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8个关键的传统艺术观念入手,揭示中国艺术史上核心的艺术理论概念如何产生?这些概念具有哪些层次的涵义?它们如何被内化到艺术创作和鉴赏等实践环节?以及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和艺术的演变,这些观念主要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和演绎。中国的艺术实践一直是多彩多姿的,艺术思想也是复杂多样的,我们本着不强求定于一尊的态度,在悠久的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采撷艺术理论的精华,将它们汇集和梳理出来,这样的工作也可以从多个角度给予中国当代艺术以启示,从而有助于呼唤传统艺术精神的复归,有利于当代国人借助艺术这一广阔的平台,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摒弃沉湎娱乐的态度,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引言
第一章 意境
第二章 气韵
第三章 流变
第四章 形神
第五章 中道
第六章 乐游
第七章 妙悟
第八章 谐和
后记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关键词》:
第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最高原则是统一的。古人认为上天的运行规律可以和人内心的道德追求相契合,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在天人合一观念下,《周易》阐发了乾卦的规则,从太阳无间断东升西落运动中,生发出了刚健有为的社会伦理,影响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恰恰表达了自然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的统一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君子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道德原则上使生命自强不息。通过自然之象、卦理精义和人伦原则三个方面的整合,就把上天的规律和人的道德整合在一起。同样,《周易>中推演坤卦的规则,概括出“厚德载物”的道德准绳,它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德原则之一。人源起于自然,与自然一体,应尊重自然,不该把自然看作我们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而是将自然看作人们赖以生存的母体,自然与人有一种亲和的关系。自然的规律必将左右着人类的发展,影响人类的命运。人破坏了自然,自然将会给人以惩罚。这个思想直到今天仍显得十分深刻。现代科技诞生以来,人对自然的敬畏感渐消,形成一种无尽的征服与索求的状态,自然在人的面前仅是一个被动的对象,发展到极致,屡屡造成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无情报复,人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
第二,天的精神与人的精神是相通的。这里并非是说“相同”,而是“相通”,也就是说上天精神虽不能和人世间的精神完全对应起来,但天道可以被人们所认识、认知。苟子曾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篇》)?①”所谓“制”,就是说天道可以被认知和把握,人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从而使自然有利于人的发展。因此荀子又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人与万物都生于天地间,世间一切事物的演化和运动有着趋向一致的特性,天地有寒来暑往,万物有成长和渐消,人生有生长和衰老。时空合一,天地人三者合一,反映着人与天之间随应而动和制夭而用的统一。体现在美学观念上,就是主张人应该体验和回归自然的原初之道。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原一”,体味“原一”所蕴含的道意。因此艺术家更重视体验自然精神,艺术是沟通道意与自我的桥梁,正如《周易·系辞》所言,“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第三,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周易》认为天、地、人是世间最可贵的三个事物,人与夭、地相参,身体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人的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中医理论认为:随着自然界气息的消长变化,人体的气息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其根本出发点,其实也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治病的时候也主张随时调整人的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这归根结底也是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天地之间,包括人,都是由阴阳两种因素构成的,通过调整自身的阴阳,使人和外部自然环境统一起来,达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