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的阶段识别与提升策略》在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系统理论渊源基础上,把区域创新系统界定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实现预定的创新发展目标,政府、企业、院所等主体,通过人才、资本、技术投入,推动制度、科技、管理等内容创新,不断创新产品、提升产业、优化环境而形成的创新主体相互转换、创新内容相互作用、创新投入相互支撑的系统。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性、自组织性与动态平衡性角度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产生的系统理论基础,把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与衰退,并从区域创新主体、投入、内容与产出角度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广为接受的理论体系,如何构建并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也成为实践难题。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处于不断发展中,只有准确把握其发展阶段及阶段转换规律,才能有效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现有对于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定性地进行阶段的概念性划分,缺少对其阶段性产生的系统论基础的阐释;对于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的计量研究,往往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支撑不足,计量模型的构建也不够科学严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机理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在理论追溯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系统界定,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的识别与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系统理论渊源基础上,把区域创新系统界定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实现预定的创新发展目标,政府、企业、院所等主体,通过人才、资本、技术投入,推动制度、科技、管理等内容创新,不断创新产品、提升产业、优化环境而形成的创新主体相互转换、创新内容相互作用、创新投入相互支撑的系统。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性、自组织性与动态平衡性角度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产生的系统理论基础,把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与衰退,并从区域创新主体、投入、内容与产出角度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充分借鉴学者们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内容与创新产出四大维度,建立了包含16个三级指标、56个四级指标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指标体系。在对比分析阶段识别的成熟度模型、模糊贴进度模型与判别分析模型优缺点之后,借助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进行预判,并结合判别分析对阶段预判结果的检验,建立集“阶段预判一检验”于一体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灰色关联预判一判别分析检验”计量模型。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区域创新呈现出中心城市、东部地区的集聚态势,对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及西藏外的30个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进行识别得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大地区处于成熟阶段,天津、山东、浙江、辽宁等共14个地区处于成长阶段,江西、海南、吉林、内蒙古等12个地区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实证分析检验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综合模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并分析发现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呈现出创新阶段与经济水平相匹配、创新要素内部发展不均衡、阶段划分标准指标不显著的特征。
最后,研究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机理及对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经典理论与实践发展规律,从系统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两大角度,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的四大机理:基于比较优势的专项突破转换,基于极化效应的集群生长转换,基于溢出效应的引进创新转换,基于协同效应的区域联合转换。从创新战略、制度环境、创新转化、主体合作、创新流动、区域联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的六条对策建议。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创新的结构维度评价及路径设计研究”(71373199)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群内创新梯度差异与协同研究”(15YJC790108)的资助,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1.2 创新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显著
1.3 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的脱离阶段现实
第2章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与特征
2.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溯源与概念
2.1.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溯源
2.1.2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界定
2.2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2.2.1 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
2.2.2 区域创新系统要素关联
2.3 区域创新系统特征
2.3.1 根植性
2.3.2 开放性
2.3.3 动态平衡性
第3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基础
3.1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的现实需求
3.1.1 产业错位布局
3.1.2 区域差异定位
3.1.3 环境针对优化
3.2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的操作难点
3.2.1 系统构成维度复杂
3.2.2 阶段识别标准相对
3.2.3 阶段划分方式多元
3.3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识别的四阶段划分
3.3.1 起步阶段
3.3.2 成长阶段
3.3.3 成熟阶段
3.3.4 更替阶段
第4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体系
4.1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逻辑
4.1.1 识别维度构建
4.1.2 识别指标选取
4.1.3 识别标准制定
4.1.4 识别计量过程
4.2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指标
4.2.1 创新主体发展水平指标
4.2.2 创新投入发展水平指标
4.2.3 创新内容发展水平指标
4.2.4 创新产出发展水平指标
4.3 数据获取与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标准化
4.3.3 效率计算模型
第5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模型
5.1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模型比较
5.1.1 成熟度模型
5.1.2 模糊贴近度模型
5.1.3 判别分析模型
5.1.4 模型优缺点比较
5.2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灰色关联预判模型
5.2.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5.2.2 阶段理想指标集
5.2.3 指标权重确定
5.2.4 灰色关联度计算
5.2.5 发展阶段预判
5.3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判别分析检验模型
5.3.1 判别分析基本原理
5.3.2 已知分组样本选取
5.3.3 判别函数建立
5.3.4 阶段判别检验及调整
第6章 基于省域划分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应用
6.1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
6.1.1 区域创新主体
6.1.2 区域创新投入
6.1.3 区域创新内容
6.1.4 区域创新产出
6.2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预判
6.2.1 阶段特征指标集
6.2.2 指标权重确定
6.2.3 阶段类别判定
6.3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检验
6.3.1 阶段判别已知分组样本选取
6.3.2 阶段判别函数建立
6.3.3 判别检验及阶段调整
6.4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特征
6.4.1 创新阶段与经济水平匹配
6.4.2 投入与产出主导创新阶段
6.4.3 创新标志性指标区分度高
第7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机理
7.1 基于比较优势的专项突破转换
7.1.1 区域创新比较优势
7.1.2 科技专项奠定比较优势
7.1.3 优势扩展推动阶段转换
7.2 基于极化效应的集群生长转换
7.2.1 极化效应与集群创新
7.2.2 制度“洼地”促生极化效应
7.2.3 集群创新推动阶段转换
7.3 基于溢出效应的引进创新转换
7.3.1 技术创新溢出效应
7.3.2 技术引进再创新
7.3.3 科技招商再创业
7.4 基于协同效应的区域联合转换
7.4.1 创新辐射与协同效应
7.4.2 区域创新梯度辐射
7.4.3 区域创新一体化联合
第8章 基于阶段识别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对策
8.1 区域创新系统“起步一成长”阶段转换对策
8.1.1 明确区域创新战略路径
8.1.2 完善区域创新制度保障
8.2 区域创新系统“成长一成熟”阶段转换对策
8.2.1 加强区域创新联盟建设
8.2.2 搭建区域创新流通平台
8.2.3 推动区域创新经济转化
8.3 区域创新系统“成熟一再发展”阶段转换对策
8.3.1 强化自主创新与基础研究
8.3.2 构建跨区域创新系统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