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是适应高等学校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编写的。企业会计反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因此,《会计学》的内容即企业会计的内容。本书内容包括会计原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财务管理相关部分)和会计事务管理等。
第一章 概述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什么是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关系,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的过程。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一定环境下的会计,会计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客观需要才产生会计并发展会计。客观需要就是会计所处客观环境的需要。会计环境是会计所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会计所处的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计环境直接影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所处的各种环境都要综合地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但会计发展的主要动因是什么,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在客观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中,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经济环境的经济,一般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即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样,物质资料生产也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由于生产的发展,人们和社会关心生产投入的耗费和产出的成果,以及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和成果分配的状况,从而要求并促进了对其核算和管理。生产越发展,对生产的核算与管理越重要。所以,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在于生产,即在于物质资料生产,在于经济环境。
生产(经济)对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表现在:(1)基础性,再生产的条件、要素、内容、特点、结构、环节、水平、目标、组织、管理和体制,相应决定或影响会计的条件、要素、内容、特点、结构、环节、水平、目标、组织、管理和体制,再生产以货币形式的投入耗费和产出成果,需要会计进行核算、提供信息、组织和管理;(2)促进性,生产在规模、结构、水平、质量、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提高或发展,相应促进会计在内容、结构、水平、质量、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提高或发展。生产是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同样要受到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对生产的影响,又通过生产(经济)间接地影响会计。会计的发展在受到生产(经济)决定性影响的同时,还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其他环境的各种影响。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需要产生了会计。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比较简单,人们对生产的耗费与成果的关心,是通过头脑的记忆或一定方式记载,如绘图记事、刻画记事和结绳记事等。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开,生产发展到了有剩余产品,有了物物交换,人们关心有多少剩余产品,剩余产品怎样分配和怎样交换,同时也找到以牛、羊、兽皮、贝壳为货币进行交换,从而促进了对其计算和管理。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开,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了商品生产,交换扩大,并形成以某种商品(如麻布、上衣、茶叶等)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人们对生产的耗费与成果的关心,从生产过程中一种必要的附带工作,逐步形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核算和管理。正如马克思对印度古代历史的研究,发现原始社会末期,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
二、会计的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会计在发展。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使简单的会计计算和会计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一定阶段产生了奴隶制国家的政府会计。远在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奴隶社会形成,殷周时代就是奴隶主国家。在周朝,设有“司会”,为计官之长,主管会计。其职能是:“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司会”既要管理(“掌”)国家和地方百物财用,又要利用账册、公文(“书契”)等以考核(“逆”)各地方官吏的行政工作,而检查(“听”)他们的会计工作。在西方,如古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会计的职权也都掌握在宫廷和教堂的奴隶主和农奴主手中。
到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为适应地主阶级通过地租、捐税和高利贷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的需要,会计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已有黄金白银为货币。在鲁国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日‘会计当而已矣’”。表明他在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会计)时,要求会计做到“当”——计算要正确,收支要平衡,管理要适宜。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有“钱谷账”,分设“钱出入簿”、“谷出入簿”。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十卷,大和元年(公元827年),韦处厚作《大和国计簿》二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会计专著。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有“飞钱”——具有纸币性质,类似汇票。宋朝的收支登记在“会计录”上,如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三司使丁谓主编《景德会计录》六卷。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诏置三司会计司”。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在太府寺中专设有“审计司”,掌管查账的工作。这是我国专设会计、审计机构的创始。宋代“四柱”式会计方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运用,使我国会计达到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地步。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已运用“四柱”式会计方法。(英国在1855年才用法案形式固定下列公式:上期结存+本期收入一本期支出一本期结存。)北宋时期已出现“交子”——纸币的开始。明朝末年,商界有人把“官厅会计”的账簿格式及登记方法改为适应商界的“龙门账”。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在较大的工场手工业中,已专设“账房”,设置账簿,考核费用、成本与利润。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业、农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要求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使会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早在公元15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已初步形成了借贷复式记账法。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天主教修道士巴却里,发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其中第三篇“计算和记录的详论”(通称“簿记论”),系统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运用。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至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实现了由手工业生产到机器大生产,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定。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股份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所谓“管理革命”,要求会计进一步结合于管理。20世纪20年代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各种先进科学和技术被广泛用于管理方面,会计也全面着眼于管理,形成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内容的管理会计。
在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式复式记账方法开始传人。1908年大清银行创办,开始引入借贷记账法。蔡锡勇的《连环账谱》于1905年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复式记账原理。谢霖与孟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于1907年在东京出版,该书介绍了借贷复式记账方法。立信会计事业创始人潘序伦,在20世纪30年代初,组织编写出版了《立信会计丛书》,共编译会计、审计书籍50余种,其中有潘序伦的《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和《会计学》,顾准的《银行会计》。徐永祚的《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于1933年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改良中式簿记的理论与方法。雍家源的《中国政府会计论》于1933年出版。这些著作的出版对推动中国会计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会计更重要。马克思说:“过程(指商品生产过程——引者注)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监督和观念上的总括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马克思所说的簿记,就是会计。到了公有生产的社会,即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生产比资本主义生产更需要会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先后制定了有关会计核算和管理方面的会计制度,使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会计体系。早在建国之初,向苏联学习而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会计,虽有全盘照搬的缺点,但基本上还是适应了当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1958年的“大跃进”,对会计工作进行改革,不适当地推行“无账会计”,使会计工作出现混乱。1962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会计工作又得到恢复。1963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对加强会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文化大革命”对会计工作的破坏,不搞会计核算,不要会计监督,致使国民经济也受到影响。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会计工作,健全会计机构,充实会计人员,完善会计制度,并于1978年9月由国务院正式颁发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