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核心价值”为思考主线,辨析了价值体系、价值观等各类核心概念,总结了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以之为基础,分析了主旋律创作和核心价值的影视文艺表现、新人形象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影视文艺表现、群众生活题材与核心价值的影视文艺表现;针对消费主义、虚无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各类“非核心价值”思潮的影视文艺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立足唯物史观、从核心价值视阈出发对这些思潮倾向与文艺表现进行了批判;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新辨析了影视文艺创作与影视文艺生产的二重化矛盾,分析了经济因素与艺术因素的辩证机制,分析了影视文艺表现与二重化矛盾关系,明确了弘扬文化精神与追求文化利益关系;后,根据对各类影视文艺思潮与影视文艺表现的总结,提出了构建影视剧新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系与创新影视剧管理机制的新思路。
秦勇,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任硕士生导师,自2014年起担任文化产业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文化产业;参加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广电局重大项目等数项课题,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出版了《巴赫金躯体理论研究》《意义的生产与消费》等专著,主编了《文化产业专业阅读书目体系》一书,参与出版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唯物史观与当代文艺思潮》《美国文化产业研究》等书;为《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第2、3卷副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出版发行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六十余篇,其中有八篇文章被各类复印资料转载。
导言
第一编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与价值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与自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体系的主导与多元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体系主导与多元的统
第二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视表现
第三章 主旋律创作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影视表现
第一节 “主旋律”的概念定位与内涵阐释
第二节 主旋律影视创作及其核心价值观表达
第三节 近年来主旋律影视创作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强化主旋律影视剧价值表现效果的对策
第四章 新人形象塑造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影视表现
第一节 新人形象塑造是新的时代生活中涌现的
新人的艺术反映
第二节 新人形象是塑造新型国民和健康国民性格的
现实要求
第三节 塑造新人形象是新时代艺术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五章 文艺题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视传达
第一节 传达时代精神的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影视表现
第二节 传达核心价值的其他题材的影视表现
第三节 “翻拍风”与影视剧题材“枯竭”的危机
第三编 如何应对各种“非核心价值影视文艺思潮
第六章 各种”非核心价值“文艺思潮的影视表现
第一节 虚无主义的影视文艺表现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影视文艺表现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影视文艺表现
第四节 消费主义的影视文艺表现
第七章 如何看待影视创作中各种非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倾向
第一节 如何看待影视创作中虚无主义思想倾向
第二节 如何看待影视创作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倾向
第三节 如何看待影视创作中新历史主义思想倾向
第四节 如何看待影视创作中消费主义思想倾向
第四编 影视文艺创作欣赏与影视文艺生产消费的二重化矛盾
第八章 “二重化”矛盾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影视文艺创作与影视文艺生产:
第二节 影视文艺欣赏与影视文艺消费
第九章 “二重化”矛盾的生成机理
第一节 影视剧“二重化”的再认识
第二节 影视剧创作欣赏与生产消费的复杂关系
第十章 辩证理解弘扬文化精神与追求文化利益关系
第一节 弘扬文化精神与追求文化利益的辩证统
第二节 “二重化”之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意义
第五编 基于核心价值体系对繁荣影视文艺的构想与实践
第十一章 重构影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批评设想
第一节 电影娱乐主义时代的意识形态批评重建
第二节 电视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建构
第十二章 面对挑战:创新影视文艺管理机制
第一节 影视文艺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影视文艺管理创新的举措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核心价值视阈下的影视文艺研究》:
重大革命历史影视剧承担着叙述与构建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的重大使命,担负着表现近现代以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的重大责任。而另一类主旋律影视片,如《林则徐》《鸦片战争》《闯关东》等,则是对重大民族历史问题的解读,其作用是建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宣扬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理想。21世纪以来,红色经典影视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等;当代军旅题材影视剧,如《导弹旅长》《士兵突击》等;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影视剧,如《大雪无痕》《忠诚》《省委书记》《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共同构成了主旋律影视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加强,当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将进一步明确,也为主旋律影视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以来文艺“二为”方针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明确提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此次讲话,是对邓小平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及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精神的继承,这个核心精神,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以及怎样回答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明确文艺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上,当代的主旋律影视创作还承担着表达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的任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中探索出的必由之路。中国梦的实现要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抱有坚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才会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才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能被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梦就是要不断实现综合国力的跃升,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就是要在新历史条件下复兴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新的现代文明形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康庄大道。它为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中国梦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实现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所在。当代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