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由上海大学组织编写,编委会集中了各学科近百位专家学者,从伦理、法律、就业、教育、安全和国际准则等领域出发,就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等重大问题,做了前瞻性的研究和阐述。《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特点,一是论述全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具有广度和深度,本书分为七章,深入影响涉及的各领域展开论述,全面描绘和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各方面影响。二是文献丰富,书中大量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的媒体报道、期刊文章、学术专著的有关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人工智能发展和研究的概貌。
序言
信息技术自上世纪中叶发展以来,已对人类社会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深影响,特别是当信息技术发展到数字化、网络化乃至高级阶段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后,更加速了对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人甚至预测它将进一步促使人的思维发生变化。
2016年3月,作为课题组顾问,我参加了中国工程院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工作。5月,我与18位院士一起,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在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院士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与采纳。9月,科技部正式启动我国人工智能规划的研究工作,并邀请我担任规划研究的顾问。在此期间,除了在理论、技术、平台、应用、标准等方面参与讨论、学习外,我进一步感悟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而且各相关部门也多次提出对这个问题需要从各种角度予以高度重视。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研究。
今天,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上海大学在金东寒校长的领导下,组织了学校的理、工、文、法和社会学科的老师们,在国家规划发布后的仅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以下简称《秩序的重构》)一书。我认为,这本书的站位选择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重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秩序的重构》一书共分七章,重点论述了人工智能与各界认知、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就业、教育、安全保障和国际准则,而且每一章都配了漫画,试图让不同专业的读者都有一目了然之感受,并希望能启示出各种创意和心意。
我相信,《秩序的重构》一书在出版发行之后,会对国内外有关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希望上海大学参与写书的团队能够持续跟踪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不确定性的影响,发挥好上海大学理工学科基础扎实,文、艺、法、社各学科齐全的特有优势,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并为人才培养作出示范与贡献。
徐匡迪
2017年12月5日
金东寒,现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国防科技奖船舶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顾问,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内燃机工程》杂志主编。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长期从事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先后主持上海市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预研、先期技术演示验证和重大型号研制等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20多项,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在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它奖4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