年)/052 图4-7 财政法治化评价指标雷达图(2014年)/074 图4-8 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程度样本比例分布图(2006~2013年)/082 图4-9 行政复议指标样本比例分布图(2006~2013年)/084 图4-10 行政诉讼指标样本比例分布图(2006~2013年)/086 图4-11 财政民主化评价指标(2014年)/089 图4-12 参与财政收支问题的可能性样本分布图(2013年)/098 图4-13 听证制度的有效性样本比例分布图(2006~2013年)/100 图4-14 公共定价的合理性样本比例分布图(2006~2013年)/101 图4-15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1978~2012年)/109 图4-16 财政均等化二级指标变动图(2007~2014年)/125 图4-17 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评价指标雷达图(2014年)/126 图4-18 绩效改善度各指标雷达图(2013年)/156 图4-19 居民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样本分布图(2006~2013年)/159 图4-20 对医保定点医院的满意度样本分布图(2006~2013年)/165 图4-21 对医保自费比例的满意度样本分布图(2006~2013年)/166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