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化视阈下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关于潜在财政能力和公共物品供给可及性的完整分析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如何提高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可及性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在界定公共物品供给可及性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选择建立均等化视角下公共物品供给可及性的理论模型为切入点,为进一步的分析打下基础。依据我们的研究思路,各级政府的潜在财政能力是制约公共物品供给的客观因素,所以对各级政府潜在财政能力进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要交代潜在财政能力的真实含义、影响潜在财政能力的因素、潜在财政能力的测算方法、潜在财政能力不均等程度的测算方法、以及潜在财政能力与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作用机理。在完成客观因素分析后,我们选择同时考虑城乡和区域二维均等的双变量泰尔指数作为分析工具,分别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来分析各级政府潜在财政能力对城乡和区域之间各项公共服务供给边际可及性的影响。
成立于2013年9月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是由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的十大高校智库之一。通过建立多学科融合、协同研究、机制创新的科研平台,围绕财政、税收、医疗、教育、土地、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共治理等领域,组织专家开展政策咨询和决策研究,致力于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需求,为政府提供公共政策与治理咨询报告,向社会传播公共政策与治理知识,在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中发挥“咨政启民”的“思想库”作用。
作为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智库,在开展政策咨询和决策研究中,沉淀和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以决策咨询研究报告为主,也包括论文、专著、评论等多种成果形式,为使研究成果得到及时传播,让社会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将把研究成果以系列丛书方式出版。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公共政策与治理智库论丛”是整个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丛书的一个系列。本论丛是由研究院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体制改革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积累,完成的政策与治理研究报告或专著。
推进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成果出版是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的一项重点工程,我们将以努力打造政策研究精品和研究院品牌为己任,提升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引领社会,服务人民。
陈旭佳,男,1983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财政学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首届羊城青年文化英才,第四届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二层次优秀人才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效果均等标准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设计研究”(14CJY06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潜在财力标准下公共物品供给的边际可及性研究”(15G101),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研究。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财贸经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当代经济研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华东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管理》、《涉外税务》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中国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资助。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三节 创新之处及有待探索的问题
第二章 多级政府框架下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多级政府框架下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多级政府框架下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多级政府框架下公共物品供给的替代弹性分析
第三章 潜在财力标准下政府财政能力分析
第一节 潜在财力标准下政府财政能力的具体构成
第二节 地方政府潜在财政能力水平的测算
第三节 区域城乡维度下政府潜在财政能力均等化测算
第四节 提高政府财政能力的国际经验:开征房产税
第四章 政府财政能力对公共服务边际可及性影响
第一节 财政能力影响公共服务边际可及性理论分析
第二节 公共服务主要界定范围
第三节 潜在财政能力影响公共服务供给边际可及性测算
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潜在财政能力影响公共服务供给边际可及性测算结果
第五章 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
第一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提出
第二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量工具及测量结果
第六章 转移支付制度的边际均等化效应研究
第一节 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制度变迁
第三节 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应测量工具
第四节 转移支付制度边际均等化效应及其收敛性
第七章 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优化路径选择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实现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实现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