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年是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未来30年是互联网融入社会的时代,这30年才真正蕴含着创业的巨大机会。”2015年,马云如是说。纵观历史,这是创业好的时代。“创业热”顺应国家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承担打造全新新经济的历史使命。早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就表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三次创业大潮,给中国带来日新月异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兴起推动了中国的大发展: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后,公务员精英们下海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大发展;21世纪初,海归回国创业又掀起了中国的互联网大潮。现在,第四次创业浪潮来临,以“互联网+”为特点的创业之势将再一次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
“前20年是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未来30年是互联网融入社会的时代,这30年才真正蕴含着创业的巨大机会。”2015年,马云如是说。纵观历史,这是创业好的时代。“创业热”顺应国家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承担打造全新新经济的历史使命。早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就表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今天,政府的鼓励、政策的放开、公司法的修订、多项行政审批的取消……一系列措施大力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资本市场也一片活跃,充足的创投资金、从天使到VC、到PE,丰富的投资类型促使创业者大展拳脚;创业孵化器也不断涌现,让创业者如虎添翼,降低创业成本,并获得各类指导。对此,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由衷地感慨:“这真是(创业者)无与伦比的美好时代!”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摇旗呐喊:“这两年是创业者的黄金年代”。
“85后”和“90后”被推向时代的前沿。他们是随着互联网大潮出生或成长的一代人,是被寄予创新创业厚望的主力军。他们比前一代人更幸运,国家为他们的选择“点赞”,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他们的创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也意味着广阔的市场。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渴望自我实现,追求个人理想,相信能够在这次创业大潮中完成自身的独特使命,实现对当下生活的改造或颠覆,真正地诞生“中国式创新”。
时代和年轻人之间来了一次相互成就。在中国的“创时代”下,创业者忙得热火朝天,新商业变革如火如荼。2015年,《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到访中国,认为北京的创业气氛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仅次于硅谷。《华盛顿邮报》则称:“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创业,才是中国未来的真正优势所在。”
苗绿,博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博士学位,曾茌美国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曾参与多项国家部委和社科基金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和专业文章多篇及多部学术研究著作。
联合主编“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和“国际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以及《出海潮——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合著《国际猎头与人才战争》《大国智库》ChinaGoesG/oba/等中英文著作。
王辉耀,博士,教授,博导,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曾担任国家外经贸部官员,中组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际人才战略研究专题组组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起草组特邀专家。
在加拿大温莎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留学,获得MBA硕士和国际管理博士(PhD)学位,在啥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和布鲁金斯学会担任客座研究员。先后兼任北京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客座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50余部。
前言创业成功,什么因素最重要?
创始人说
搜房网创始人 莫天全:创业路上要先行、专注和绝对领先
百度创始人 李彦宏: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网易公司创始人 丁磊:创业的内驱力是自由、热爱和兴趣
小米科技创始人 雷军:想做能飞的猪,找对风口很重要
创新工场创始人 李开复:创业要拼执行力
麦可思公司创始人 王伯庆:创造出国家需要的创业方向
新东方创始人、洪泰基金创始人 俞敏洪:创业要有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和
踏实的目标
瑞尔齿科创始人 邹其芳:创业眼光要放长远-不要急功近利
商业模式
爱康国宾创始人 张黎刚:创业最痛苦的是寻找商业模式
“我爱卡”创始人 涂志云:根据市场选择商业模式
乐视创始人 贾跃亭:99%的人不看好的事情,才有可能
成就颠覆
搜狗创始人 王小川:敢于独闯商业模式,不遗余力地创新
奇虎360创始人 周鸿粹:羊毛出在猪身上
找合伙人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徐小平:创业合伙人比商业模式更重要
优客工场创始人 毛大庆: “和而不同”的人最适合做合伙人
优酷创始人 古永锵: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美图秀秀董事长 蔡文胜:移动互联网创业更需要合伙人
人人猎头创始人 王雨豪:创业的合伙人时代来临
“互联网+”,是什么?
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互联网思维,又是什么?
对于互联网思维,他们也这么看
众筹模式是何神物?
……
投资人说
运营人说
亲历者说
参考文献
后记
《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50位知名创业家谈创业》:
2001年,搜狗从搜狐中拆分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公司。2003年,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决心打造自己的搜索引擎,刚刚毕业的王小川被委以重任,成为搜狗的CEO。
然而,当王小川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发现:“全世界能做这事的国家,比能做核弹的还少。”搜狐是一家媒体属性极强的公司,似乎也不具备相关的技术基因。在王小川的奔走之下,团队招到20多名清华大学学生,用他的话讲:“这些人都是我挨家挨户找来的。”11个月过后,搜索引擎发布。然而,正如一位投资人对媒体表述的那样:“很多人总讲,我也能做搜索,但你发现,没做两天他就玩不下去了。”在互联网市场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2005年百度上市,将搜狗甩在脑后,另一方面巨头Google也在不断蚕食这一市场,王小川和团队陷入窘境。他回忆道:“当时我们瞄着做跟百度(微博)一模一样的东西,走别人走过的路,结果百度吃肉,我们连喝点汤都难。”
2003到2008年,搜狗团队的士气一直不是很高,初创时期的技术人员因为升学和就业相继离开,人们开始质疑,搜索引擎能不能做好,这个项目会不会明天就不在了。遭遇压力的王小川从不在员工面前表现出压力,因为他“想要给大家一个环境,安静地把事情做出来”。搜狐很多人对搜狗搜索的前景感到迷惘,但王小川认为:“当别人把门关得差不多只留条缝的时候,如果你自己还把那个门缝关上,就相当于自己不给自己希望。”
“在一个复杂的格局里,我们可以选择花10倍的力气,寻求在产品上的更大突破。”
意识到硬拼搜索引擎希望渺茫后,王小川和团队不得不探索新的途径,用他的话讲就是“被逼着去创新”。他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技术实现服务”,并逐渐对市场和产品变得敏感。2006年,将互联网和输入法结合的“搜狗输入法”面市,开始逆袭,到了2008年,输入法的用户量已经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次年更是大幅攀升,达到了70%。
通过这种途径,搜狗终于摸索出“三级火箭”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从输入法导入浏览器,用浏览器来增加搜索流量。“输入法就是一级火箭,浏览器是二级火箭,搜索是三级火箭,最后的发射来自前两级火箭的推动。”王小川将搜狗的奋斗形容为:“在大象的阴影里,搜狗逆流而上,没有遵循所在领域普适的游戏规则。”“三级火箭”模式将搜狗输入法庞大的用户转化为可观的商业利润,并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过十年历练,搜狗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上终于赢得一席之地。然而,王小川认为搜狗的表现只算“及格”:“创新还是可能的。我们有1300名员工,而百度是二万。”面对激烈的竞争,技术出身的王小川强调要不断创新,他经常告诫员工:“在一个复杂的格局里,我们可以选择花10倍的力气,寻求在产品上的更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