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们远在西非》内容简介:作者在西非工作时所写随笔感悟的合集,全书分四大篇,分别为开篇、旅程篇、动物篇、人物篇、记事篇,共计28个主题。这些主题囊括了工程人驻外生活的日常及与当地人交往的点滴,其中穿插的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是驻外工作者生活工作的缩影。从书中,读者在领略异域文化新鲜感的同时,还能了解中国“走出去”建设者的奋斗精神。作者没有用“我”的口吻去直白叙述,而是以世界和人类作为大背景,试图从一种更广大的视角来观察和诠释人、动物、环境、竞争和生存,让人在聆听故事的同时,感慨造物的神奇,佩服生命的顽强。早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本书积极得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与外国人切身相关的故事,值得一读。
|那一刻,我们远在西非|
永久保留,还可以训练思维。
纵然多媒体发展到任何时候,声音、图像、3D、4D……都只能依附在以电能为基础的媒介上,而文字,则可以留存在纸上、石上……甚至任何有空间的物体上。它虽然原始,但兼容性极强。若干年后,当再次翻阅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将不同的情感注入其中,而不像多媒体那样单一。
其实,提笔初始,也曾信誓旦旦,踌躇满志,却不曾想,写到一半时,便有“江郎才尽”的感觉,脑子仿佛是被倒空的酒壶,能写的都写了,该有的主题都有了。于是,情感又积蓄了将近半年,才将另一半写完。看来,生活以及它的意义,经过时间沉淀—挖掘—再沉淀,会有新的收获。
遥想第一次踏上西非的土地时,新鲜刺激感官,会将所谓的“意义”抛之脑后,如同旅游,只是追求一时的感官刺激。只有数次经历之后,才能无论从信息上还是从体会上,感觉到各种意义,这意义或在当地或之于生活。如同美食家品尝美食,刚入口的时候,闭目无神,他是在剔除新鲜刺激,直到咀嚼两下或者四五秒后,才能对味道作出反应,或点头称赞,或摇头否定,这时才算辨别出真正的味道。
总的来说,我们体验事物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从简单到复杂,也可能是从错误到正确。
我想起第一次出国工作时,犹豫、好奇、顾虑,折磨了我好几个月,最终还是背起行囊,扬帆起航。在异国他乡,也曾经历着新鲜、刺激、寂寞、思念。
如果要给这些文字拔高一点的话,是写人、动物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这些生物和环境,在这片大地上经历着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历程有优胜劣汰、殊死格斗、相互依存、悲欢离合,也有欢歌笑语、妙趣横生。