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iCourse·教材》是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的配套教材,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编写。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iCourse·教材》从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角度、从与儿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社区环境角度,分析幼儿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讨论幼儿园如何与家庭、社区三方共育,支持幼儿的成长。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iCourse·教材》将带领学习者走进幼儿的家庭和他们生活的社区,理解家庭在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教养期望以及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家庭情绪氛围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讨论幼儿园如何支持家庭、如何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理解社区的运作及社区中的各种软硬件设施资源和社区人际关系资源(如邻里关系),讨论幼儿园如何与社区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建设的共赢伙伴关系。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iCourse·教材》配备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扫描书中二维码查看,也可以登录“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在“资源共享课”页面查找本课程,进行在线学习。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iCourse·教材》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学生,也适用于学前教育研究者参考阅读。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前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家庭特点以及家庭互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理解社区作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直接或间接参与儿童的生活与成长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家庭,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包括幼儿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差异,也包括幼儿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差异)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掌握与家庭和社区沟通、合作的技巧,获得支持家长的育儿工作、吸引家庭和社区力量参与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工作策略,进而形成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伙伴关系。
因此,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儿童如何受到这些环境和这些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儿童又如何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我们将从理论上探讨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三方共育,为儿童发展提供良性的社会生态环境。
本书将带领学习者走进幼儿的家庭和他们生活的社区,理解家庭在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家庭情绪氛围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讨论幼儿园如何支持家庭发展幼儿的情感一社会性特征,如何与家庭合作,促进幼儿的发展;理解社区的运作及社区中的各种软硬件设施资源和社区人际关系(如邻里关系),讨论幼儿园如何与社区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建设的共赢关系。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李燕负责该书的策划、提纲编写、统稿等工作。各章编写人员如下:导论及第一、九、十章由李燕负责编写;第二、四、七、八章由许玭负责编写;第三、五、六章由黄开宇负责编写;第十一章由许苏负责编写;第十二章由张惠敏负责编写;第十三、十四章由何慧华负责编写。书中各章节二维码由朱晶晶、陈露、王英杰负责编辑、整理,上海南西幼儿园的洪晓琴、王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刘佩丽、上海师范大学闵行实验幼儿园的李青、上海东方瑞士幼儿园的曹丽萍、上海天华学院的张海萍等提供了大量的家长参与、家园沟通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伙伴关系框架下的教育活动方案和教学案例。本书二维码中的教学微视频主要由李燕负责策划,李燕、张惠敏、何慧华、许苏参与了相关章节的教学微视频制作。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海燕编辑在本书文稿的完成、二维码的编制以及微视频制作中给予了大量有益的建议,并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支持了本书的完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有价值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未能全部列出,在此谨向所有文献的提供者表示感谢。
本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工作者、早期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参考用书。本书也将成为广大幼儿家长的知心朋友。
由于编者学识浅陋,本书应存在不少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李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成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5项,在《心理科学》、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
张惠敏,学前教育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家庭与社区教育、亲师关系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上海市级及校级项目的主持,参与多个省部级项目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生态学视野下的儿童
第一节 生态心理学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二节 复杂社会关系层次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三节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四节 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二章 家庭和父母的角色
第一节 家庭功能和家庭类型
第二节 父母角色
第三节 父母的教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家庭与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依恋与儿童发展
第二节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第三节 家庭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四章 家庭与儿童自我的发展
第一节 家庭与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家庭与儿童自尊的发展
第三节 家庭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五章 家庭与儿童的成就动机
第一节 什么是成就动机
第二节 支持家庭发展儿童的成就动机
第六章 家庭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 家庭与幼儿的情绪学习
第二节 家园合作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与家庭合作,帮助儿童处理压力事件
第七章 家庭中的儿童行为管理
第一节 儿童行为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指向于儿童成长的行为管理
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相关行为问题的处理
第八章 对处境特殊家庭的支持
第一节 对有婚姻问题家庭的支持
第二节 对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
第三节 对新生儿家庭的支持
第四节 对祖辈教养家庭的支持
第九章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基础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成功合作的基础
第二节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关系的开始
第十章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益处与障碍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益处
第二节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障碍
第三节 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第十一章 社区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 社区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价值与责任
第二节 社区教育与社区学前教育
第三节 以社区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第四节 社区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范例:以方案教学为例
第十二章 社区的教育资源及其利用
第一节 社区的教育资源
第二节 家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
第十三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途径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途径
第二节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途径
第十四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范式
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的伙伴关系模式
第二节 亲师行动研究
第三节 0-3岁早期教养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范式
主要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iCourse·教材》:
儿童很早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儿童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家庭就开始向儿童传递关于自己、邻居、学校、社区和社会的看法。当6个月的婴儿看到妈妈因为自己吐奶而惊慌失措时,婴儿也会立刻安静下来并表现出害怕的神情。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及家庭环境,我们就可能了解孩子。
当3岁的毛毛用不屑的眼光看着隔壁的阿姨,还说“真讨厌”时,他妈妈非常惊讶。她想起,头几天隔壁装修,他们深受其扰,有一次她和毛毛爸聊天时说起:“隔壁装修真讨厌。”
父母的这种负面态度,会影响毛毛对邻居的看法、与他们交往的方式以及对他们的尊重。这种影响可能会泛化,并影响孩子对他人的看法、态度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当然:如果父母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调整自己的言行,表现自己对他人友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而改变过去形成的观念。
因此,家庭与社区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儿童如何受到这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儿童又如何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我们将从理论上探讨社会生态学,包括生态心理学、复杂社会关系的层次结构理论、人类发展生态学以及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随后,本书将分两部分讨论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家庭与儿童发展,和社区及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与儿童发展。
第一部分是家庭与儿童发展,我们将以儿童发展为主轴,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是关于家庭和父母角色的,我们将探讨家庭及家庭功能执行情况、家庭类型、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及角色执行情况等,并分析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不同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成长,理解不同背景中家长的特点和家庭运作模式及每个家庭固有的互动模式,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真正理解家庭、整合家庭资源、以便更好地支持家庭和家庭所在的社区,并与家庭和社区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
儿童建立的最初的社会关系是与照顾者的依恋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儿童日后人际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积极的亲子关系则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品格。在第三章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有婴儿的家庭建立温暖、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帮助有幼儿的家庭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阐述家庭如何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并讨论如何支持家庭发展幼儿的同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