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了北京市某重点高中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参与者,对这个群体的文化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民族志研究,从专业层面、制度层面和情感层面等多个维度描述和解读了这个教师群体的文化特点,并揭示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教师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范式两个方面。本书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丛书之一,有利于引导更多的学者关注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研究。
本书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初稿完成于北京师范大学,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研究院访学时修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时将其最终定稿,历经八个春秋。
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本研究只是聚焦了全国数以万计中学中的其中一个高中英语教研组的教师文化,它或许并不具有代表}生,但却是一个生动的、具象的教师文化的缩影。我希望更多的教师可以看到这个研究,也许他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希望更多的教育者、教师教育者看到,促使他们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关注教师世界。如果双方能产生基于现实、提升理想的对话和互动,那就更好了。
从我2009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跟随王蔷教授攻读博士,并于2012年底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到今年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年。当我坐在这里为我即将出版的博士论文撰写前言时,静坐良久不知如何下笔。此时此刻,既有自己的“孩子”即将出生的激动和喜悦,也有当年提交博士论文时的紧张和不安。我担心自己的研究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能否获得参与本研究的教师的认可。本研究确实花了很多精力,从构思选题,扎根学校一年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到成文,再到即将出版,我一直在做修改工作,但总觉不甚满意。八年前我的理解,是特定时空下的理解。如今,我对论文进行修改,是否会让我的研究失去它的整体感和即时性。鉴于此,我在修改过程中没有对研究结论进行实质性修改,依然保持着当时我的理解和阐释。希望读者,尤其是研究中L中学的老师们能够开放地阅读和理解。我通过自己的视角,对L中学高中英语教研组这个群体的教师文化进行深描、理解和阐释,不计对错、好坏,不涉及评价和判断。本研究部分结果或许已经不是当下L中学高中英语教研组这一教师群体的教师文化。当今的L中学高中英语教研组应该会有新入职的教师,也已经换了新的教研组领导,这些人员的变动很可能会影响教师文化。本书所呈现的结果只是反映了当时、当地、当事人的状况。本研究的目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普遍的、可推广的、完美的高中英语教师文化,而仅仅是我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使用特定的方法对特定的一个教师群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民族志研究。
回顾整个研究历程,感觉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有教师愿意参与这样的研究。而且因为我研究的是教师文化,需要找到的是一个群体的教师。在北京找到这样的教师群体,并且让教研组的老师们都同意你来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之前,我也联系了另外一所学校,并提交了研究申请,但最终没有获得校方的同意。后来,导师帮我联系了L中学的高中英语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立即应允,整个教研组17名老师最终也全部同意参与我的博士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研组给我在办公室安排了一个座位,使我有了自己的桌椅,并给我办理了学校食堂的饭卡。这样,我待在学校时可以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我的田野观察。高中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活是忙碌的、琐碎的,各种教学事务和非教学性事务终日伴随着老师们的工作。老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愿意吸纳我走入他们之中,愿意抽出时间接受访谈,愿意让我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和教室进行观察和录音,是十分不易的。特别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慷慨地与我分享他们内心的想法。为此,我万分感动和感恩,感谢这些让我难以忘怀的L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师们,不能在此使用你们的真实姓名我非常遗憾。我很幸运能遇到这些老师们,不论作为教师还是研究参与者,你们都值得我学习和尊敬。没有你们的接纳,我的研究无法开展;没有你们的坦诚,我无法收集到真实的数据。你们给予我包容、信任、耐心,与我结下了珍贵的友情。在扎根学校的一年里,我与老师们之间,发生时而密集时而闲散的对话:有时在食堂,有时在陪老师去公交车站的路上,有时在去学校的路上,等等。我们谈论教学、生活、购物,也感怀童年、往事、故乡。一切细节,一切观点,均如实记录于我的田野笔记,这些内容虽然很多未能见于本书,但确是我珍贵的经历。到今天,我和很多老师依然保持着联系和互动,成了朋友。记得2012年7月16日L中学英语教研组副组长在邮件中跟我说:“你能真实地把我们组的情况写出来,我们就非常高兴了。”我努力不去辜负,却不得不站在一个研究者的立场去书写你们,对此我心有愧疚。此时,当我在这里向老师们致谢时,你们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师发展的文化视角转向
1.1.2 自我职业经历中对教师文化的感受
1.1.3 高中英语教师群体的独特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书结构
教师文化相关研究综述
2.1 文化的内涵
2.2 教师文化的内涵
2.2.1 国外学者对教师文化内涵的界定
2.2.2 国内学者对教师文化内涵的界定
2.3 教师文化的研究进程和研究内容
2.3.1 国外教师文化研究综述
2.3.2 国内教师文化研究综述
2.4 教师文化的研究方法
2.5 教师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6 本研究中教师文化的多维视角
2.7 本章小结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的哲学世界观和研究方法
3.2.1 研究的哲学世界观——(社会)建构主义
3.2.2 质性研究方法(民族志)的选择及理据
3.3 研究场域和研究参与者
3.3.1 学校和教研组
3.3.2 教师
3.4 进入研究场域
3.5 数据收集方法:
3.5.1 办公室观察和食堂观察
3.5.2 课堂观察和课堂录音
3.5.3 正式访谈和非正式交谈
3.6 数据分析方法
3.7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3.7.1 民族志观察的公开程度
3.7.2 妨碍性
3.7.3 研究参与者与我的关系
3.7.4 公平回报
3.7.5 化名和诠释
3.8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英语教师文化实描
4.1 教师群体白描
4.1.1 教师群体初印象
4.1.2 教研组长
4.1.3 教研副组长
4.2 教师职业生活素写
4.2.1 教师的一天
4.2.2 我印象中的二三事
高中英语教师群体的教师文化特点
5.1现实的专业
5.1.1 教师教学
5.1.2 教师学习
5.1.3 教师合作
5.1.4 教师精神
5.1.5 小结
5.2 人治的民主
5.2.1 界定“人治”和“民主
5.2.2 师生关系
5.2.3 师师关系
5.2.4 学科领导及其管理
5.2.5 小结
5.3 挣扎的幸福
5.3.1 职业感受
5.3.2 师生情感
5.3.3 师师情感
5.3.4 小结
5.4 本章小结
影响高中英语教师文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6.1 影响高中英语教师文化的因素
6.1.1 教师自身
6.1.2 学科领导
6.1.3 学校因素
6.1.4 社会文化因素
6.2 诸因素博弈的作用机制
6.3 本章小结
教师文化再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7.1 教师文化再定义
7.2 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7.2.1 中国文化对英语教师文化的影响
7.2.2 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师文化的影响
7.3 教师文化的创生
研究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张力中向上的中西交融的英语教师文化
8.1.2 多重因素交叉影响的博弈机制
8.2 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对高中英语教师的启示
8.2.2 对学科领导的启示
8.2.3 对学校管理者的启示
8.2.4 对教师教育者的启示
8.2.5 对教师文化研究者的启示
8.3 研究创新
8.4 研究的局限及对研究未来的展望
研究者的研究历程和反省
9.1 最初的焦虑和努力
9.2 逐步的接纳与融入
9.3 合作与后续的感动
9.4 “我”的数据
9.5 “我”的成长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QSR NViv08一级编码频率统计举例
附录3 办公室观察笔记样本举例(三例)
附录4 课堂观摩笔记样本举例(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